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簡析民國時期的“大學自治”
曾祥志 高國賦
論文摘要:民國時期,是中國大學的黃金年代,大師倍出、百家爭鳴、思想自由,探索其根源在于:首先是政府對大學自治的法制保障;其次是教育家對大學理念和制度的設計,其核心的理念是“大學獨立、學術自由、教授治校”,其制度就是眾所周知的評議會、校務會尤其是教授會制度;其三是政府對大學自治的尊重和校長教授們對大學自治的維護。
論文關鍵詞:民國時期;大學;自治
民國時期,軍閥割據,戰亂頻仍,政治腐敗,社會黑暗,卻是中國大學發展的黃金年代,大學問家和大師倍出、百家爭鳴、思想自由。無論國立,私立,或是教會大學,都如雨后春筍般成長,大學學術水平在國際上位列領先地位,為祖國培養了一大批卓越的科學家,國學家。為什么民國時期大學達到如此高的水平?而新中國成立之后,大學的學術水平遠不如從前了呢?有些學者指出“中國的大學辦不好,缺乏國際競爭力,是因為某些最根本的問題沒有解決好,其中之一便是大學自治。”
一、大學自治的含義
所謂大學自治是指大學不受政府、教會或其他勢力干預,實行獨立辦學。基本要求:一是大學自治的主體應當是大學自身內部的力量,可以是校長、教師和學生,但不是國家、社會或學校以外的其他組織;二是大學治理的內容是高校內部的事項,主要包括學術上的自由和管理上的自主;三是大學自治的目標是學術自由。大學自治是以學術自由為核心的大學精神的制度保障。大學自治是大學最悠久的傳統之一,它可以
追溯到中世紀。現代意義的大學自治最早是在德國確立的。1810年德國皇帝任命洪堡組建柏林大學,洪堡第一次將“學術研究”作為大學的使命,開創了“教、學、研究三統一”的辦學模式,提出了“獨立、自由、合作”的思想理念,大學自治、學術自由和教授治校在這里都得到了貫徹和落實。在較短的時間里,這個歐洲文化最落后的國家一躍成為了19世紀世界高等教育中心,此后“大學自治是學術自由的制度性保障”的理念及其重要價值遂為世人所公認。大學自治被認為是大學發展的內在邏輯。人們深信,如果大學要堅持探索知識、擴展知識、傳遞知識和促進理智的發展等本職工作,那么,大學自治是保障這一切的前提。
二、民國時期的大學自治
傳統中國社會,政教合一,官學一體,雖從漢朝開始朝廷就有太學,北宋開始社會興起書院,但一直沒有形成類似西方“大學”的高等教育制度,直到清末,中國教育在外力撞擊和內力驅動下而走上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道路,引進西方教育制度,移植西方大學的辦學模式。
1.北洋軍閥時期
在中國,第一個提出“大學自治”的是嚴復,嚴復在翻譯穆勒《論自由》一書的過程中,深受穆勒思想的影響。1898年,嚴復曾寫了一篇專論大學與政府管理的文章,題目叫《論治學治事宜分二途》。在文章中,他主張大學自治,反對將大學辦成“黨校”或“干校”,因為“治學之材與治事之材,恒不能相兼。……惟有或不相侵,故能彼此相助。”嚴復的大學自治思想對蔡元培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影響蔡元培高等教育思想的另一個人是德國教育家洪堡,早在1792年,洪堡就提出國家無權插手教育,主張大學應該獨立,學術才能自由的理念。辛亥革命后,蔡元培借鑒德國高等教育經驗,主持制定《大學令》,在大學設評議會、大學各科設教授會。評議會由大學校長為議長,以各科學長及各科教授互選若干人為會員,評議會審議各學科的設置與廢止、講座的種類、大學內部規則、審查大學生成績及請授學位者是否合格等。教授會負責學科課程設置、學生試驗、審查提出論文請授學位者是否合格等事。從《大學令》的規定中可以看出,大學中如學科設置、課程設置、學位授予均由大學自身決定;大學設立評議會和各科教授會,確立了大學自治和教授治校的法律基礎。1913年《中華民國憲法草案(天壇憲草)》也擬定“政黨不得干預學校之教育”,這為大學追求“大學自治、學術自由”提供了憲法的保障。蔡元培認為大學教育對國家發展具有引領和校正作用,他服膺德國洪堡等人的大學教育思想,注重高深學理研究,信奉學術至上和大學自治,為此著力營造“思想自由”的氛圍,從而造就了北大的一代輝煌。
