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論明代國內市場和商人資本(二)

佚名

(三)絲和絲織品的運銷

織品的產地多在絲產區,但也因土地、技術等關系,有作為原料的絲的運銷;尤其經絲,要求質量高,遠銷最多。

明代的商品絲主要是浙江湖州府的湖絲,其次是四川保寧府的閬絲。有人說,“東南之機,三吳、閩、越最多夥,取給于湖繭;西北之機,〔山西〕潞〔安〕最工,取給于閬繭。”[78]①

湖州絲的貿易中心在歸安縣的菱湖鎮,鎮臨苕溪,隆、萬時,“四、五月間,豀上鄉人貨絲船排比而泊”[79]②。從這里南下杭州,北走蘇州;銷福建者,則多系閩商由蘇州運去。湖州鄰府嘉興也是個絲產區,其貿易中心在石門,地臨南運河,“四方大賈歲以五月來貿絲,積金如丘山。”[80]③其絲也走蘇、杭。其實,蘇、杭也都產絲,購湖絲多用于經絲。福建雖不產絲,也不專用湖絲。蘇州絲還銷往廣東。廣東也產絲,但要織精細的粵緞,則要用蘇州運來的好絲。[81]④

閬絲是四川寧府諸州所產,不限于閬中。閬絲也不止販運到山西潞安,也販運到江、浙絲產區,千里迢迢,主要也是因為它質量好,可能生產成本也較低。閬絲中有稱水絲者,“精細光潤,不減胡(湖)絲,……吳越人鬻之以作改機綾絹,歲夏,巴、劍、閬、通〔江〕、南〔江〕之人,聚之于蒼溪,商賈貿之,連舟載之南去。土人以此為生,牙行以此射利。”[82]⑤

蒼溪是保寧一縣,臨嘉陵江。改機是一種幅面較闊的品種,用閬絲可能因堅實。其實,潞綢也不僅用閬絲,并遠取湖絲[83]⑥。閬絲又不僅銷山西、江浙,大約也是成都著名的蜀錦的原料。[84]⑦

明代絲織業已甚發達,不產絲之地,只要有能工巧匠,如潞安、泉州、成都,也有著名的絲織品銷往各地。不過,最大的絲織品市場還是在浙江的杭、嘉、湖一帶。如前所述,這里并形成幾個絲織手鎮市。對于這些城市和鎮市的商業繁榮,史料甚多,但很少言及具體運銷路線和品種、數量,這也是我國史筆不足之處。僅見者如:“秦晉、燕周在機,不遠數千里而求羅、綺、繒、幣者,必走浙之東也”[85]①,具貿易中心則是杭州。杭州市場上的絹,“直隸、江西等省皆買之”[86]②。又湖州的包頭絹,“各直省客商云集貿販”[87]③。從這些材料可以看出,浙江絲品的主要走向也是北運。嘉靖以后,蘇、杭的官織局改為領局改為領織和市買,絲織品的北運當然更盛。不過,明代絲織品的消費已不限于宮廷和貴族,鄉紳士子和商人也多衣絲衾綢了,在北方各城市均有市場。如山東臨清,萬歷間有“緞店三十二座”[88]④;乃至北邊如宣化,亦有“南京羅緞鋪、蘇杭羅緞鋪、潞州綢鋪、澤州帕鋪”[89]⑤等。這種遠銷的大約以高檔貨為多,一般的綢和紡綢,可能還是南人習用。

潞綢原因入貢而織,系長治、高平、潞州等地民間織戶所造,但也有大量商品綢。“在昔(指明代)全盛時,……貢篚互市外,舟車輻輳者轉輸于省直,流衍于外夷,號稱利藪”[90]⑥。

這種綢大約適地北方,“是綢也,士庶皆得為衣”[91]⑦。

福建,“閩不蓄蠶”,而閩綢則頗出名,這也是因為質量好。“泉人自織絲,玄光若鏡,先朝士大人恒貴尚之,商賈貿絲者大都為海航互市。”[92]⑧“福之絲,……下吳越如流水”,并“航大海而去”外洋[93]⑨。廣東也是這樣。“廣紗甲天下”,“金陵、蘇杭皆不及”,粵緞“行于西北”,外輸“東西二洋”[94]①。

