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民國時期廣東中醫藥期刊的初步調查
賴文 范曉艷
【關鍵詞】 民國
摘要:對民國時期廣東中醫藥期刊的初步調查表明,該時期的中醫藥期刊數量可觀,僅廣州現存有16種,而且內容豐富,發揮了促進學術、倡導革新、傳承中醫知識和宏揚自信、振作業界士氣等作用,充分體現該時期嶺南中醫風貌和學術特色。
關鍵詞:民國; 廣東; 中醫藥期刊
民國時期,中醫藥的發展很艱難。廣東中醫藥界的有識之士意識到“中國醫藥,為數千年來中華民族生存之所利賴,惜以歷受社會政治經濟之影響,兼之從業人員,缺少進取”,“默察當前醫藥界之情勢,其于一種具體而有系統之中國醫藥讀物之需要,至為急切。”[1]因而在堅持興辦中醫學校和成立中醫藥學術團體的同時,還先后創辦多種中醫藥期刊來進行輿論抗爭、學術交流和中醫常識普及。這一時期的廣東中醫藥期刊在反映廣東中醫的生存和抗爭狀況、維護和推動中醫學術的發展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其內容充分體現了嶺南中醫的風貌和學術特點,對于研究民國時期廣東中醫藥史和嶺南醫家學術思想十分有價值。但這一時期的中醫刊物均為業界社團自籌資金出版,由于時局動蕩、社團聚散、資金困難、人員變動等原因,極少中醫刊物能堅持較長時間的持續出版;而且由于相關社團的解散、改組或遷移,這些雜志亦時有散失。目前這部分文獻的收藏十分零散,除一部分在私人手里不易查尋外,其余大多在省、市圖書館和一些大學圖書館里束之高閣,既不易檢索,更缺乏發掘利用與研究,以至一些醫家及其學術特長至今已鮮為人知。因此,調查整理民國時期的廣東中醫藥期刊,清點、研究這份文獻遺產,是嶺南中醫史研究和民國時期嶺南中醫學術研究必不可少的基礎工作。
據《嶺南中醫》調查,廣東在民國時期出版的中醫刊物有37種,其中至少有26種現仍見存,余11種亦有文獻記載[2]。從《全國中文期刊聯合目錄》(18331949)(以下簡稱《聯目》)的記錄來看,這類雜志現存共約210期。就我們對廣州市內各大圖書館館藏的調查,僅廣州一地就現存有民國時期廣東出版的中醫刊物16種,共253期,其中大部分創刊于20世紀二、三十年代。以下就調查所見作一介紹。
1 16種民國時期廣東中醫藥期刊概況
廣州河南贊育醫社出版的《贊育月刊》是所見最早的雜志,現僅存1922年第22-23期。
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主辦的《中醫雜志》現存1926―1928年共6期,主要作者有廖景桐、陳惠言;1930年更名為《廣東中醫藥學校校刊》,由廣東中醫藥學校教務處主辦,編輯主任是盧朋著。該刊出版很不規律,在1930~1933年的4年內共出版8期,今僅見第3~8期。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1924年開辦,是嶺南歷史最長、規模最大、培養人才最多的中醫學校,1938年廣州淪陷,學校解散,翌年3月移師香港復課,直至抗戰勝利后才回歸廣州,其校刊資料在廣州保存很少,大概與此有關。
廣東新中醫學會宣傳部編輯的《廣東醫藥月報》,1929年創刊,現存有第1卷第1-8期,主要作者有劉伯唐、陳博儒。
