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教育的深遠影響——清代全國科舉發達縣與當代經濟發達地區的分布基本一致

佚名

提要:清代全國114個科舉發達縣(具體排名在學術界首次披露)與2001年全國經濟百強縣和經濟發達城市的分布基本一致;當前,我國經濟發達地區大抵是清代科舉核心圈的放大。歷史人文底蘊已成為衡量當今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一個重要因素。

長江三角洲這個清代集中了全國35%的科舉發達縣、近半數專家學者和大半巍科人物的地區,至今成了中國經濟輻射能力最強、百強縣最多、城市化水平最高、最充滿活力和發展前途的地區,這在某種程度上講是長三角數百年教育中心的回報。科教興國、智力興區,乃自古華山一條路。

筆者曾通過明清全國100余個科舉發達縣產生了全國三分之二的人才等史實比較、分析,得出了明清全國人才中心隨科舉中心的轉移而轉移,科舉中心實質上就是教育中心和文化中心的結論。也就是說,科舉發達縣,即教育發達縣。

最近,國家有關部門公布了"2001年中國最發達100名縣(市)"和"第二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名單"筆者比較后發現,兩個百強縣與清代科舉發達縣的地理分布基本一致。此現象折射出一個深刻的內涵:教育的影響十分深遠,各地區的歷史人文底蘊已成為衡量當今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一個重要因素。這有助于我們加深對科教興國重要性的認識。

一、基本一致

據統計,清代出50名以上進士的科舉發達州縣全國有117個,為便利比較,把其中在清代才設置,又在民初撤消的縣并入原來的縣,則本文實際統計縣數為114個,具體排名在學術界還首次披露,詳見表1、2。

由表1可知,清代科舉發達的縣與當代經濟強縣的分布基本一致。如科舉發達縣最多的江蘇、浙江、山東,也是今日經濟強縣最多的省。但如此比較仍嫌籠統。我們再對表2作具體的分析。清代的州縣,今天對應的是縣、縣級市和市轄區。由于市轄區未被列入百強縣的統計,同時,一些縣的轄區目前明鮮縮小,不宜參與比較。據統計,這些沒有參與或不宜參與比較的,在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中有60個,在基本競爭力百強縣中有62個。前者進行比較的縣為54個,有31個(含4個新設縣)進入百強縣,占參與比較的57.4%;后者進行比較的為52個,也有31個(含4個新設縣)進入百強縣,占參于比較的59.6%。而那些析出的、沒有進行比較的縣總體上在全國經濟中的地位比參與比較的縣更高一個層次。如未參與比較的上海、北京、天津、廣州、東莞、杭州、蘇州等,幾乎囊括了我國經濟實力和競爭力最強的城市,即使處于中西部的武漢、西安,也是所在地區的領頭羊。再從百強縣的各次分析,兩個經濟百強縣名列前茅的幾乎都是科舉發達的縣。同時,科舉發達縣進入經濟百強縣的概率也與它們的名次基本上呈正比例關系。總之,清代教育強縣與當代經濟發達地區的分布基本重疊。而且,發揮的作用也驚人地相似。僅占全國7%的清代科舉發達縣,產生了占全國近半數的進士和三分之二的人才,分別是全國平均水平的7倍和20多倍。耐人尋味的是,清代全國114個科舉發達縣所轄地域,今天創造了占全國半數左右的GDP,在國民經濟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表1 各省域相關數據匯總表

省域 清代科舉發達縣 綜合實力百強縣 基本競爭力百強縣 附2003年大學百強

北京 3 4 14

天津 2 1 2

河北 1 6 3 3

上海 4 3 1 10

江蘇 19 15 17 12

浙江 18 26 24 2

山東 12 14 20 6

福建 5 7 8 4

廣東 5 10 15 6

其他 4 5 7

東部小計 69/60.5% 90 93 66

湖北 9 2 7

江西 9 1

河南 7 1 2 2

安徽 6 3

湖南 3 1 4

山西 3 2

中部小計 37/32.5% 1 5 19

陜西 4 6

云南 2 1 2

廣西 1 1

貴州 1

其他 8 2 6

西部小計 8/7% 9 2 15

合計 114 100 100 100

資料來源:朱保炯、謝沛霖:《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總隊:《2001年中國最發達100名縣(市)》,《調研世界》2003年第1期;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中心:《第二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竟爭力百強縣(市)名單》,《經濟日報》2002年12月10日;廣東管理科學研究院:《2003年中國大學100強》,《求學》2003年第3期。