絲和絲織品與棉花、棉布不同,它們基本上是商品生產,價值較高。從上述情況還可以看出一個特點,即凡是質量好的,都能遠銷,并有出口。因而運銷繁榮,市場的擴大,對生產的作用也比較大。明代官絲織局的生產能力大約為五點七萬匹,這是按高級產品緞來。明后期,蘇、杭一帶民間機戶的織機大約為官織局的三倍,生產不限于綾、緞,產量較高。嘉靖以后,官織多改為領機和市買,歷次加派常達十萬匹,即靠民機生產。還有,農家副業的絲織品生產,主要是綢和絹,也大部分是商品性生產。這樣,粗略估計一下蘇杭一帶的上市量,即參加長距離運銷的絲織品,每年可達三十萬匹左右。按各類平均每匹一兩計,價值在三十萬兩左右。

棉布是明代新興的大宗商品,絲織品則是有悠遠的商品了。在正常情況下,工業品(包括手工業品)商品市場的擴大,常是伴隨著它價格的降低的。絲織品的貿易就反映了這種情況。據汪士信同志,絹的價格,明代平均比宋代下降了百分之六十;這里面有銀價下跌的因素,但若將絹價折米計算,明代平均也比宋代下降百分之十一。明代從永樂到嘉靖,絹的價格是上升的,但一般物價的上升更大于絹,如將絹價折米計算,仍是下降的。其情況如下:[95]②

絹每匹合銀(兩) 絹每匹合米(石)

永樂時期0.63 ?

正統時期0.50 2.00

成化時期0.73 1.27

嘉靖時期0.70 0.82

(四)其他工業品的運銷

以上,分別考察了糧食、棉花和布、絲以及絲織品的長距離販運。此外,傳統工業品中,除鹽(它的運銷只決定于人口數量)外,最重要的是鐵。明代較早地開放民間冶鐵,明后期,廣東佛山的鐵冶已有工場手工業出現。四川的鐵,經長江運到江蘇無錫[96]①;福建的延(平)鐵,經海路運到蘇州[97]②。而廣東的鐵,長途跋涉,用馱運經大庾嶺到江西[98]③,非有有利的市場是不會行銷這么遠的(這里所說的鐵,也有可能是鐵器。)

鐵器,原來是鐵匠就地鍛造,并主要是接受用戶加工。明代,開始有了小商品生產,同時也就有了商品運銷。明后期,并出現鐵器集中產區,成為有名的鐵市,如蘇州的 村市,震澤的 丘市,以及廣東的佛山市。佛山在景泰時即是“工擅爐冶之巧,四遠商販輻輳”;[99]④在天啟年間即已分為炒鐵、鑄鍋、鐵釘、鐵線、制針等行業。值得注意的是,佛山鐵器,尤其是鐵鍋,之所以行銷甚遠,主要是由于其質量好。冶家對于技藝人“必侯其工而求之,極其尊奉,……故佛山之冶遍天下。”[100]⑤在佛山鐵器鑄造業中也已有了資本主義萌芽。

江西饒州的制瓷業,是明代起來的,景德鎮之名即得之于明瓷。明后期,景德鎮的瓷器運銷已是北到燕北,南到越南,西到四川,東出海外了[101]⑥。

此外,若漳州、泉州的糖運銷江浙及海外[102]⑦,江西鉛山的紙運銷河南、安徽[103]⑧,都是明代新興的長距離販運貿易。前已屢提及,工農業產品的交換是最重要的商品交換,工業品(這時是手工業品)之陸續進入市場,是十分值得注意的事。

四 大商人資本的興起

明代徽商和山西、陜西等大商人資本的興起,曾引起中外學者重視,不少著作。本文不擬多論,而是把它作為市場的一個因素,從他們經營的、資本組織和資本量上,來考察一下大商人資本的作用。

明代市場上最大量商品是糧食,商業資本的最大部分也于糧食運銷。但糧食的經營很分散,所在產地和銷地都有糧商;并且運銷利潤較低,明代多數販運商尚未專業化,糧食常是兼營的。因此,新興大商人資本的主營業務不是糧食,而是鹽、茶和布、絲織品、木材等。