廣州中醫藥專門學校杏林醫學社出版的《杏林醫學月報》,1929年1月創刊,主要編輯人是張階平、江。據《嶺南醫徵略》介紹,該雜志出版至1936年,有89期,所刊佳作不少[3]。我們調查發現其出版至少至1937年7月,現存有1929年1月至1937年7月的第1~101期(其間1929年2月、12月因故停版),共101期,是民國時期廣東醫藥刊物出版時間較長、出版期數最多者,也是現今市內保存最完整的中醫期刊。共載文1?357篇,其中有不少是長篇連載。主要撰稿人有陳應期、李健頤、鄧靖山、張恭文、陳芝高、張確余、何奎垣、張錫純、李秋銘、劉琴仙等。
嶺南醫林一諤社出版的《醫林一諤》月刊,1931年1月創刊,主辦人李仲守、陳亦毅。其《發刊詞》云:“道將墜地,文欲喪天,此固國醫危如累卵之秋,一發千鈞之日也……語曰:‘眾人之喏喏,不如一士之諤諤。’此嶺南醫林一諤社所以救時而出也。”[4]據《嶺南醫徵略》介紹,該刊撰述人多為醫界有識之士,各縣作者亦不少,出版至1935年6月[3]。我們調查見有1931年1月~1935年6月共52期(缺1931年第12期,1932年第4期),共載文560余篇。主要撰稿人有郭若定、程登瀛、陳應期、葉橘泉、張錫純、盧朋著。
廣東光漢中醫專門學校同學會出版的《廣東光漢醫藥月刊》,1931年1月創刊(《嶺南醫徵略》誤為1930年),其前身為《光漢中醫旬刊》。據《嶺南醫徵略》介紹,該刊出版了24期[3]。今見1931年第1~12期和1932年第13、19、20期,共15期,載文210篇。主要編撰人有李澤覃、岑星臺、甘仲和、鐘少桃、余超平。廣東仁愛善堂宣化部編撰的《仁愛月刊》,創刊于1935年,今僅見1935~1936年第1卷第1~12期,主要撰稿者是王道。
廣州方便醫院編撰的《方便月刊》,今見1936年第1~5期。主要編撰人是陳鐵香。發文3篇以上的撰稿人有劉開臣、梁慈文、何振逵。
廣州廣東國醫學社出版的《醫學新潮》,創刊于1937年,僅見1937年第1卷第1期。主要編撰人是黃焯南、陳汝器。
廣州新中醫刊社出版的《新中醫》,創刊于1946年7月,總編輯為梁乃津,該刊原為周刊,常兩期合刊,翌年改為月刊。今見1946~1947年共6期。主要作者有高德明、盧覺愚。
廣州私立漢興高級中醫職業學校教務處編印的《漢興校刊》,僅見1949年創刊號,方德華撰寫創刊詞。撰稿人主要是在該校任教的人士。
中國醫學社出版的《中國醫學月刊》1949年創刊,僅見1期,編撰者未詳。以上雜志出版地均為廣州。
廣東醫藥旬刊社出版的《廣東醫藥旬刊》,1940年11月創刊,社址設在抗戰時省會韶關,吳粵昌、黃碩如、江濟時先后擔任社長和副社長,吳粵昌、梁乃津、歐夢初、江濟時等人還負責該刊的主編、經濟、總務等工作。最初第1、2期是單張,第3期起為32開雙旬刊。該社有一批學問醫術好、熱心中醫事業的中堅人士,國內名醫如沈仲圭、姜春華、任應秋、王藥雨、樊天徒、萬友生、周復生、張景述等,經常給該刊撰文。據《嶺南醫徵略》介紹,該刊出至1944年5月第2卷第12期止,共出版36期[3]。今見1941~1944年共34期(缺第1卷第1~2期)。
潮安縣國醫支館出版的《潮安國醫公報》,1936年3月創刊,單行本,許小士主編。創刊后即停刊,1948年8月復刊。主要編撰人是許小士、張長民。今見1946年第1卷第1~2期。
中國醫藥建設文庫編輯社出版的《中國醫藥建設文庫》1947年8月創刊,主要編撰人是張長民、江靜波、姜達歧。今見1947~1949年共7期。以上兩雜志出版地是潮安縣。
所見諸刊中,《杏林醫學月報》、《廣東醫藥旬刊》和《醫林一諤》是持續出版時間較長、在廣州保存較完整、知名醫家學者論著較多、知名度較高的刊物。其他刊物也大都各擁有一些省內外名醫學者作為核心作者。這些人的積極參與,使民國期間的廣東中醫藥期刊保持著比較高的學術品位。
2 民國時期廣東中醫藥期刊編撰者情況
