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河西走廊的水利紛爭與水資源分配制度*
王培華
[摘要]清代河西走廊建立了渠壩,進行農業灌溉。水利紛爭是清代河西走廊主要的社會問題之一,這種爭水主要表現為兩種形式:同一流域上下游各縣之間的爭水,一縣中各渠壩之間的爭水。爭水矛盾的產生,有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地方政府制定了詳細的分水制度,力求調節共同用水和平均用水,發揮了國家的社會職能。但水資源短缺限制了河西走廊經濟與社會的全面發展。河西走廊的分水制度,對今天由"工程水利"轉向"資源水利"、可持續發展的水利事業,仍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關鍵詞]清代 河西走廊;水利紛爭;分水制度 清代河西走廊的水利問題,學術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在兩個方面比較突出:一是綜述水利工程和灌溉面積[1],二是梳理"水案"文獻[2],這些都是很有意義的。作者以為,這個問題還可以從以下兩方面繼續進行深入的研究:一方面分析爭水矛盾的類型、原因、性質等,并與其他地區爭地矛盾比較,另一方面研究地方政府為解決水利糾紛而采取的分水制度及其作用等問題,以期比較全面地認識河西走廊的水利問題,并對今天由"工程水利"轉向"資源水利"、可持續發展的水利事業提供一定的歷史經驗。 一 爭水矛盾的主要類型、原因 甘肅河西走廊處于干旱區,有大小河流57條。清代河西走廊各縣大修渠壩,充分利用河水、泉水、山谷水來澆灌農田。河流所經之處,各縣、各渠之間經常發生爭水糾紛。爭水是河西走廊地區主要的社會矛盾,乾隆《古浪縣志》云:"河西訟案之大者,莫過于水利,一起爭訟,連年不解,或截壩填河,或聚眾獨打,如武威之烏牛、高頭壩,其往事可鑒也。"[3]府縣斷案即處理爭水糾紛的文案,一般存之于檔案、碑石、方志中,稱為"水案"、"水碑記"、"水利碑文"、"斷案碑文",其目的是杜爭競而垂久遠,但今天看,它們反映了河西走廊的爭水矛盾,和政府行使調節共同用水和平均用水的社會職能。以黑河、石羊河等流域為例,河西走廊水利紛爭的主要類型有兩種,一是河流上下游各縣之間的爭水;二是一縣內各渠壩之間的爭水。 黑河流域下游高臺縣,與上游撫彝廳(今甘肅臨澤縣)、武威縣之間的爭水,主要有鎮夷五堡案、豐稔渠口案。 鎮夷五堡案 高臺縣鎮夷五堡處于黑河下游,上游的張掖、撫彝、高臺各縣往往渠截斷水流??滴跷迨四?,高臺縣鎮夷五堡生員岳某等,向陜甘總督年羹堯控訴,"蒙奏準定案,以芒種前十日,委安蘇道憲親赴張、撫、高各渠,封閉渠口十日,裨河水下流,澆灌鎮夷五堡及毛目二屯田苗,十日之內不遵定章擅犯水規渠分,每一時罰制錢二百串文,各縣不得干預。歷辦俱有成案。近年芒種以前,安肅道憲轉委毛目分縣率領丁夫,駐高(臺)均水,威權一如遇道憲。"[4] 豐稔渠口案 黑河西流,由撫彝而高臺,高臺縣之豐稔渠口在撫彝之小魯渠界內,明萬歷間修成,渠口廣三丈,底寬二丈,兩岸各高七尺,厚三丈,渠成水到,兩無爭競。清末,"近數十年以來,屢遇大水沖塌渠(提)[堤],小魯渠有泛濫之患,豐稔渠有旱乾之憂。每當春夏引水灌田,動輒興訟,已非一日"。原因是渠堤不固,以致兩受其害。光緒三年,經撫彝廳、高臺縣斷令"豐稔渠派夫修筑渠堤,以三丈為度,小魯渠不得阻滯,……渠堤筑成后,并令堤岸兩旁栽楊樹三百株,以固堤根。小魯渠誼屬地主,應隨時防(獲)[護]不得傷損,以盡同井相助之義。以后……渠沿設有不固,即由豐稔渠民人備夫修補,小魯渠民不得阻滯勒肯,兩造遵依,均無異言,各具切結投呈(撫彝)廳(高臺)縣兩處備案"[5]。以上各水案,都是黑河上下游各縣之間發生的爭水矛盾。 石羊河流域下游鎮番縣(今民勤縣)與上游武威縣之間的爭水,主要有洪水河案、校尉渠案、羊下壩案。 