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元代司農司和勸農使的建置及功過評價

王培華

[摘要]元朝重視農桑。司農司、勸農使,編寫農書和勸農文,推廣農業生產知識和技術,檢查縣級官員勸課農桑的成績,編造農桑文冊等,對元初農桑發展有所裨益。實際上,勸農工作中也產生了一些弊端,如勸農實為擾民、統計農桑數量和考核官員政績中的弄虛作假等。元朝農業發展還存在許多制約因素,如人力不足、畜力不足、粗耕粗作、農時被耽誤、農具質次價高購買不便等,這都影響了農業發展的實效。

[關鍵詞]元朝;司農司;勸農使;功過評價 關于元朝農業的發展,20世紀80年代以來,學者們已經做了相當多的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出版了許多論著。這些論著主要研究以下兩方面的問題,一是元朝的農書及其代表的農業水平[1],二是元朝農業的發展狀況,包括農具、精耕細作技術、土地開墾與利用、糧食產量、區域開發等[2]。農業的主體是農民,由于農民文化和地位低下,研究農民存在文獻不足的困難。不過,司農司和勸農使,是涉農部門和官員,元人文獻中有關于司農司和勸農使設置、職責和功過的記載與評價,使研究元朝司農司和勸農官員的建置及功過評價成為可能。本文從三個方面研究這個問題:司農司和勸農使的設置與職責、司農司勸農使的工作內容、元人對司農司勸農使的評價。 一、司農司勸農使的設置與職責 蒙古族本來“其俗不待蠶而衣,不待耕而食”[3],“漢人無補于國,可悉空其人以為牧地”[4]的認識相當普遍。統一后,軍國費用大增,元世祖既任用阿合馬等理財,又在向漢地學人“問以治道”,逐漸認識到“國以民為本,民以衣食為本,衣食以農桑為本”[5]。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五月,元世祖詔諭前線將領高達:“夫爭國家者,取其土地人民而已,雖得其地而無民,其誰與居。今欲保守新附城壁,使百姓安業力農,蒙古人未之知也。爾熟知其事,宜加勉旃,湖南州郡皆汝舊部曲,未歸附者何以招懷,生民何以安業,聽汝為之。”[6],這表明元世祖已經認識到土地和人民的重要,決心改變以往掠奪財富的戰爭目的,“使百姓安業力農”,確立了以農桑為主要經濟方式的政策。司農司、勸農使和各地正官在貫徹重農桑的國策中發揮了作用。 勸農官的設置始于窩闊臺汗時。庚戌年(公元1250年)劉秉忠提出“宜差勸農官一員,率天下百姓務農桑,營產業,實國之大益”。辛亥年(公元1251年)忽必烈接受劉秉忠等的建議,以張耕、劉肅為邢州安撫使和副使,“流民復業”[7],“不期月,戶增十倍”。[8]癸丑年(公元1253年)他派姚樞“立京兆宣撫司,以孛蘭及楊惟中為使,關隴大治”,甲寅年(公元1254年)“以廉希憲為關西道宣撫使,姚樞為勸農使”。[9]中統元年(公元1260年)設十路宣撫司,命各路宣撫司擇通曉農事者,充隨處勸農官[10]。姚樞為東平路宣撫司,置勸農官[11]。中統二年八月“初立勸農司,以陳邃、崔斌、成仲款、粘合從中等為濱棣、平陽、濟南、河間勸農使,李士勉、陳天賜、陳膺武、忙古帶為邢銘、河南、東平、涿州勸農使[12]。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以提刑按察司兼勸農事[13]。 司農司始置于中統初年[14]。高天賜向丞相孛羅、左丞張文謙建議王政宜以農桑為本,“丞相以聞,帝悅,命立司農司”[15],于是至元七年二月“立司農司,以參知政事張文謙為卿,設四道巡行勸農司”[16],這四道是山東東西道、河東陜西道、山北東西道、河北河南道,以后隨著疆域擴大,勸農使增多;同年“十二月丙申朔,改司農司為大司農司,添設巡行勸農使副各四員。