表2 清代全國科舉發達州縣進入2001年全國經濟百強縣(市)統計表

縣域 進士*人數 綜合實力百強縣 基本競爭力百強縣 縣域 進士人數 綜合實力百 強 縣 基本競爭力百強縣

河北大興 432 40 - 江西南豐 98 × ×

浙江仁和 373 - - 山東諸城 96 × 54

浙江錢塘 345 - - 江西南城 95 × ×

福建閩縣 301 - - 山東歷城 94 - -

江蘇武進 285 14 7 江蘇太倉 93 8 21

河北宛平 254 - - 江蘇江寧 91 - -

福建候官 241 - - 江西奉新 91 × ×

江蘇吳縣 205 - - 浙江嘉善 90 31 93

江蘇長洲 201 - - 浙江肖山 88 7 -

貴州貴筑 188 - - 浙江秀水 86 - -

廣西臨桂 186 - - 山東濟寧 85 - -

江蘇無錫 176 - - 河北清宛 85 - -

云南昆明 163 - - 江蘇山陽 83 - -

浙江歸安 155 - - 福建長樂 82 94 96

河南祥符 151 - - 浙江嘉興 81 - -

浙江山陰 142 10* 9* 浙江海鹽 81 42 ×

江西南昌 138 - - 湖南善化 79 - -

廣東南海 137 2 2 山東濰縣 78 - -

安徽桐城 137 × × 山東萊陽 77 - -

浙江會稽 137 10* 9* 湖北孝感 76 - -

浙江鄞縣 133 12 14 陜西三原 76 × ×

江蘇常熟 133 6 5 江蘇溧陽 75 × 79

河北天津 129 - - 浙江平湖 74 34 69

廣東順德 129 1 1 山東高密 74 × ×

江蘇華亭 129 - - 江西新城 73 × ×

江西新建 128 - - 河北通州 73 - -

江蘇宜興 123 26 13 湖北漢陽 72 - -

江蘇丹徒 121 - - 山西平定 71 × ×

廣東番禺 120 - - 湖南湘潭 69 - -

安徽歙縣 118 - - 江蘇通州 68 96 40

浙江海寧 118 22 28 河南河內 68 × ×

福建晉江 118 13 6 山東膠州 67 55 39

湖北江夏 112 - - 浙江桐鄉 67 30 31

湖南長沙 111 × 63 浙江德清 66 59 ×

浙江烏程 111 - - 湖北黃坡 66 - -

湖北黃崗 109 - - 江蘇江陰 63 4 3

江蘇上元 99 - - 山西安邑 63 - -

江蘇江都 99 × 56 陜西長安 63 - -

續表

注:

① 百強縣內的數字表示進入的名次;"×"表示參與比較但未進入;"-"表示未參與比較。附錄內的縣市均由科舉發達縣析出,山陰、會稽并成紹興縣,按1個百強縣計。

② 因清代實行分省取士,故解讀清代進士州縣排行榜時應參考各省平均每縣進士人數,特別是各省巍科人物的多寡,方能分出文風的高下,詳見拙作:《明清全國進士與人才的時空分布及其相互關系》,《中國文化研究》1999年第4期。

二、聚集效應

讓我們把清代全國科舉發達縣投射到最新的中國經濟版圖,就會發現,科舉發達縣進入百強縣或更高經濟層次的地理分布有兩個顯著的特征。一、大都分布在東部沿海,改革開放使這些古老的州縣生機勃發。二、聚集效應。由表2可知,清代科舉發達的縣比較集中的有7個地區:長江三角洲、京津地區、福建中部沿海、珠江口岸、山東半島、武漢地區及江西南撫地區。其中,位于東部的5個地區,恰恰幾乎都是當今我國經濟最發達、最有活力的地區,形成了我國經濟實力最強的5個經濟圈。在這些經濟圈里,聚集了我國80%左右的綜合實力百強縣和70%左右的基本競爭力百強縣,也幾乎包攬了我國經濟實力和競爭力最強的大中域市,又集中了半數以上的高校百強。加之武漢、濟南、西安、昆明、長沙、合肥、南昌、貴陽諸都市,可以毫不夸張地說,當前我國經濟發達地區基本上是清代科舉發達地區、尤其是東部五個科舉核心圈的放大。

