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淺談中國儒家自然審美觀

俞長

摘要:在人與自然打交道的過程中,人與自然的關系由陌生、疏離走向熟悉、親近,自然的本真狀態向人類敞開,人類以本質力量顯現到自然,“情往似贈,興來如答”,人從自然中感悟到肯定性價值,即是自然美。

關鍵詞:自然;比德;宇宙感

人類從自然中誕生,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不僅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提供物質基礎,而且寄托了人類生命的感悟。在人與自然打交道的過程中,人與自然的關系由陌生、疏離走向熟悉、親近,自然的本真狀態向人類敞開,人類以本質力量顯現到自然,“情往似贈,興來如答” [1](P547),人從自然中感悟到肯定性價值,即是自然美。

自然美,是指在審美活動中對人具有特定審美價值的自然物和自然現象的品格特性。自然景物之所以是美的,不僅符合人的感覺需要和特性,而且能夠滿足人的生命追求,啟發人對于生命的感悟,因而成為人的審美對象。

中國人在中國的土地上創造了燦爛的文明,對于中國這片土地上的自然風景有自己獨特的審美感悟,中國人的自然美既體現了人類審美心理的普遍性,又體現了中國文化的獨特性。儒家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對自然的認識是多方面多角度的,梳理儒家思想發展歷程,自然對于儒家具有認識意義,社會傳達意義和道德象征意義,其主導的審美自然觀即是比德,即以德觀物。

一、“比德”的自然審美觀

儒家的審美觀是美善統一,以理節情,將倫理道德作為審美活動的根基,在藝術和自然的審美感受中體悟道德人格。孔子的自然美觀是“比德”, 仁義禮智信等道德理念比附到自然景物之上,在自然山水中體驗到道德觀。

人置身于自然,首先認識自然事物,儒家學說要求君子以修身為核心,而修身的第一個步驟就是格物。《大學》中說:“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2](P1)作為君子首先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獲得知識;運用知識,認識到倫理道德的價值,才能保持意念的真誠、心思的端正,進而修養品性,管理好家庭和家族,治理好國家,最終天下太平。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群,可以觀,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事鳥獸草木之名。”[2](P54)孔子看來詩經不僅關乎教化問題,而其基礎作用即是認識自然,詩經大部分是民間歌謠,反映當時人們的勞動生活。從詩經中不僅可以認識到鳥獸蟲魚等動物,花果草木等植物,谷物蔬菜藥材等農作物,而且可以認識河流山川,風土人文等等。孔子所追求的君子形象不僅通曉六藝,習于禮樂,而且博物多識,廣泛地認識自然。

儒家在情感的抒發方面講究溫柔敦厚,運用自然景物寄寓思想感情。人類在社會生活中受到各種刺激產生豐富的情感,情感通過適當的形式宣泄出來,這是正常的現象。孔子認識到這一點,但他主張情感的宣泄要受到節制,思想情感的表達要委婉含蓄,講究“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人際關系錯綜復雜,諍諫上級要講究方式,“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3](P39)因此,文藝作品要注意把握情感的表達方式,儒家不提倡直抒胸臆的表達,推崇含蓄委婉,寓意于物的表達方式。《詩經?碩鼠》中民眾痛恨國君的橫徵暴斂、貪得無厭,而具體表達則以碩鼠暗喻國君,“碩鼠碩鼠,無食我黍” 。[2](P327) 儒家主導自然審美觀是以社會和人生角度審視自然事物,自然現象的特點和變化規律比附于社會規律和人生哲理。孔子說:“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2](P32)的時候,并不是單純地說明松柏是常綠喬木的自然性特點,而是聯想到社會中的仁人志士不畏艱難困苦,在逆境中堅守獨立的人格,高尚的節操。孔子在山水觀方面認為,“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論證正義》解釋說:“知者樂水者,樂謂愛好,言指著行好運其才知以治世,如水流不知已止也。仁者樂山者,言仁者之性好樂如山之安固,自然不動而萬物生焉。知者動者,言知者常務進,故動。仁者靜者,言仁者本無貪欲,故靜。知者樂者,言知者役用才知,成功得志故歡樂也。仁者壽者,言仁者少思寡欲,性常安靜,故多壽考也。”山和水被“擬人化”,賦予人性的色彩,人性中的仁性和智性比附到自然界的山水,自然物成為人本質力量的確認。

以德觀物的自然美觀,不是停留在自然物的形式美,而是在其神態中發掘合乎社會倫理道德的精神美。這種以德觀物的審美感受,不是停留在悅耳悅目的感性層面,而是達到道德的凈化和升華,即是倫理層面的悅心。

二、儒家自然審美觀宇宙感

在以德觀物的基礎上,儒者在自然之中體會到深刻的生命價值。《論語?子罕》記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2](P34)孔子追求自己的理想,周游列國,卻四處碰壁,當面對無窮無盡、足以帶走一切的滾滾江水,不禁感受到宇宙之無限,人生之蒼涼,而滄桑之中又滲透著仁者奮發有為的剛健精神。孔子晚年其精神達到物我合一,天地同流,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2](P 55)孔子一生誨人不倦,到晚年突然沉默不語,因為孔子一生信仰和實踐使其感悟到,有限的人道之上,還有大化流行、化育萬物的天道。天道永恒不朽,生衍萬物,是有限的語言符號無法傳達的,孔子可以以仁者之心感受和體認天道,其精神也升華到宇宙境界。“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2](P39)孔子晚年即從自然地感受中獲得對天道的體認,又從具體的微小的自然物,體會到一種生機盎然的生命之美。孔子主張培養起一種“樂山樂水”的人生情懷,自覺地與大自然融為一體,體味大自然化生萬物的無限魅力。

三、儒家自然美觀對中華文化的影響

儒家思想在封建社會居于國家意識形態地位,以德觀物的自然美觀對中國人的自然神美心理塑造產生重要影響。古今許多文人騷客從自然景物中悟出社會規律和人生哲理,提高自己的人格修養,勇于擔當社會責任,為蒼生黎民請命,開啟人間太平。周敦頤《愛蓮說》借用“出淤泥而不染”的青蓮形象,表達自己清正高潔的君子人格。《白鹿原》中朱先生登臨華山頂峰,感慨“橫空大氣排山來,砥柱人間是此峰”, [4](P16)華山挺拔陡峭巍然矗立在八百里秦川,朱先生由此聯想到威武不屈、貧賤不移、富貴不淫的人間偉丈夫,后來朱先生將此詩送給奔赴抗日前線保家衛國的軍人們。儒家知識分子從自然物中發掘出對道德人格的確證和體認,以社會美代替純粹的自然美,以美學的公共價值遮蔽私人價值。儒家以德觀物的審美觀塑造了中華民族重視道德,追求人格的文化特點,即是在當今社會還是有積極價值的。

注釋:

[1]劉勰.文心雕龍譯注[M].山東:齊魯出版社,1995.

[2]陳戍國點校.四書五經[Z].湖南:岳麓書社,2002.

[3]霍松林.古代文論名篇詳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陳忠實.白鹿原[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