洪水河案 鎮番縣大河河源之一的洪水河,發源于武威縣高溝寨,下流到鎮番縣。康熙六十一年,武威縣高溝寨民于附邊督憲湖內討給執照開墾。鎮番民申訴。經涼州、莊浪分府"親詣河岸清查,顯系鎮番命脈。高溝堡民人毋得壅阻",甘省巡撫批示:"高溝寨原有田地,被風沙壅壓,是以屯民有開墾之請。殊不知,鎮番一衛(金)[全]賴洪水河澆灌,此湖一開,壅據上流,無怪鎮民有斷絕咽喉之控。開墾永行禁止。"乾隆二年,高溝堡民人二次赴上級控討開墾,鎮番縣知縣"閱志申詳寢止"。乾隆八年,"高溝寨兵民私行開墾,爭霸河水。互控鎮、道、府各憲,蒙府憲批武威縣查審,關移本縣,并移營汛,嚴禁高溝寨兵民,停止開墾,不得任其強筑堤壩,竊截水利,遂取兵丁等,永不堵澆。甘結。"乾隆十年,經鎮番縣民請求,上級批準"永勒碑府署"[6] 校尉渠案 鎮番縣大河的另一河源石羊河,發源于武威城西北清水河。雍正三年,武威縣校尉溝民筑木堤數丈,墉清水河尾泉溝。鎮番縣民數千人呼吁。經涼州府監督張批、涼州衛王星、鎮番衛洪渙會勘審詳[7],"蒙批拆毀木堤,嚴飭霸黨,照舊順流鎮番,令校尉溝無得攔阻"[8]。 羊下壩案 石羊河上游在武威,下流至鎮番。雍正五年,武威縣金羊下壩民人謀于石羊河東岸開渠,討照加墾,攔截石羊河水流,經武威縣鄭松齡、鎮番縣杜振宜會查[10],鎮番民申訴。"府憲批:石羊河既系鎮番水利,何金羊下壩民人謀欲侵奪,又滋事端,本應懲究,姑念意雖萌而事未舉,暫為寬宥。仰武威縣嚴加禁止,速銷前案,仍行申飭"[11]。以上校尉渠案、羊下壩案兩案處理經過結果:"俱載碑記,同時立碑于郡城北門外龍王廟"[12]。以上三水案都是發生于石羊河上下游各縣之間的爭水矛盾。 一縣各渠壩間,不僅會發生用水爭端,而且對早先的分水方案也易發生控爭。乾隆《甘州府志》云:張掖縣"渠水易啟爭端,如八臘、牛王等廟前,有分府固丞及張掖令李廷桂均平水利各斷案碑文,近若知府沈元輝、知縣張若瀛之裁革孔洞碑,而圓通庵又有張掖令王廷贊以孔洞所余添一晝夜加給四工并送泮池、甘泉書院之水碑記。"[13]八臘、牛王等廟前的"均平水利各斷案碑文"是對新爭端的處理。 鎮番地處石羊河流域下游,沙漠邊緣,水源短缺,各壩之間爭水亦十分激烈。乾隆時,鎮番大路壩屢次控爭大紅牌夏水、秋水水時少,乾隆五十四年"鎮番縣大路壩汪守庫等控小二壩魏龍光爭添水利,并紅沙梁多占秋水、六壩湖多占冬水"[14],"大路壩,按糧應分水一晝夜十時三刻,乾隆五十六年控爭,奉委武威、永二縣勘斷,因溝道遙遠,擬定水九時四刻;復又控爭";大路壩"原有秋水,后因頭壩沙患移邱,將秋水一牌全行移去,以致大路竟無秋水,屢行控訴"。乾隆五十七年后經鎮番縣、永昌縣會同審理,重新分水[15]。 總之,中國疆域廣大,各地自然條件不同,社會矛盾的類型也不同。南方山區如徽州人多地少,土地是重要資源,爭奪土地的所有權是社會矛盾的主要形式之一;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區如河西走廊、河北滏陽河流域、關中各灌區,水是重要資源,爭奪水資源的所有權和使用權是社會矛盾的主要形式之一。道光《鎮番縣志》云:"鎮邑地介沙漠,全資水利。播種之多寡,恒視灌溉之廣狹以為衡,而灌溉之廣狹,必按糧數之輕重以分水,此吾邑所以論水不論地也"[16]。此論雖是對鎮番縣計糧均水的解釋,但也可說明,河西走廊地區人們比較重視水資源。論者說:"由于爭水斗爭比較多,故華北的水利社會更多地體現了水權的形成與分配。在江南水鄉,水資源是豐富的,土地是稀少的,斗爭的焦點在爭地地方不在于爭水?!撬Y源的短缺程度的不同才造成了南北水利社會特點的差異"[17]。華北如此,西北也是如此。 爭水矛盾的產生有自然因素,也有社會因素,而有時這兩種因素互為因果。河西走廊處于干旱半干旱地帶,加上河西走廊南北山地的生態環境變化,引起高山積雪融水減少。