淺談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
鄧越 彭葉飛
【論文關鍵字】:遺產隆昌古牌坊 【論文摘要】:四川隆昌古牌坊群是全省乃至全國著名的歷史文物,歷來為社會各界所關注。本文選擇四川隆昌古牌坊群的保護與開發問題作為社會實踐考察對象,力圖說明這一歷史文化遺產具有較高的文物保護價值和開發價值,正確處理二者之間的相互關系,對于進一步促進四川隆昌及周邊地區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和精神文明的建設必將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一、隆昌古牌坊群概況 四川隆昌素有“中國古牌坊之鄉”的美譽,其龐大的古牌坊群自明弘歷九年(公元1496)開始興建至清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停工為止,最久者距今已有五百余年的歷史。現存的古牌坊群從北到南呈念珠式排開,分別是郭陳氏節孝坊、禹王宮山門坊、除莠安良碑、牛樹梅德政坊、孝子總坊、劉光第德政坊、肅慶德政坊、郭玉巒功德碑、舒承湜百歲坊、節孝總坊一、節孝總坊二、除暴安良碑、政通人和碑、李吉壽德政坊、覺羅歡德政坊、郭玉氏功德坊等。 隆昌古牌坊群浮雕每一件都采用馳名中外的當地青石雕刻而成,既大氣又厚重,既精美又古樸。例如高達四米、寬至兩米的“除莠安良”碑,其厚重的質地與材質因其上書俊秀的“恭為欽加按察使司銜分巡川南永寧道恩秋舫大人德政除莠安良。同治五年歲次丙寅九月下浣隆邑紳民公頌”,四十幾個大字而顯力度不凡。又如牛樹梅的德政坊,上書“民之父母樂之君子”,頗顯周公氣度,劉光第的“德成化洽仁心善政”以及肅慶的“子思困窮政在養民”而更加彰顯儒家淑世情懷。其中,牌坊之極品要數“郭玉氏功德坊”。 該牌坊群在總體上有“高”、“精”、“理”三大特點。高,即要求講究氣勢,高大勝人;精,是指其雕刻工藝務求獨特精到,刻畫傳神;理,則指牌坊上所刻寫的文字既要有深邃的思想文化內涵,還要有意蘊深遠的生活哲理。 二、隆昌古牌坊群存在問題 通過對隆昌古牌坊群的實地考察,筆者發現它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環境的變化與天災。近年來,隆昌縣城新建了許多工廠企業和居民區,人口逐漸增多,加上氣溫變暖等原因,酸雨等氣候異常現象經常出現。酸雨對古牌坊的影響主要表現在牌坊表面長青苔,青石顏色發黑,這些都會給古牌坊帶來的不同程度的破壞,加速古牌坊群的風化過程。今年“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對隆昌古牌坊群也有一定的影響。地震導致了部分石牌坊底座土質松動和一些牌坊連接處的開裂,一些牌坊存在倒塌的隱患。例如南街的一座牌坊出現了明顯的根基不穩現象,所幸該縣文物保護部門及時組織人員進行搶修和加固,現在該牌坊已沒有倒塌的危險了。 二是人為因素破壞。據隆昌縣縣志記載:自明清到民國年間,隆昌共計修建的古牌坊共有70余座,但到目前為止僅剩余13座,且大小不一,殘缺不全。⑵民國時期,由于連年兵禍戰亂,當地政府已無力對古牌坊進行修繕,許多古牌坊因為年久失修而倒塌。“文革”時期,由于錯誤思想的指導,隆昌縣城許多高大雄偉的牌坊群則被當作“四舊”加以推倒。長期以來,由于當地政府和居民保護意識不足,有人經常將牌坊作為房屋的骨架,任意拆遷。在當地房屋修建和街道改造的過程中,一些古牌坊也被殃及而遭到不同程度的損傷和破壞。近年來,這問題已引起當地政府有關部分的高度重視,下令將牌坊群附近的民宅工廠紛紛遷走。但遺憾的是,一些現存牌坊已是傷痕累累,滿目瘡痍,不少活靈活現的動物浮雕以及篆刻的精美書法現在已再難看見。 三是時至目前當地的旅游資源開發仍顯不足。隆昌旅游產業起步較晚,文物保護和開發的經驗也略顯不足,走了很多彎路,造成很多不必要的損失。例如對古牌坊群的保護是最近幾年才開始的,南街的古牌坊群剛剛完成整改,修建了全新的仿古步行街道。而北街的牌坊群不久之前還是隱沒于眾多低矮瓦房之中,最近才開始拆遷,但幾座高大牌坊已經有了不同程度的損傷,實在令人痛心疾首。 三、隆昌古牌坊群的保護與開發策略 眾所周知,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和開發的目的,在于對構成人類記憶的歷史信息及其文化意義在城市中具體表象進行保存,確保歷史城鎮,街區和文物整體的和諧關系,并適應城市可持續發展。⑶針對隆昌古牌坊群所凸顯的上述重重問題,依據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原則,筆者認為,可以采取以下幾點改進措施: 第一,建立以縣委縣政府為核心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領導小組,摸清家底,統籌規劃,科學安排,統一指揮各職能部門(如園林、環衛、旅游、街道、城管等),明確權責,促進各職能部門之間的相互協調與配合,避免相互推諉,“大家都管的事無人管”的現象發生,將保護工作落實到具體單位,由單位再落實到個人,建立層層問責制。 第二,加強宣傳,提高認識,爭取廣大民眾的支持。充分發揮各種傳媒的作用,加大對古牌坊群的保護宣傳,以提高民眾對于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廣泛持久地向社會宣傳《文物保護法》及該縣文物保護相關法規,開展優秀文化遺產價值、內涵和地方特色文化宣傳。不但要向廣大人民群眾宣傳,也要向各級、各部門領導宣傳,讓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意識走進千家萬戶,深入人心,動員全縣全城參與古牌坊群的保護工作,讓“保護古牌坊,造福千萬家”的意識轉化為巨大的社會力量,在促進當地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同時,也起到精神文明建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