先看徽商。安徽“富室之稱雄者,江南則推新安(徽州),江北則推山右。新安大賈,魚鹽為業,……山右或鹽或絲”[104]①。這里“魚鹽”是偏義復詞,實指鹽。汪道昆的《太函集》記徽商最詳,稱“吾鄉賈者首魚鹽,次布帛,販繒則中賈耳”。又“吾郡中稱閭右世家,首推東門許氏,……以鹽 賈”;“邑中世業最顯者莫如諸程,之浙賈鹽 ”;汪本人的先世也是“宗鹽 ”。[105]②就是說,微商資本最大的都是鹽商,或以鹽起家。

就徽商說,鹽以外,最大的資本是典當,徽典遍于大江南北。一家典當所需資本并不多,但典當多系聯號或聯營,故成大商人資本。典當不屬商品經營,本文不論。再其次,則當是茶和布。安徽是茶產區,茶商自多。張瀚說:“鹽、茶之利尤巨,非巨商賈不能任”[106]①。布是大宗商品,當不少經營。還有木材,也是安徽特產,尤其是婺源壽材,經營者也是大資本。在清代,對徽商習稱“鹽、典、茶、木”[107]②,是指其聲勢是顯赫者而言,不是指商品多少;在明后期,看來也是這樣。

鹽,是王朝最重要的專賣品,利潤特大;鹽商又都經營私鹽,利潤就更大[108]③。正因如此,只有大商人資本才能官府,取得鹽引,而商人只要經營鹽,就能積累更大資本。鹽商帶有官商性質,尤其是明代實行綱法,引商編入綱冊,世襲專利,其特權性質尤為顯著。并且,鹽的運銷自不是的補充,它的生產和消費決定于人口數量,無論有多在資本投入經營,對于生產和商品經濟的,并無多少作用。只不過是擴大剝削量,從而擴大貨幣資本的積累而已。

茶,在明代,除官茶、貢茶外,茶商都是引商,也屬特權商人;張瀚就說,其利潤大是因“第市法有禁”[109]④。不過,茶葉運銷的擴大對生產是有促進作用的;但江南茶產量的增長主要是在清代,明代發展有限。木材雖是一般商品,但當時大的木料主要是宮廷和官廨所用,大的木商領有官帑,替官采辦,因致大富。如萬歷修乾清宮、坤寧宮,徽商王天俊等,“廣挾金錢,依托勢要,鉆求 付。買木十六萬根,勿論夾帶私木不知幾千萬根,即此十六萬根木,稅三萬二千余銀,虧國課五、六萬兩。”[120]⑤

再來看山西、陜西商人。這些西北商人中資本最大者也是鹽商,這又和明代的開中制有關。洪武年間,邊防缺糧,乃招商納粟,給以鹽引,令持引到兩淮、河東販鹽,所謂納粟中鹽。經營此業者多系西北商人,稱邊商。在這種場合,商人須有兩套資本,一年只能周轉一次,故非大商人莫屬。這些大商人,實際是替官家購糧、替官家銷鹽,其資本實際不是獨立的商業資本。為了納粟北邊,有些商人即在邊地募工墾植,以免運粟之勞,稱商屯。這種商屯是“自筑墩臺,自立保聚”[121]①,看來還不是自由雇工,其剩余產品交官,因而也不是商品生產。其后,北邊戰事,商屯破壞。弘治間,出支,即納粟產人領得鹽引后,可將鹽引賣給別的商人去販鹽。又出現開中折色,即納粟改為納銀。這樣一來,邊商內徒,多寓籍淮揚,西北鹽商也和徽州鹽商一樣,變成專業鹽商了。萬歷時,揚州“皆四方賈人,新安最盛,關陜、山西、江右次之。”[122]②

在開中制中,除納粟外,還有納茶中鹽、納布中鹽之舉,與納粟作法同。納茶、納布雖不經常,但有重要性。西北商人販茶,多自四川,主要是供官府作茶馬互市之用。布,很大部分是供軍服之用;明初西北軍服,一次常需六、七十萬匹布,較燕北、遼東都大。所以前引史料,常見秦晉大賈到松江販布。傅衣凌同志說:“陜商的經濟活動是輸粟于邊疆,治鹽于淮揚、河東,販布于吳越,運茶于川蜀,成為有機的聯系。”[123]③還可補充說,這些活動都與官家的需要有關,并以鹽為關鍵,因為是大利之所在。到明后期,這些活動基本上都屬于商品流通性質了,但其與封建政權的聯系,始終是存在的。