而河西走廊森林植被破壞,又是因為人為的砍伐山林使走廊南北各山多成為童山,以至減少了高山積雪和冰川形成,從而影響了祁連山的冰雪融水。當時不少人都提出保護河西走廊南部邊緣高山森林植被的問題。乾隆十四年《永昌縣志》作者指出:"倘冬雪不盛,夏水不渤,??嗪越?,……且山水之流,裕于林木,蘊于冰雪。林木疏則雪不凝,而山水不給矣。泉水出湖波,湖波帶潮色,似斥鹵而常白,土人開種,泉源多淤。惟賴留心民瘼者,嚴法令以保南山之林木,使陰藏深厚,盛夏猶能積雪,則山水盈;留近泉之湖波,奸民不得開種,則泉流通矣。"[18]作者指出了河西走廊冰山積雪依賴森林涵養、保護森林等問題,并認為應當"嚴法令以保南山之林木"。 造成爭水矛盾的社會因素有許多:一是流域與行政區劃不一,上游占據地利優勢,多攔截河水,使下游涸竭;二是河源水脈融貫,有時確實難以區分此疆彼理;三是土地沙化,水渠滲漏加劇,有些渠壩就要求從其他渠壩劃出水時和開墾濕地以增加耕地,勢必造成新的用水矛盾;四是遷移回民從事農業,與漢民屯田用水發生矛盾;五是縣官處理不力等。這些都是水利爭端的原因,而這些原因有時又糾纏在一起。肅州與高臺縣的爭水,高臺縣與撫彝、張掖的爭水,鎮番縣(今民勤)與武威縣的爭水,鎮番縣各渠壩的爭水,武威縣各渠壩的爭水,大多因以上原由。
參考文獻:
[1] 水利水電科學院編寫組:《中國水利史稿》,下冊190~192頁,水利電力出版社,1989年。 [2] 李并成:《明清時期河西地區"水案"史料的梳理研究》,《西北師大學報》,2002,6期。 [3] 乾隆十四年張之浚纂:《五涼全志·古浪縣志·地理志·水利》。 [4] 民國十四年新纂:《高臺縣志》卷8《藝文志》引閻汶《重修鎮夷五堡龍王廟碑》。 [5] 民國十四年新纂:《高臺縣志》卷8《藝文志》引《知縣吳會同撫彝分府修渠碑記》。 [6] 道光五年許協編《鎮番縣志》卷4《水利考·水案》。 [7] 乾隆十四年張之浚纂:《五涼全志·鎮番縣志·地理志·水案》。 [8] 道光五年許協編:《鎮番縣志》卷4《水利考·水案》。 [10] 乾隆十四年《五涼全志·鎮番縣志·地理志·水案》。 [11] 道光五年許協編:《鎮番縣志》卷4《水利考·水案》。 [12] 乾隆十四年《五涼全志·鎮番縣志·地理志·水案》。 [13] 升允修、安維峻纂《甘肅新通志》卷10《輿地志·水利》引乾隆《甘州府志》,宣統元年刻本。 [14] 道光五年許協編《鎮番縣志》卷4《水利考·碑例·縣署碑記》。 [15] 《甘肅新通志》卷十《輿地志·水利》引《五涼全志·乾隆五十七年鎮番永昌會定水利章程》。 [16] 道光五年《鎮番縣志》卷4《水利考》按語。 [17] 王建革:《河北平原水利與社會分析(1368~1949)》,《中國農史》,2002,2期,55~64頁。 [18] 乾隆十四年《五涼全志·永昌縣志·地理志·水利》。 [19] 民國十四年 新纂《高臺縣志》卷8《藝文志》)閻汶《重修鎮夷五堡龍王廟碑》。 [20] 民國十四年《高臺縣志》卷1《輿地志·水利·各渠里畝》。 [21] 道光五年《鎮番縣志》卷4《水利考·董事》。 [22] 張之浚纂:《五涼全志》之《武威縣志·地理志·田畝·柳林湖》。 [23] 張之浚纂:《五涼全志》之《古浪縣志·地理志·渠壩水利碑文》。 [24] 《清經世文編》卷114,《工政二十》陳宏謀《飭修渠道以廣水利疏》。 [25] 民國十四年新纂《高臺縣志》卷1《輿地志·水利》。 [26] 乾隆十四年《五涼全志》之《武威縣志·地理志·田畝》。 [27] 《五涼全志》之《武威縣志·地理志·水利·武威水利圖說》。 [28] 《五涼全志》之《古浪縣志·地理志·水利·古浪水利圖說》。 [29] 道光五年《鎮番縣志》卷4《水利考》。 [30] 道光五年《鎮番縣志》卷4《水利考·縣署碑記》。 [31] 《甘肅新通志》卷10《輿地志·水利》引《乾隆五十七年鎮番永昌會定水利章程》。 [32] 《甘肅新通志》卷10《輿地志·水利》安西直隸州。 [33] 《五涼全志》之《鎮番縣志·鎮番水利圖說》。 [34] 道光五年《鎮番縣志》卷4《水利考·水碑》。 [35] 《牛津法律大辭典》236頁,光明日報出版社1989年8月版。 [36] 道光五年《鎮番縣志》卷4《水利考·水碑》。 [37] 《甘肅新通志》卷10《輿地志·水利》。 [38] 民國十四年 新纂《高臺縣志》卷1《輿地·水利》。 [39] 道光五年《鎮番縣志》卷4《水利考·灌略》。 [40] 《五涼全志》之《武威縣志》第1卷《地理志·保甲》乾隆十四年刻本。 [41] 《五涼全志》之《古浪縣志》第1卷《地理志·保甲》乾隆十四年刻本。 [42] 道光五年《鎮番縣志》卷4《水利考》按語。 [43] 民國十四年新纂《高臺縣志》卷8《藝文志》閻汶《重修鎮夷五堡龍王廟碑》。 [44] 《甘肅新通志》卷10《輿地志·水利》引《五涼志·古浪水利圖說》。 [45] 《甘肅新通志》卷10《輿地志·水利》引《五涼志·鎮番水利圖說》。 [46] 《甘肅新通志》卷10《輿地志·水利》引《五涼志·永昌水利圖說》。 [47] 《清經世文編》卷114《工政二十》,梁份《茹公渠記》。
The Disputes on Water Utilization and Distribution System in Hexi Corridor of the Qing Dynasty
Abstract: Floodgates were built to irrigate farmlands in Hexi corridor in the Qing Dynasty. Intense struggles over access and use of irrigation water among several countries situated in upriver and downriver of Hei river and Shiyang river , different irrigation canals in a county , were the two main type of water conflict . The water conflict was one of the most principal social contradictions. The main causes were from the man-made factor and changed nature. The Qing government takes an active part in the administration of water distribution.By working out detailed and reasonable plans about water distribution,the Qing government ensured that the agricultural irrigation have priority in water use.In today's allocation of water resource and dur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water conservancy,we can still learn something from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the Qing government's administration of water distribution.
Key words:Water resource;water distribution system,Qing Dynasty,Hexi corrid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