以御史中丞孛羅兼大司農卿”[17]。至元十二年四月,“罷隨路巡行勸農官,以其事入提刑按察司”[18]。至元十六年五月“并勸農官入按察司,增副使僉事各一員,兼職勸農水利事”[19]。十八年改為農政院;二十年更名務農司,尋改為司農寺[20]。二十三年二月“復立大司農司,專掌農桑”,十二月“諸路分置六道勸農司”。二十四年二月“升江淮行大司農司事秩二品,設勸農營田司六,……隸行大司農司”[21]。二十五年“立行大司農司及營田司于江南”[22],增置淮東西兩道勸農營田司[23]。二十七年三月罷行司農司及各道勸農營田司,增提刑按察司僉事二員總勸農事[24]。二十九年,以勸農司并入各道肅政廉訪司,增僉事二員,兼察農事[25]。仁宗時司農司秩最隆,皇慶元年(公元1312年)七月“升大司農司秩從一品”[26],二年定員大司農五人,卿、少卿、丞、都事各二人,其屬則若屯田之府,供膳之司,藉田有署,營田設官,輯要有書,樹藝有法,凡所以成功者,于茲備焉”[27]。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命中書省右丞悟良哈臺、左丞烏古孫良楨兼大司農卿,給分司農司印。至正十五年詔有水田去處,置大兵農司。至正十九年二月,置大都督兵農司于西京,仍置分司十道[28]。可以說,司農司之職與元朝相始終。 勸農使和司農司的職責是勸課農桑。中統元年“中書省榜示:欽奉詔書,農桑衣食之本,勤謹則可致有余,慵惰則必至不足,正賴有司歲時勸課。省府照得即目春首,農作時分,仰宣撫司令已委勸農官員,欽依所奉詔書,于所管地面內,依上勸課勾當。務要田疇開辟,桑麻增盛,毋得慢易,仍于歲終,考校勤懶,明行賞罰,以勸將來”[29],強調要以戶口增田野辟為考察官員項目。至元元年八月頒布《至元新格》規定地方官要“均賦役,招流移,……勸農桑,驗雨澤,……月申省部”[30],司農司職責“專掌農桑水利,仍分布勸農官及知水利者,巡行郡邑,察舉勤惰。所在牧民長官提點農事,歲終第其成否,轉申司農司及戶部,任滿之日,注于解由,戶部照之,以為殿最。又命提刑按察司加體察焉”[31]。元世祖及以后諸帝多次詔諭司農司等勸課農桑。至元十年三月“詔申諭大司農司遣使巡行勸課,務要農事有成”[32],至元二十五年“詔行大司農司、各道勸農營田司巡行勸課,舉察勤懶,歲具府州縣勸農官實跡,以為殿最。路經歷官縣尹以下并聽裁決”[32]。至元二十九年閏六月“詔諭廉訪司巡行勸課農桑”[34];元貞元年(公元1295年)五月“詔以農桑水利諭中外”[35];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二月“詔諸郡凡民播種怠惰及有司勸課不至者,命廉訪司治之”[36];大德十一年十二月,“勸農桑,……懲戒游惰”[37];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十月“詔諭大司農勸課農桑”[38];皇慶元年(1312)七月“帝諭司農司曰:‘農桑衣食之本,汝等舉諳知農事者用之’”;皇慶二年二月“詔敦諭勸課農桑”,七月“敕守令勸課農桑,勤者升遷,怠者黜降、著為令”[39]。總之,元世祖、成宗和仁宗詔諭司農司較多,詔令反映國家對勸農使、司農司及地方勸農正官職責的基本要求。 同時,國家多次發布農桑令,對農桑種植提出指導意見。至元六年八月,“詔諸路勸課農桑。命中書省采農桑事,列為條目,仍令提刑按察司與州縣風土之所宜,講究可否,別頒行之”[40]。七年頒農桑之制一十四條,規定“立社長官司長以教督農民為事。……種植之制,每丁歲種棗二十株。土性不宜者,聽種榆柳等,其數亦如之。