現在再從商人資本組織上來看。明代出現貸本經商和合伙制度,這是商人資本的一個重要發展。

有一則徽商的記載說:“伙俗尚貿易,凡無資者,多貸本于大戶家,以為事業蓄計。每族黨子弟告貸于大戶,大戶必重〔汪庭榜〕先生一言而后與之。子弟輩亦不敢負先生,致沒大戶資本。”[124]①又商人王敦夫,“從族人賈汪陵,……其族能任賈者,與之本業,不問子錢”[125]②。這里的貸本,或是貸給族人,或是有力的鄉紳作保,而所保亦系族黨子弟;看來,宗族關系很重要,還說不上是貨幣資本的信貸。此外,徽商中有友人“寄金”之事,就事例看,“寄金”不過百兩、數百兩;又商人間使用借券,要維護借券的信用。這雖不限族黨,但不象是借本的性質。

合伙制,在徽商中有“伯兄合錢”“昆季同財”等記載,這等于是一家合伙,是從家族經商演變而來的,也是一個商人的第二代常見現象。又如休寧的程鎮:“結舉宗賢豪者得十人,俱人持三百緡為合從,賈吳興新市。……久之,業駸駸起,十人皆不貲。”[126]③這已是多人合伙,但仍以程氏宗族為限,并且這種“合從”,可能還不是組成一個法人,所以發家后“十人皆不貲”。不然,商人在生意發民中,“挈其親戚知交而與共事”[127]④,有外姓人加入是很自然的,但未必是合資關系。宗族制在明代仍是一個限制資本聚集的重要因素。

合伙制或伙計制,在山西商人中尤為流行。有一則常為人引用的史料:“平陽、澤〔州〕、潞〔安〕豪商大賈甲天下,非致數十萬不稱富,其居室之法善也。其人以行止相高,其合伙而商者,名曰伙計。一人出本,眾伙共而商之,雖不誓而無藏。但父或子母息匄貸予人而道亡,貸者業舍數十年矣;子孫生而有知,更焦勞強作以還其貸,則他人有居積者,爭得斯人以為伙,謂其不忘死,肯背生也。則斯人輸少息于前,而獲大利于后。故有本無本,咸得以為生。且富者蓄藏不于家,而盡散之為伙計。估人產者,但數具大小伙計若干,則數十百萬產可屈指矣。”[128]①

我引錄較詳,因可不同解釋。我認為,晉商的合伙制,實際是東家出本、伙計經商的一種制度。這種制度也許是由貸本經商發展而來,但文中插入的子孫為亡父還債一事,并不一定是借本,而這一節,只是說“有居積”的東家爭著要這種有信義的人作伙計,不是說放貸給他。東家與伙計是“合伙而商”,有類后來的錢股和人力股合伙。其經營利潤,是雙方共亨的。

《金瓶梅》第二十回說西門慶拿出二千兩銀子“委付伙計賁地傳”開藥店,叫女婿陳經濟掌管鑰匙,尋購藥材,“賁地傳只是寫帳目,秤發貨物”。第五十九回,“又尋了個甘伙計作賣手,咱每(韓伙計自稱)和崔大哥(崔本伙計)與他同分利錢使”。“譬如得利十分,西門慶分五分,喬大戶分二分,其余韓道國、甘出身與崔本三分均分。”這是伙計制的很好說明。不過,《金瓶梅》是寫山東地區,不是講西北。“山東臨清十九皆徽商占籍”[129]②,大約伙計制在徽商中也是通行的,不知為什么《太函集》中沒有反映。《石點頭》第八回有“兩個伙計認他本錢,在金陵開了個當鋪,前來盤帳”,這也是工伙關系,并且是任伙計在外地獨立經營。這種伙計,同近代商業上雇傭的伙計,完全是兩回事。《金瓶梅》第九十九回說,“兩個主管齊來參見”陳經濟,問病,陳經濟說“生受二位伙計掛心”。伙計在店就是主管,伙計也是尊稱。