這里最有比較價值的是長三角。清代其他省或地區科舉發達的縣相連或基本相連的不超過8個。唯獨江浙的41個縣除山陽(今淮安)外,其余40個縣都在長三角聚集,大運河和浙東運河又促進這一魚米之鄉的知識分子互動,形成了清(也是明)代全國區域面積最大、登科人數最多、巍科人物(狀元、榜眼、探花、傳臚、會元)最集中、存在時間最長(明中葉至清末),發揮作用最佳的科舉中心。僅這區區40個縣產生了占全國半數的巍科人物和42%的專家學者。高能聚核、人才共生效應在這不足全國1%的土地上得到了淋漓盡致地發揮,實乃世界人才史上所罕見。

有趣的是,當今海內經濟腹地最大、輻射能力最強、百強縣最多、城市化水平最高、高校百強最集中、最有活力和發展前途的恰恰也是長三角。昔日長三角的科舉優勢得以充分發揮依靠的是"時勢"和"聚集",今天被全球眼光所吸引的也不正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強勁勢頭和長三角15個城市的聚集嗎?這難道是偶然的巧合嗎?長三角取代珠三角僅僅是當世之功嗎?

三、原因何在?

也許會有人說,這些科舉發達的縣本來就是經濟發達地區或各地的政治中心,今日大都進入經濟發達地區是順理成章的,鮮有比較的意義。其實不然。我也把清代219個府治所在縣①、民國時期的全國248個一等縣②、甚至是2000年全國259個地級市參與了相同的比較,它們進入的概率都比科舉發達縣低。再如,明代全國112個出50名以上進士的縣,有48個沒有進入清代科舉發達縣,這些縣進入經濟百強縣的概率,僅是清代科舉發達縣的三分之一。這也說明,曾經是文化發達的地區,其衰退時間越長,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就越小。因此,文化發達地區要居安思危,力避衰落。

下面,我們來分析清代科舉發達縣與今天經濟發展快的地區分布基本一致的原因。

首先,一個地區文化高峰的形成需要一個相當長的積累。歷史上江南僅從全國的經濟中心過渡到文化中心就花了數百年。同樣,文化高峰一旦形成,其延續周期也很長,就明清而言,即使該地區的文化已開始下滑,仍能釋放百年的熱量。一個文化家族的形成需要幾輩人的努力,爾后,其影響也不止一代人。如清初浙東學派的產生,很大程度上可看作16世紀寧紹文化波瀾壯闊的余波;黃宗羲、萬斯同就產生在破落的書香之家。事實上,浙江在全國的文化地位從19世紀已式微,20世紀跌入南宋以來的低谷(繆進鴻語)。然上世紀浙籍的著名人物在全國仍居重要的地位,這在一定意義上說,是在"吃"千年文化積淀的"老本",其中文化家族、尤以科舉家族(魯迅、姜立夫、陳省身、俞平伯直至陳橋驛等都是科舉后裔)的薪火相傳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浙江20世紀高等教育發展的相對滯后,使她與相鄰的江蘇相比在當今產業結構上的差距也已顯而易見。這就是百年樹人的規律。可喜的是,近幾年浙江對高等教育投入巨大--浙江沒有理由在高等教育上不大手筆;杭州的尖端人才沒有理由比其他的省會城市少。

其次,科舉結束后,第一代大規模接受新學的知識分子以科舉人物為主。正如桑兵所說,廢科舉后掀起的興新學的熱潮中,"學生由士人脫胎而來,小學生以童生為主,中高等則生員居多"③,又在秀才中挑選比較好的送出去留學(費孝通語)。其實道理十分簡單,舉個相似的例子,文革使高校招生中斷十年,但恢復高校招生后最初考入大學的仍以"老三屆"為主體。清末民初,在知識轉型中捷足先登的是那些經濟條件較好、又有國學底子的秀才們;新學首先在那些教育資源較豐富、讀書氛圍較濃的"舊學"發達地區推行;現代專業人才也在這些地區成批的誕生。概而言之,教育的優勢不會很快消失。

現舉兩個令人信服的例子。一、2003年全國80%左右的高校百強坐落在清代科舉發達縣境內。二、據繆進鴻教授對包括詹天佑、楊振寧,谷超豪、李遠哲等在內的1089名人才的統計,產生近現代杰出專家學者最多的城市,無一不是清代科舉發達的州縣。如果有人對今天的兩院院士乃至新一屆國家領導人的籍貫作一統計,料想結論也不會有太大的變化。事實證明,經歷一個世紀,我國的國情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政治中心、經濟中心和建設重心也幾度易手,各階層的社會地位亦今非昔比,但我國文化發達地區的分布和重要教育資源設置的格局基本未變,清代科舉發達地區在總體上不僅僅是我國現階段經濟發達的地區,同樣也仍是我國的文化、教育的核心之地。人們可以用十年的時間建設一個現代化的城市,用更短的時間搞一個上市公司,但創建一個一流的大學并沒有那么簡單,提高一個國家和地區的人文素質的周期更長。發展經濟,教育先行,就是基于這個基本規律。