1919年后,內戰連年,政局動蕩,國立各校經費奇缺,備受困擾,師生罷教罷課風潮迭起,大學教育面臨生存危機。于是,教育界要求“獨立”之聲大起,從具體的教育經費獨立,到“形而上”的教育體制獨立,從而匯成一股“教育獨立”思潮。1922年初《教育雜志》、《新教育》先后刊發李石岑、周鯁生、郭夢良等人研討“教育獨立”的文章。蔡元培明確提出:“教育事業應當完全交與教育家,保有獨立的資格,毫不受各派政黨或各派教會的影響。因為教育的邏輯既與政黨的邏輯不同,也與教會的邏輯相異。政黨要制造一種特別的群性,抹殺個性,又追求近功,與教育的長遠目標不相宜,若將教育權交與政黨,政黨更迭,教育政策一變再變,教育即難有成效;教會信守教義,妨礙信仰和思想自由,若將教育權交與教會,教育難有活力。”因此,大學的管理就必須按照教育本身的邏輯來進行。為此,蔡元培提出了一個系統的改革方案,這個改革方案在他后來任大學院院長時得以推行。 2.南京國民政府時期
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后,開始施行大學院和大學區制,任命蔡元培為大學院院長,總理全院事務,“大學院作為獨立機構,為全國最高教育行政和學術研究機關,其‘承國民政府之命’,但不隸屬于國民政府,享有‘經費獨立,立法獨立,人事獨立’,管理全國學術和教育行政事宜。”大學院和大學區制貫徹了“教育獨立”理念,特別是它擁有相對獨立于各級政府的立法權和決策權,不受政黨與宗教的把持,這一制度旨在擺脫政治干預,真正實現大學的自治,這是對近代官僚體制的沖擊,大學院制實施不到兩年就中途夭折。雖然大學院改革的計劃擱淺,但由于自由知識分子團體在大學中逐漸形成,政府曾有控制大學的意圖,但常常受到教授的抵制。1927年5月蔣介石在南京提出實行“黨化教育”的號令,當時受到知識分子的反對,隨后廢止“黨化教育”而實施“三民主義教育”。1928年,蔣介石曾表示要到安徽大學視察,并發表演講,但被校長劉文典斷然拒絕,并稱大學不是衙門。1937年年7月,胡適在廬山談話上就多次說過,“教育應該獨立,其涵義有三:現任官吏不得作公私立大學校長、董事長,更不得濫用政治勢力以國家公款津貼所長的學校;政治勢力(黨的勢力)不得侵入教育,中小學校長的選擇與中小學教員的任聘,皆不得受黨的勢力的影響;中央應禁止無知疆吏用他的偏見干涉教育,如提倡小學讀經之類。”
可見當時大學還是有很大的自治權,大學還是相當自由的,“所謂的教授,皆有主見,不為強力所逆轉,不以人情而緘默;雖然意見相異,道義不同,但彼此之間均不以政治衡量,更不以利益衡量;講課自由,不受教育部統一教材的約束,更不屈服于國民黨的“黨化教育”。所謂的學生,“或以富國強民為目標,或以高深學術研究為宗旨,每遇不平之事,必是群情激憤奮起而維護正義;沒有學生相信絕對的權威,更沒有學生同意絕對的真理,對待教授如此,對待政府更是如此。”“在政府和自由主義知識分子之間,政府是強者,他們的合作是強弱之間的合作。凡強弱關系能保持合作,必是強者一方有大的誠意。”國時的大學之所以輝煌,那些大學校長之所以如此“大膽”,是因為在中國早期大學制度設計者的理念中,教育獨立的觀念深入人心,而當時的國民政府在法制上也基本上保證了這一點。