看來,明代大商人的資本組織,貸本經商主要限于宗族,外姓參與主要是作伙計。

最后,看一下明代大商人的資本究竟有多大。這方面無確切記載,只能大體觀察。萬歷時,徽州商人“藏鏹有至百萬者,其他二、三十萬,則中賈耳”。“山右商人,其富甚于新安”[130]①,這大約指平均而言,其大者不會超過徽州。徽州歙縣的“鹽筴祭灑而甲天下者,初則黃氏,后則汪氏、吳氏相遞而起,皆由數十萬以達百萬者。”[131]②不過一般說,數十萬就算是大賈了,上百萬的是少數。徽商“大賈輒數十萬,則有副手而助耳目者數人”[132]③。前引葉夢珠《閱世編》說,到松江販布的大賈,可能是秦晉商人,“白銀動以數萬計,多或數十萬兩”。前引山西平陽、澤州、潞安商人,“非致數十萬不稱富”,又“則數十百萬產可屈指矣”。西北商人,大賈也是數十萬,也有達百萬者。

“數十”的含義模糊,但一般理解,是十一百之間的較鎬位數,以別于二、三十的稱謂。這樣,可以得到一個概念,即明后期的商人資本,銀二、三十萬兩的算中賈,五十萬兩以上的就是大賈了,達一百萬兩以上的是極少數。

王世貞記有嚴嵩的兒子論天下富豪的一段史料;“嚴世藩……嘗與所厚旨天下富豪居首等者,凡十七家。……所謂十七家者,已與蜀王、黔公;太監黃忠、黃錦;及成公、魏公、陸都督炳;又京師有張二錦衣者,太監永之侄也;山西三姓;徽州二姓;與土官貴州安宣慰。積貲滿五十萬以上者,方居首等。先是無錫有鄒望者將百萬,安國者五十萬。……”[133]④這是說,在明嘉、萬時,積資五十萬兩以上的就算是天下頭等富豪了,這種富豪,全國只有十七人。其中山西三姓,徽州二姓,應是商人。不過,在這之前還有鄒望、安國二人,他們是正德時的無錫商人。

用這個標準來衡量,明后期大商人的資本可與王公、太監、都督并列,可謂“富與敵國”了。但是,五十萬兩這個標準,與清代比,卻果不大的。王世貞也說,后世官僚過百萬、二百萬就很多了。

五 簡短的結論

從以上關于明代國內市場的考察,可以得來如下一些結論。

一,國內市場顯著地擴大了,這表現在商運路線的增辟和新的商業城鎮的興起。但明代商路的增辟主要是在南北貿易方面,尤其是大運河的利用;這包括有因素,不完全是商品的結果。以南北貿易而論,其量也是有限的,除漕糧外,這毋需南糧北調。而經濟上最重要的長江貿易,還主要是在中下游。地方小市場,也僅在個別絲的集中產區發展為初級市場。

二,長距離販運有了發展,并且已逐步由奢侈品以及特產品貿易轉向以民生用品的貿易為主,即由產品與收入的交易轉化為小生產者之間的交換,這是市場性質的一大變化。品之陸續加入市場流通,也是值得注意的動向。但是,終明之世,長距離販運貿易在整個市場交易中仍很有限,而其中工農業產品的交換并不占主要地位;產品,大半還是單向流出,得不到補償和交換。

這里,還提不出什么數據。清代前期(鴉片戰爭前)的狀況,長距離販運約占全部商品食的百分之二十,明代遠不會達到此數。從上文粗略的估算,在長距離貿易中,布和絲織品的價值合計還抵不上糧食的一半(而到清代前期,兩者約略相等)。又上文估計進入長距離運銷的商品糧食不過一千萬石,而明廷征收的賦、課等如全部折成糧食常達三、四千萬石。

三,徽商、山陜商等大商幫的出現,說明國內市場已有相當的積累貨幣資本的能力。但這種積累主要是從經營鹽以及茶、布等商品而來,多少是假借封建政權的力量形成的。大商人的資本關系還限于家族范圍,尚缺乏信用。大資本還限于銀五十萬兩級、最高百萬兩的水平(清代已達百萬兩級、最高以千萬兩計的水平)。

