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淺談元代民族文化的交融與傳播

郝家林

元代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很獨特的時代。由于元朝政府在宗教和文化方面采取了比較寬容的政策,各民族之間呈現出相互交融局面。

政治治理:蒙元政權是一個多民族利益集團聯合體

蒙元政權是一個多民族利益集團聯合體。中統政權(1260--1264年)初期,忽必烈重用漢臣,中書省宰相半數以上是漢人官僚。山東世侯李璮叛亂(1262年)后,忽必烈疑忌漢臣,開始起用西域人,回族和畏兀兒人在國家經濟、軍事及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凸顯。

回族人善理財,正投合蒙元貴族搜刮、揮霍財富的心理。阿合馬,中亞費納喀忒(今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干西南、錫爾河右岸)人,在世祖時期當了近20年宰相,主掌財政,是忽必烈進行統一戰爭期間倚賴的經濟大臣。畏兀兒人廉希憲文武雙全,是朝廷重臣。他的漢學修養很深,“與諸儒講求事君立身大義,品評古今人物是非得失,焚香鼓琴,夜分乃息”。時人稱他為“廉孟子”。另一位回族人賽典赤?贍思丁任云南行省平章政事,在這個少數民族聚集地區,他興修水利,創辦學校,深受當地人民擁戴。明永樂初年開始下西洋的鄭和也是回族,出生云南,想必是遷徙云南的回回的后裔。忽必烈政權后期,還謹慎地起用了一些南人,如宋宗室后代、大書畫家趙孟頫。此外,朝廷中很可能還有一些歐洲人充職。意大利人馬可?波羅在他那本《馬可?波羅游記》中就自稱曾在揚州做過三年地方官。

這些來自不同民族的優秀人才在政府各部門中工作,他們在中原生活多年,學習吸收漢文化養料,同時也將本民族的語言、習俗帶到中原漢地,從而促進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

宗教信仰:元代奠定了中國五大宗教并存的格局

在元朝中后期,朝廷(特別是后宮)里有不少高麗人,這給元廷帶來些許異域風情。高麗曾被視為元朝的一個行省,許多方面受中原的影響。忽必烈手下儒臣郝經寫過一首詩,形容這種影響:“高麗立國千余年,跨山連海東北偏。文物制度慕漢唐,衣冠禮樂如中原。”

除上所述,各民族文化的交融還特別表現在宗教信仰方面。蒙古族信仰薩滿教,但在民族擴張和遷徙過程中,蒙古人并不排斥其他宗教信仰。馬可?波羅稱,忽必烈把佛教的釋迦牟尼、伊斯蘭教的穆罕默德、基督教的耶穌和猶太教的摩西稱為四大先知。可見蒙元貴族對各大宗教采取了寬容態度。

蒙古時期伊斯蘭教徒進入中國主要是由于蒙古西征引發的。一方面在中亞的各蒙古汗國后來大都伊斯蘭化,另方面蒙古軍西征東返時帶回大批伊斯蘭教徒,他們多是商人和工匠。元初大都有回族三千戶,有“元時回族遍天下”之說。據張國剛、吳莉葦著《中西文化關系史》,元滅南宋后,開封的猶太人在朝廷支持下建猶太會堂,面積達一萬余平方米。到明朝時,開封猶太人約4000—5000人,有人還經科舉考試進了衙門做官。也里可溫、羅馬天主教在元朝也有一定的傳播,元中央機構有掌管也里可溫的崇福司。忽必烈曾派馬可?波羅父子作為信使與羅馬教廷進行聯絡。忽必烈死后,教皇的特使意大利方濟各會士孟德高維諾的約翰來到大都,并在大都建立第一個天主教傳教區。元時,南方的泉州是天主教徒較多的城市,他們從海路來到中國。

南宋宮廷琴師汪元量寫過一首《自笑》詩:“釋氏掀天官府,道家隨世功名。俗子執鞭亦貴,書生無用分明。”意思是說,佛教(藏傳佛教喇嘛教)在當時得到官方的大力扶植。忽必烈曾讓藏僧八思巴傳授灌頂,讓他造蒙古新字,又任他為帝師,兼領全國佛教及藏族地區僧俗事務。蒙古族文化中藏文化元素居多。帝師在朝中地位尊貴,《元史?釋老傳》形容這種尊貴說:“百年之間,朝廷所以禮敬而尊信之,無所不用其至。雖帝后妃主,皆因受戒而為之膜拜。”正因為這種尊貴的地位,使得后來在漢地的僧徒越來越腐化霸道,造成了不良影響。位于北京西城、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元朝建筑白塔寺(妙應寺)就是一座喇嘛塔,設計者是尼泊爾人阿爾尼格。元時道教也有很大發展,如果說丘處機不遠萬里赴西域拜見成吉思汗頗具傳奇色彩,那么以內丹修煉為主的全真道進入全盛期,就是實實在在的事了。