四、自古華山一條路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勞動者的文化素養決定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這是一個被發達國家早已證明過了的事。近日又有學者撰文,世界歷史上三次成功的經濟追趕,都是以教育為先導④。遺憾的是,科教興國的歷程在中國走得十分曲折。

20世紀上葉,戰火不斷,人民生活低下,教育救國也無從談起。建國初期,國民經濟迅速得到恢復和發展,文教建設也頗有起色。然接下來的政治運動使知識分子斯文掃地,教育成了重災區,社會經濟停滯不前。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社會一旦進入正常的、持久的發展軌道,教育的功能必然會被人們所認識,各區域的文化底蘊在經濟建設中的作用就會凸現。改革開放初期,珠江三角洲憑借政策和地理優勢,吸引了無數的精英到熱土創業,知識就是才富,在特區首先得到兌現,廣東的經濟建設在全國一馬當先。然而,珠三角始終未成為文化中心和教育中心,故獨領風騷的年代必受此制約。當今長三角取代珠三角,成為中國經濟版圖上的最大"閃光點",雖有眾多原因,特別是浦東新區的崛起和上海這個國際大都市的魅力,但是,江浙滬地區深厚的人文底蘊、積淀的教育資源及受過較好訓練的勞動力不能不說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在工業化、信息化和經濟全球化的時代,教育不僅僅是人才培養的主要途徑,而且,教育環境也是吸收人才和投資的一個軟指標。小到普通市民買房、擇居,大到大公司總部的選址,乃至世界500強企業的落戶,在同樣的條件下,人們會首選市民文化素質高、教育環境好的地區、甚至地段。因為這涉及到他們的工作、生活環境和子女的培養。進入新世紀,越來越多的優秀企業和人才把目光拋向上海、北京、廣州等就有這個因素。本人傾向教育本身不應成為產業,但教育可以推動一個地區的相關產業、創造大量的就業崗位;教育的基本建設部份投資,可以當作城市布局和建設的一個組成部分,能夠得到直接的回報。站在這個角度,說教育也是一個投資渠道亦未嘗不可。觀念變了,也許人們投入的后勁會更足。

今日長江三角洲作為中國經濟的最亮點,從某種角度上講,是數百年全國教育中心的回報。但當我們即將進入更高一層的區域經濟新一輪發展階段,意識到智力資源日益成為經濟發展的核心生產要素,高新技術產業必將成為未來經濟增長點的今天,不可否認,即使長三角的產業結構也還以知識產權、技術含量缺乏的勞動密集型為主。要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真正主導中國未來的經濟,依靠的仍是科教興區--"自古華山天險一條路"。最近,長三角作為世界第六大都市圈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然不知人們注意到了沒有,全球其他5個大都市圈,都有一個世界一流的高校群支撐著,那里是世界100名著名大學最多的地區,把握著人類文明進程的脈博。就此而言,長三角還是空白,而且可能是作為世界級大都市圈的唯一空白。而沒有世界著名的大學,很難在知識產權、高新技術、學術話語等方面占據優勢,制約一個國家和地區綜合實力的提高。因此,我們應該從戰略的高度來加強對教育的投入,特別是要在國內幾個重要的城市圈內創建幾所世界一流的大學。

發展教育,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注釋:

① 顧頡剛、史念海:《中國疆域沿革史》,商務印書館,1999年,第203-207頁。

② 張明庚、張明聚:《中國歷代行政區劃》,中國華僑出版社,1996年,第494-506頁。

③ 桑兵:《清末興學熱潮與社會變遷》,《歷史研究》1989年第6期。

④ 焦玉軒:《世界歷史上三次成功的經濟追趕》,《報刊文摘》,2003年2月28日。

主要

1、沈登苗:《明清全國進士與人才的時空分布及其相互關系》(含未發表的統計資料),《中國文化研究》1999年第4期。

2、繆進鴻:《長江三角洲與其他地區人才的比較研究(修改稿)》,《中國東南地區人才問題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浙江大學出版社,1993年。

3、《中國統計年簽--2001》,中國統計出版社,2001年。

4、張武冰:《新編實用中國地圖冊》,中國地圖出版社,2002年。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