注釋:

[78]① “繭”應作“絲”,明代尚無繭的貿易,郭子章:《郭青螺先生遺書》卷二十,蠶論。

[79]② 董斯張:《吳興備志》卷三十一。

[80]③ 王犀登:《越客志》。

[81]④ 粵緞極精,“然亦必吳蠶之絲所織。若本土之絲,則黯然無光,色亦不顯,止可行于粵境,遠賈所不取。”《嶺南叢述》引《廣東府志》。

[82]⑤ 嘉靖《保寧府志》卷七,食貨記。

[83]⑥ “潞綢所資,來自他方,遠及川、湖之地”。順治《潞安府志》卷一。

[84]⑦ 成都善織錦,但“千里無一蠶株”。章璜:《圖書編》卷四十,水利蠶桑。

[85]① 張瀚:《松窗夢語》卷宗四。

[86]② 乾隆《杭州府志》卷五,引萬歷《臨安縣志》。

[87]③ 嘉靖《湖州長府志》卷四十一。

[88]④ 明《神宗實錄》卷三七六。

[89]⑤ 《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宣化府部,風俗考。

[90]⑥ 順治《潞安府志》卷一,地理四。

[91]⑦ 呂坤:《去偽齋集》卷二,停止砂鍋潞綢疏。

[92]⑧ 王澐:《漫游記略》卷一,閩游。

[93]⑨ 王世懋:《閩部疏》。

[94]① 《嶺南叢述》引《廣東府志》。此記載較晚。但屈大均《廣東新語》卷十五,貨語,所述略同。

[95]② 汪世信同志的,將載入《資本主義發展史》第1卷。

[96]① 萬歷《無錫縣志》卷八,食貨二。

[97]② 王世懋:《閩部疏》。

[98]③ “梅嶺道路,南貨過北者,悉皆鹽鐵粗重之類,日有數千[馱]。”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第八十二冊,江西。

[99]④ 景泰二年陳贄《祖廟靈應詞碑記》,載道光《佛山忠義鄉志》卷十二,金石上。

[100]⑤ 屈大均:《廣東新語》卷十六,器語。

[101]⑥ 嘉靖《江西省大志》卷七,陶書。

[102]⑦ 萬歷《閩大記》卷一,王世懋:《閩部疏》。

[103]⑧ 萬歷〈〈鉛書〉〉卷一。

[104]① 謝肇《五雜俎》卷四。

[105]② 汪道昆:《太函集》卷五十四,吳長公墓志銘卷二十八,許長公傳卷三十二,程長公傳卷三十;九,世叔十一府君傳。

[106]① 張瀚:《松窗夢語》卷四。

[107]② 民國《歙縣志》卷一,風土。

[108]③ 鹽的銷售價格和產地價格一般相差五至十倍,不過大部分是專賣利潤。萬歷時有人說商人經營鹽的利潤和經營一般商品是五與三之比,見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第四冊,蘇上,耿橘。

[109]④ 張瀚:《松窗夢語》卷四。

[120]⑤ 陳眉公:《冬官記事》。

[121]① 《國朝典匯》卷九十六,記明初事。

[122]② 萬歷《揚州府志》卷一。

[123]③ 傅衣凌:《明清商人及商業資本》,1956年版,第170頁。

[124]① 方承風:《訓導汪庭榜墓志銘》。

① [125]李維楨:《大必山房集》卷一零六,贈羅田令王公墓表。

[126]③ 汪道昆:《太函集》卷六十一,明處士休寧程長公墓表。

[127]④ 金聲:《金太史集》卷四,與歙令君書。

[128]① 沈思孝:《晉錄》,又見王士性:《廣志繹》,《肇域志》第三十七冊,山西,方與崖略。

[129]② 謝肇制;《五雜俎》卷十四。

[130]① 謝肇制:《五雜俎》卷四。

[131]② 萬歷《歙縣志》卷十。

[132]③ 《肇域志》第三冊,安徽。

[133]④ 王世貞:《弇州史料后集》卷三十六。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