種雜果者,每丁十株,皆以生成為數,愿多種者聽”[41]。泰定帝致和元年(公元1328年)正月“頒《農桑舊制》十四條于天下”[42]。元代除推廣了棉花種植外,桑蠶業也得到發展,這與國家推廣農桑的政策是分不開的。 二、司農司勸農使的工作內容 司農司、勸農官和提點勸農事的地方正官,其主要工作有:編寫《農桑輯要》、推廣農業生產知識和技術、檢查勸課農桑成績、編造農桑文冊等。 編輯《農桑輯要》,印刷并發布給“隨朝并各道廉訪司、勸農正官”。約在至元十年司農司官員編輯《農桑輯要》七卷成書,至元二十三年六月“詔以大司農司所定《農桑輯要》書頒諸路”[43],大約每隔五六年,就頒行一千四五百部,前后印刷頒布總數約在2萬部左右[44],“給散隨朝并各道廉訪司、勸農正官”[45]。至元十六年淮西江北道按察司“于訪書內采擇到樹桑良法”,行御史臺向各地推行[46]。成宗大德八年下詔刊刻王禎《農桑通訣》、《農器圖譜》及《谷譜》等書,認為其“考究精詳,訓釋明白。備古今圣經賢傳之所載,合南北地利人事之所宜,下可以為田里之法程,上可以贊官府之勸課,雖坊肆所刊舊有《齊民要術》、《務本輯要》等書,皆不若此書之集大成也,若不鋟梓流布,恐失其傳”[47]。武宗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淮西廉訪僉事苗好謙獻“種蒔之法。其說分農民為三等,上戶地一十畝,中戶五畝,下戶二畝或一畝,皆筑垣墻圍之,以時收采桑椹,依法種植”,武宗“善而行之”,仁宗延祐二年(公元1315年)“風示諸道,命以為式”[48],五年九月大司農買住等進司農丞苗好謙所撰《栽桑圖說》,“刊印千帙,散之民間”[49],此次印刷《栽桑圖說》三百部[50]。這些農書的頒布有利于各地勸農正官履行其勸農職責,這也反映了元朝廷在指導農業生產中的作用。 推廣農業生產知識和技術。按察司(廉訪司)或總管等官員編寫勸農文、勸善書,用通俗文字介紹農桑技術,要求縣官向社長、社師等宣傳。至元十五年河南河北道提刑按察司發布的《勸農文》,就開出許多條目,要求“所在官司,照依已降條畫,遍歷鄉村,奉宣圣天子德意,敦諭社長耆老人等隨事推行”。對于墾辟,《勸農文》指出:“田多荒蕪者,立限墾辟以廣種蒔,其有年深瘠薄者,教之上糞,使土肉肥厚,以助生氣,自然根本壯實,雖遇水旱,終有收成”;對于糧食種植,《勸農文》指出:“谷麥美種,茍不成熟,不如稗。切須勤鋤功到,去草培根。豈不聞鋤頭有兩:可耐旱干;結穗既繁,米粒又復精壯。”“一麥可敵三秋,尤當致力,以盡地宜。如夏翻之田勝于秋耕,概耙之方數多為上。既是土壤深熟,自然苗實結秀,比之功少者收獲自倍”。對于桑麻,它指出:“桑麻……切須多方栽種,趁時科耨,自然氣脈全盛,葉厚秸長,飼蠶績縷皆得其用。又栽桑之法,務要坑坎深闊,蓋桑根柔弱,不能人堅,又不宜拳曲難舒。根既易行,三年之后即而采摘”。“浴連、生蟻、初飼、成眠,以至上簇,必須遵依蠶書,一切如法,可收倍利。嘗聞山東農家,因之致富者,皆自絲蠶。旬月之勞,可不勉勵!”對于耕牛飼養,它說:“耕犁之功全借牛畜。須管多存芻豆,牧飼得所,不致贏(女)弱,以盡耕作。……若有贏(羊)老不堪者,切須戒殺心、擅行屠宰”。[51]這種《勸農文》多張榜公布在門墻上,如時人所說:“分司勸諭立課程,朝送農官暮迎吏。誡言諄諄不敢忘,榜示門墻加勉勵”[52],能夠讓部分有文化的農民了解的。 仁宗時順德路總管王結編寫《善俗要義》,逐級下發給鄉村中的社長、社師。《善俗要義》第一條“務農桑”:“今后仰社長勸社眾常觀農桑之書,父兄率其子弟,主戶督其田客。趁時深耕均種,頻并鋤耨,植禾藝麥最為上計。