民國期間的廣東中醫藥期刊的編撰出版者大都是業內學養好、有名望的人,且多是有辦報經驗的報人,或社會活動能力強的中醫教育界人士。如任中國醫藥建設文庫編纂社社長兼總編纂的張長民,是廣東潮安人,潮安名醫許小士的弟子,歷任潮安縣土藥研究委員會委員,潮安縣國醫支館藥學股主任、潮安縣中醫師公會理事、潮安醫藥社社長、全國中醫師公會聯合會上海辦事處顧問,上海中醫友聲社名譽理事,不僅是潮安縣諸中醫藥刊物的主編、顧問、董事,還是《廣東醫藥旬刊》、《新中醫》月刊以及廣西柳江醫藥月刊社、西安平民醫藥周報社、北平國醫砥柱總社、中華醫學雜志社、重慶華西醫藥雜志社、南京醫藥研究月刊社、湖南華中醫藥月刊社、杭州健康醫藥社、成都醫聲通訊社等的編輯顧問、撰述主任、特約撰述和特約記者,因此而獲中國醫藥改進會獎勵。著有《翰海室醫話》、《醫藥論文集》、《醫藥各科叢稿》、《實用醫藥各科要典》等[5]。據《嶺南醫徵略》介紹,主編《醫學新潮》的黃焯南,名鼎勛,新會縣紫泥鄉人,畢業于廣東醫學求益社,并為該社副社長,懸壺于廣州市東橫街慶云庵杏林堂,曾于廣州主辦華南國醫學院。擅治溫熱病,尤其擅用石膏,常以大劑起急重危疴,享譽一時[3]。
3 民國時期廣東中醫藥期刊出版刊行情況
由于時局、經費、人員變動等原因,民國時期的廣東中醫藥刊物出版有不少困難,以至出版周期不規律,停刊、復刊、改版續刊或改名另刊的情況時常發生。以潮安縣中醫界所辦的幾種刊物為例:該縣最早發行的醫藥刊物是民國二十年(1931年)五月許小士主編的《潮安醫藥旬刊》,發行后,廣受同業贊許,于是應讀者要求,改旬刊為周刊,繼續出版,后因許氏主辦潮州國醫講習所,忙于教務診事,是刊出版了22期即中止。同年十二月,國醫公會創辦《國醫刊》(半月刊),由葉家一主編,僅出5期后,亦因事停版。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八月,潮安縣國醫支館成立,翌年三月,國醫支館《潮安國醫公報》創刊,之后因困于經費,無以為繼而停刊,停刊十年后,于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八月復刊。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十月,許氏弟子張長民,有感于戰時中醫藥任務之重要,遂聯絡諸同道,創辦《醫藥周刊》(單行張),不幸翌年六月潮汕淪陷,同人星散,該刊出版9期之后亦陷于停頓。抗戰勝利后,張長民等致力于戰后中醫藥之建設,于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十二月二十日發行《醫藥旬刊》(單行張),成為戰后國內繼重慶《醫藥導報》之后第2個創刊的中醫藥刊物,很快風行全國,為各方同道所推崇[6]。
當時的廣東中醫藥刊物都是醫界人士自籌經費出版,為維持運作,采用了一些商業手段,如刊登醫藥廣告等,或附刊商業報刊,以刊養刊。以潮安縣出版的幾種刊物為例:《潮安醫藥旬刊》附刊《潮安新建設報》,《國醫刊》則附刊《潮安日報》,《醫藥周刊》、《醫藥旬刊》則先后按期附刊《潮安商報》。用商業報刊的贏余供養學術刊物,確是一種好辦法,從中也可以看到廣東中醫藥期刊出版者的學術公益心和經營技巧。
4 民國時期廣東中醫藥期刊的作用與價值
民國時期的廣東中醫藥期刊內容十分豐富,這些期刊既是諸醫心得見解薈萃之壇,也是各類中醫藥信息交流播散之舟,甚具中醫學術價值、史學價值和文獻價值。
41 提供豐富的醫家專著和醫案連載