宗教信仰是代表民族文化特色的最為重要的因素,它是一個民族精神世界的象征。在元代,世界各大宗教及中國本土的各教派共存共榮,自由傳教,相互影響,可以說奠定了今日中國五大宗教(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并存的格局,也證明了中華民族是一個愛好和平、寬容大度的民族。

文學藝術:“元西域人天資學力,不讓漢人也”

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漢文化博大精深。元時許多從西域來的回族和畏兀兒人經過長期學習,積淀了深厚的漢文化修養,他們中間不少人成為當時著名的詩人、畫家。大學者陳垣先生在《元西域人華化考》一書中感嘆:“元西域人天資學力,不讓漢人也。”

高克恭,回族人,字彥敬,號房山,元初著名畫家,代表作有《春山晴雨圖》、《林巒煙雨圖》。他住在燕京,做過刑部尚書。薩都剌,回族人,字天錫,號直齋,元末著名詩人。他的《上京即事五首》描寫上都(今內蒙古自治區正藍旗)草原風情,極具特色,其中一首寫道:“牛羊散漫落日下,野草生香乳酪甜。卷地朔風沙似雪,家家行帳下氈廉。” 薩都剌的祖父曾在朝中做官,留居中原。他本人漢學造詣深,考中進士,又歷任淮西、河北道廉訪司官員,晚年住在杭州,被人稱為“南國名家”。像高、薩這樣的一批人是元時西域人中的佼佼者,他們為中華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蒙古人中也有一些漢文化修養較深的人。這是元文宗圖帖睦爾作的一首七言:“穿了漠衫便著鞭,一鉤殘月柳梢邊。兩三點露滴如雨,五六個星猶在天。犬吠竹籬人過語,雞鳴茅店客驚眠。須臾捧出扶桑日,七十二峰都在前。”元文宗崇漢學,通詩文,在元朝皇帝中獨具一格,這首詩就很有名。

中國文化的發展歷程及其形態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參與的結果,是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與傳播的結果,這應當成為研究中國文化史時須堅持的基本觀點。少數民族詩人、藝術家乃至建筑師、工匠,他們創造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瑰寶。研究他們的人生經歷和藝術創作,不僅具有文化傳播學價值,同時也具有民族傳播學價值。或可說,系統研究中國文化的多民族元素構成,應是民族學研究的重要課題。

民風民俗:文化是在它傳播過程中形成的

元代時蒙古人主要居住在漠北、漠南兩大聚集地區,漠南指遼陽行省南部和中書省北部,江南的蒙古人很少。西域人居住得比較廣泛,除西北地區外,云南、河北、河南、山西、浙江、安徽等地,均有他們的聚居區。東北地區居住的主要是女真人、高麗人。實際上各民族雜處是元代社會的一大特點,這一特點集中體現在城市里面。在古代社會傳播媒介不發達,文化的傳播主要通過人口的流動遷徙完成的,因此各民族雜處使得不同民族的語言和風俗習慣相互影響交融。元朝實行兩都制,每年春秋季節宮室及政府大員、隨從等要往返于大都和上都之間,據說有“數十萬眾”,這無疑會帶來蒙漢兩地的信息流動和生活方式的傳播。

忽必烈時代宮廷里已經飲茶、吃米飯,還有從中亞傳過來的葡萄酒,而蒙古的馬奶酒也為漢人所接受。明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胡蘿卜“元代始自胡地來”。史書還記載回族蔥,“其形如扁蒜,層疊若水精蔥”。史衛民在《元代社會生活史》中說,回族蔥大概就是現在的洋蔥,是回族工匠喜愛的菜蔬,由他們帶來并傳向各地。民族雜處必然引出婚姻關系,而婚姻則是文化交融的最重要紐帶。元時各民族通婚,政府并不限制,但婚俗各不相同,依彼依此,自然要有個說法。至元八年(1271年)二月,忽必烈頒旨,同民族人結婚,按本民族習俗舉行婚禮,不同民族的人通婚,按男方民族習俗舉行婚禮,但蒙古人不受此規定限制。從這一規定可以看出,當時不同民族通婚是頗普遍的事。據陶宗儀《南村輟耕錄》載,杭州有一回族富人辦婚禮,街巷之人摩肩接踵前來看新奇,結果踏翻樓屋壓死了人。此外,各民族文化的交融還表現在服飾、喪葬、日用品以及娛樂等方面。在民族文化交融過程中,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往往會因相互結合而生出新的特點來,從而形成民族文化中的新元素,這恰恰說明一種文化是在它傳播過程中形成的,傳播過程引起文化的交流、變異、更新,并最終形成它的一定形態。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