或風土不宜,雨澤遲降,合晚種雜田瓜菜者,亦可并力補種,更宜種麻以備紡績蠶桑之事,自收種、浴川、生蛾、喂飼,以至成繭、繰絲,皆當詳考《農書》所載老農遺法,遵而行之”;第二條“課栽植”:“本路官司雖頻勸課,至今不見成效。蓋人民不為遠慮,或又托以地不宜桑,往往廢其蠶織,所以民之殷實不及齊魯。然栽桑之法,其種堪移栽,壓條接換,效驗已著,茍能按其成法,多廣栽種,則數年之間,絲絹繁盛亦如齊魯矣。地法委不相宜,當栽植榆柳青白楊樹,十年之后,枝梢可為柴薪,身干堪充梁棟,或自用,或貨賣,皆為有益之事,其附近城郭去處,當種植雜果貨賣,亦資助生理之一端也”。因此書“甚得撫字教養之方”,順德路總管府繕寫成秩下發給各縣,并令本縣錄寫遍下各社,要求社長社師等,依此書“諭民事理,以時讀示訓誨,務令百姓通知,勸之遵用舉行,將來漸有實效”,其后,仁宗詔令向各地推廣[53]。 檢查地方官員勸課農桑成績。至元九年,“命勸農官舉察勤惰。于是高唐州官以勤升秩,河南陜縣尹王存以惰降職。自是每歲申明其制”[54]。御史臺對高唐州尹張廷瑞的評價是:“至任以來,甫及期年,五事可稱,一方受賜,勸課農桑,裁抑游惰。”[55]。至元二十七、八年提刑按察司和肅政廉訪司相繼兼掌勸農,守令以兼勸農事給銜,“廉訪總其綱,歲報政于司農,以第其殿最”[56],自此,廉訪司年終檢查地方官勸農政績成為制度。文宗天歷二年(1329)“各道廉訪司所察勤官內丘何主薄等凡六人,惰官濮陽裴縣尹等凡四人”[57]。 編造農桑文冊。《農桑之制》最后一款規定,提點農事正官“仍依時月下村提點,……據每縣年終比附到各社長農事成否、等第,開申本管上司,卻行開坐所管州縣提點官勾當成否,編類等第,申覆司農司,及申戶部照驗”[58],這種農桑文冊,一交戶部,一交司農司。為統計的可信可靠,二十九年八月“命提調農桑官賬冊有差者,驗數罰俸”[59]。仁宗延祐七年四月,“廉訪司為農桑兩遍添官,交依舊管行,每歲攢造文冊,赴大司農考較”,攢造農桑文冊目的是“歲見種植、墾辟、義糧、學校之數,考核增損勤惰”[60],所說種植包括桑棗榆柳等。 元初,司農司和勸農使的工作是有成績的。奧敦保和“領真定、保定、順德諸道農事,凡辟田二十余萬畝”,其子奧敦希愷襲為真定路勸農事,尋以勸農使兼知冀州,興利除弊,發展農桑[61]。至元八年,董文用為山東東西道巡行勸農使,“列郡咸勸,地利畢興。五年之間,政績為天下勸農使之最”[62]。至元十年張立道領大司農事,又授大理等處巡行勸農使,治理昆明池,“得壤地萬余頃,皆為良田。爨棘之人雖知蠶桑,而未得其法,立道始教之飼養,收利十倍于舊,云南之人由是益富庶。羅羅諸山蠻慕之,相率來降,收其地悉為郡縣”[63]。至元二十五年燕公楠“除大司農,領八道勸農營田司事,按行郡縣,興利除弊,績用大著”[64]。此類事實不勝枚舉。文獻還記載某些年份的農桑學校數量,至元二十三年“大司農上諸路……植桑棗雜果樹二千二百九萬四千六百七十二株”[65];二十五年十二月“大司農言耕曠地三千五百七十頃”[66];二十八年十二月,“司農司上諸路……墾地千九百八十三頃有奇,植桑棗諸樹二千二百五十二萬七千七百余株”。[67]時人評論大司農司“專以勸課農桑為務。行之五六年,功效大著,民間墾辟之業,增前數倍”[68];“凡先農之遺功,陂澤之伏利,崇山翳野,前人所未盡者,靡不興舉”[69];“立諸道勸農司,巡行勸課,敦本業,抑游末,……不數年,功效昭著,野無曠土,栽植之利遍天下”[70]。由于農桑的發展,元世祖時人戶大增,明初史臣說:“終世祖之世,家給人足。天下為戶凡一千一百六十三萬三千二百八十一,為口凡五千三百六十五萬四千三百三十七,此其敦本之明效可睹也已”[71]。這些評價,說明了元初勸農桑是有成績的。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