利用期刊連載方式出版中醫藥專著,是這一時期的廣東中醫雜志經常采用的方法,也是民國廣東中醫藥期刊的一大特色。例如張長民等1947年8月在潮安創建的《中國醫藥建設文庫》,宗旨是給讀者一份具體而有系統的中國醫藥讀物,但考慮到整本專著的出版費用多,而民生凋零之際一般讀者買不起書,就采用綜合本期刊的方式,一刊載數種著作,或長篇連載,或分篇刊登,分期刊行,隨時增版。由于期刊篇幅較小,定價較低,分期購閱,一般讀者可以承受。既能達到推廣學術經驗的目的,也讓編輯者可以根據財力審慎印行。民國時期的廣東中醫藥刊物上有豐富的醫家專著,如李秋銘的《存本草堂醫學一知》,周禹錫的《刪補清太醫院治瘟速效瘟疫辨論》,陳漁州的《白疹秘鑰》(以上在《杏林醫學月報》連載),盧朋著的《醫學史》,郭若定的《新漢藥覺》(以上在《醫林一諤》連載),曲濱醫隱著、吳粵昌評校的《溫病條辨方歌》,甄夢初的《怎樣治療婦女月經病》,蕭熙的《鼻衄論》,丁濟萬的《孟河丁氏用藥法》(以上在《廣東醫藥旬刊》連載)等等,連載的著作絕大多數都沒有出版專書,它們是中醫文庫和中醫學術研究中被忽略了的一部分。 嶺南人務實。廣東中醫界十分重視臨床經驗的總結推廣,如吳粵昌所言:“一因醫案固不同理論文之可以隱秘,可以粉飾;一因從醫案中可探求出作者一貫之治學方法,可吸取到作者在艱苦中經驗中所得之精華。遠勝於讀理論文之大海茫茫,難著邊際,縱使議論縱橫,多覺索然無味也。”[7]由于當時中醫出版專著不易,為系統介紹名醫經驗,民國時期的廣東中醫藥期刊多辟有“醫案”專欄,連載名醫的醫案。例如,翁源名醫陳應期的醫案《醫學實錄》就以連載的形式發表在《杏林醫學月報》上面。這一時期的廣東中醫藥期刊還登載了大量專病研究的臨床文獻。如嚴孟賢的《積聚癥治之研究》[8]、求志居醫者的《大便秘結之癥調治法》[9]、汪士瀛的《泄瀉論治[10]等。期刊所刊載的豐富醫案資料,能幫助當時的執業中醫提高臨床水平、以臨床實效求生存求發展,也為后人學習研究嶺南醫家臨床經驗提供了充實的資料。
42 倡導自強革新的喉舌
廣東是西方醫學教育和西醫院開辦較早較多的地區,隨著民眾對西方醫學認識的增加,中醫的群眾基礎出現動搖。廣東中醫期刊成為業界同人據理力爭、宏揚自信、倡導革新的喉舌。宋愛人撰文指出:“人有以太哲學不科學病中醫。實則科學存有三因鼎立之局:科學者究其所當然,哲學者明其所以然,史學者述其所已然。若缺一即不能成為完整的科學。則哲學并非玄虛之學。國醫診斷學,即究其所當然者也。論理學,即明其所以然者也。歷來專家之記載,史乘之撰述,即述其所已然者也。三因鼎立,惟國醫既翔且確。故惟國醫之學,乃得謂完整之科學也。”11]陳亦毅亦在《醫林一諤》“卷首語”上呼吁“醫藥同志,急起團結,研求國學,發揚而光大之,使神州醫藥,從此立足于世界之上,為不可磨滅之科學”[12]。與此同時,不少醫者意識到中醫必須跟上時代步伐才能生存發展,因此紛紛在期刊上就如何發展的問題獻計獻策,其中不少建議現在看來仍相當有實用價值。如黃先庸早在30年代就提出中醫診證應詳細說明病因病機、體質癥狀、病程、診斷以及診斷依據等“病原”,而不能象歷來那樣,四診之后開方了事[13]。這實質上是倡導制定統一規范的病案記錄,是對中醫臨床規范化的先驅性思索。梁因基在1949年的《中國醫學月刊》擬出了中醫藥復興的十大綱要:改良藥用植物之培植NC245定中藥的藥性;革新病理觀念;改進藥劑之溶劑和療法;整理中國醫藥學之典藉;集合中醫藥界元老派和少壯派志士共謀改進;復興中醫基本針灸技術;發揚中國醫學原理;創辦中國醫藥廠供應科學化之藥物;創造中國醫學[14]。這些建議頗具前瞻性,在五十多年后的今天,仍是我們正在努力去做和需要繼續努力去做的事。勇于刊載新見異說,是民國廣東中醫藥期刊的特色。期刊大量發表當時醫家利用現代自然科學知識和西醫學知識來發展中醫基礎理論、匯通中西醫的大膽嘗試。例如梅永茂[15]、譚活水[16]等人撰文力主中醫學科學化,開展人體解剖、動物實驗、中藥藥理研究,提倡診斷機械化,把中醫教育納入現代教育系統。這些30年代的見解,極大地左右了近50年中醫的發展之路,是研究中醫現代發展史不可忽略的。