1929年7月國民政府公布《大學組織法》、《專科學校組織法》,其后教務部又先后公布《大學規程》、《專科學校規程》等法規,除廢止董事會制外,基本上發展、完善了此前的《大學令》和《國立大學條例》,從法律上進一步改進和完善了大學自治制度。例如,1929年《大學組織法》第9條規定:“大學設校長一人,綜理校務。國立、省立、市立大學校長簡任除擔任本校教課外,不得兼任他職。”這條主要是針對行政官員、擔任政黨職務的人兼任大學校長來說的,杜絕大學校長擔任其他職務就是防止非教育因素介入校園,破壞學術自由和大學自治。到抗戰爆發前,中國大學的“大學自治、教授治校、學術自由”的理念已在整個國家形成共識并在法律上得到了具體體現,使之具有了制度上的保障。在此短短十年中,中國的大學進入了一個飛速發展時期,大學格局實現了重大突破,形成了覆蓋南北的大學群。在老牌的北大之外,還形成了一系列名校:中大、清華、協和、武大、浙大、中山、交大、唐山交大、燕京、金陵、圣約翰、廈大、南開、北洋等……政府傾力發展文教,知識界亦迅速發展,史稱‘黃金十年’”。
3.抗日戰爭時期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之后,為保存中國高等教育,大學大舉內遷,并以各種形式組合成聯合大學,其中最負盛名的莫過于由清華、北大和南開組合成的西南聯合大學。西南聯大將北大之“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清華之“大學獨立,教授治校”和南開之“允公允能”等理念結合,將中國傳統治學的精神融入西方大學的制度框架之中。在這之后的幾年里,以學術為主導的大學自治權的內在結構得以完善和發展。在西南聯大,校長和常委會雖是領導機構,但發揮作用最大的是教授會制度。“西南聯大當時的各院院長都由教授擔任,各系系主任,起初就被稱為系的教授會主席。聯大教授會由全體教授、副教授組成。教授會是咨詢機構,聽取常委會主席報告工作,討論學校的重大問題,向常委會或校務會提出建議,或討論他們交議的事項,選舉參見校務會的代表等等。教授會對學校的行政管理、教學設施、學科發展、學生學習都有相當的影響和作用,體現了聯大教授治校的精神。”另外,“講師助教會和職工代表、學生自治會代表也有要求列席教授會、校務委員會,參與討論有關問題的權利”。可見,西南聯大時期,由于大學自治權內在要素之間的協調一致關系,“在校內,它(教授會)有以民主的名義對抗校長獨斷專權的一面;在校外,它有以學術自主的名義對抗國民黨派系勢力對教育學術機構的侵入和控制的一面”,使大學自治權和學術自由都得到極大的張揚。至此,以大學自治為核心的現代大學制度經過幾代學人的艱苦努力與實施,在中國大學中形成并日趨成熟,“大學獨立、學術自由、教授治校”在大學里已成為基本的理念。
三、總結
回顧民國時期大學發展的歷史,當時大學為何繁榮昌盛?首先在于政府對大學自治的法制保障。其次是教育家對大學理念和制度的設計,其核心的理念是“大學獨立、學術自由、教授治校”,這些抽象的理念相應地表現為一系列具體的制度設計,這制度就是眾所周知的評議會、校務會,尤其是教授會制度。其三是政府對大學自治的尊重和校長教授們對大學自治的維護。美國教育學家赫欽斯指出,失去自治,高等教育就失去了精華。也就是說,大學內在的學術性必然要求大學自治。所以,“確保大學的學術性猶如確保生物有機體的蛋白質一樣,是大學發展延展的核心。”現今中國大學需要的不只是金錢的支持,更根本的是要突破思想和政治的桎梏,找回大學的精神,讓大學自治、讓學術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