43 提供中醫藥信息交流的平臺
為應對醫學教育規范化的大勢,與西醫教育的蓬勃發展相抗衡,廣東興辦了廣東中醫藥學校、廣東光漢中醫專門學校等多所中醫學校,這些學校在培育中醫藥人材的同時,還積極辦刊。如廣東中醫藥學校的《廣東中醫藥學校校刊》,廣東光漢中醫專門學校出版的《廣東光漢醫藥月刊》。這些校刊除刊載學術論著外,還大量介紹學校的事務。這些資料既在當時的中醫界和各校間起到宣傳推介、溝通信息的作用,也讓社會了解中醫的教育狀況,擴大中醫的正面影響,是我們研究廣東中醫教育史的重要資料和線索。期刊中的“特載”、“附載”和“報導”欄經常提供國家和地方政府有關中醫藥界的新政策及中醫參政的消息,以及各地名醫專長及診所地址的介紹、中醫藥專著和刊物出版的信息。如第19~20期合刊的《廣東光漢醫藥月刊》就登載有國醫館消息“民廳令各地籌組國醫支館――縣府按月補助二百元”;《中國醫藥建設文庫》刊登了趙峰樵、宋大仁的傳略及其競選中醫界國大代表的演講詞。這些醫政新聞及時為中醫業界提供相關信息,振奮了士氣,是今天研究民國醫政史的重要資料。
以上是對廣州市內現存的民國廣東中醫藥期刊的初步調查,調查發現該類期刊極具深入整理、研究和利用的價值。此外,尚有部分期刊分藏于北京、上海等省外圖書館和廣東其他市縣圖書館,或由私人收藏,有待繼續收集。以此類推,全國各地民國時期中醫藥期刊的數量和內容更為可觀。中醫的這份“家底”尚未得到充分整理研究和利用,這將是今后中醫醫史文獻研究者的重要工作。
[1]張長民.弁言[J].中國醫藥建設文庫,1947(1):1.
[2]沈英森.嶺南中醫[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0.55.
[3]吳粵昌.嶺南醫徵略[M].廣州:廣州市衛生局,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廣州分會,1984.226,280,281,283.
[4]醫林一諤出版社.發刊詞[J].醫林一諤,1931,1(1):2.
[5]中國醫藥建設文庫編輯部.中國醫藥建設文庫編纂人略歷[J].中國醫藥建設文庫,1948,1(34):35.
[6]許小士.發刊詞[J].潮安國醫公報,1946,1(1):3.
[7]吳粵昌.景天室醫案[J].廣東醫藥旬刊,1941(3):11.
[8]嚴孟賢.積聚癥治之研究[J].廣東光漢醫藥月刊,1931(1):45.
[9]求志居醫者.大便秘結之癥調治法[J].廣東光漢醫藥月刊,1931(11):7.
[10]汪士瀛.泄瀉論治[J].杏林醫學月報,1936(83):28.
[11]宋愛人.國醫與科學[J].杏林醫學月報,1936(88):10.
[12]陳亦毅.卷首語[J].醫林一諤,1931,1(1):3.
[13]黃先庸.中醫科學化之路徑[J].杏林醫學月報,1936(85):10.
[14]梁因基.從自力更生中求出路[J].中國醫學月刊,1949(1):3.
[15]梅永茂.中醫界今后應有之覺悟[J].杏林醫學月報,1931(32):4.
[16]譚活水.今后中醫應走之途徑[J].杏林醫學月報,1936(8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