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廣西期刊概略
廖曉云
[摘 要]民國時期廣西出版了800多種期刊,這些期刊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有著特定歷史時期的一些出版特征,在內容上反映了民國時期廣西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和變遷,成為廣西地方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鍵詞]期刊;廣西;民國時期 從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廣西的軍政大權先后掌握在舊桂系軍閥和新桂系軍閥手中。在這38年間,時局多變,戰爭頻繁,社會各派力量和團體紛紛創辦期刊,表達政治意向、宣傳政績或傳播思想文化及社會信息,廣西的期刊出版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 1 民國時期廣西期刊出版概況 根據廣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廣西地方史志文獻聯合目錄》統計,民國時期廣西出版發行的期刊達800多種(包括廣西籍人士在外地出版的期刊),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為民國成立至1924年舊桂系覆滅,共出版期刊21種。辛亥革命后,以陸榮廷為首的舊桂系軍閥把持了廣西軍政大權,因政局動蕩,無力也無暇發展文化事業,期刊出版無甚起色。1912年,廣西都督府在南寧創辦《廣西公報》,標明“本報為官廳所設立,專以宣布中央、本省法令及發表各地政事,俾全省人民知所遵守為宗旨”。1913年,廣西省行政公署教育司在桂林創辦《廣西教育雜志》。南寧、梧州等地的一批知識青年以及在外省的廣西籍人士創辦刊物宣傳民主科學、馬列主義,介紹西方的新思想、新文化,抨擊封建保守的舊文化思想,如《廣西留穗學報》《群言》《西江潮》等。此外,基督教傳教者利用期刊作為傳教工具,在梧州出版了《圣經報》《宣道報》《建道學生布道報》等宗教刊物,社會影響頗大。 第二階段為1925年新桂系開始統治廣西至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前,共出版期刊250余種。1925年,以李宗仁、白崇禧為首的軍事政治集團——新桂系登上廣西歷史舞臺,20世紀30年代,他們提出“建設廣西,復興中國”的口號,制定《廣西建設綱領》,推行自衛、自治、自給和寓兵于團、寓將于學、寓征于募的“三自”“三寓”政策,在全省范圍內開展政治、經濟、軍事和文教等方面的建設,廣西期刊初次獲得較快發展。由于期刊是有一定出版時間的連續出版物,利于為施政服務,因此廣西省政府、建設廳、財政廳、民政廳、教育廳、農工廳及民團等政府機關和部門大力發展期刊,登載有關法令、公報,宣傳政見及政績,如廣西省財政廳主辦的《廣西財政月刊》,宗旨是“以財務行政狀況公諸人民,予以參加研究及批評之機會,以期采集眾長,使財政經濟建立在鞏固基礎上”,開設了法規、公牘、論譯、統計報告等欄目;廣西民團干部學校同學總會主辦的《正路》,“闡揚三民主義理論,指導同學會會員思想,指導鄉村建設”,報道廣西各地動態,討論鄉村基層工作的方法、經驗。這一時期,廣西出現了一批揭露帝國主義、宣傳革命道理的進步期刊,如《火線月刊》《新動向》《南高月刊》等。同時,在“科學救國”的理念引導下,新式知識分子以啟迪民智、普及科學、促進學術交流為宗旨,創辦了一批學術期刊,如《廣西大學周刊》《國民基礎教育叢訊》等。這一時期,由于廣西省內政治相對穩定,新桂系當局重視文化教育,期刊的出版數量比舊桂系統治時期有大幅度增長。 第三階段為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至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共出版期刊340余種,民國時期廣西期刊的出版達到鼎盛。新桂系認識到只有對廣大民眾進行愛國教育,激發國民同仇敵愾、一致抗日的愛國熱忱,才能挽救中國。因此,在積極出兵抗日的同時,新桂系還積極發展文化教育事業,建立了一些文化事業單位和學校以及不少官方或半官方、準軍事的社會團體或事業單位,出版期刊以研究“抗戰建國”諸問題為主,進行抗戰宣傳,擴大影響,此時,廣西的期刊出版業發展迅速。在廣西省政府大力提倡官辦期刊,要求各機關、團體、學校編印定期刊物的背景下,各機關、團體出版的期刊有:《廣西省政府公報》《建設匯刊》《基礎教育》《廣西統計季報》《基層建設》《廣西地方行政干部訓練團團刊》《廣西貿易》等。1937年10月9日,新桂系在桂林組建廣西建設研究會,以“根據三民主義及廣西歷年來建設經驗,為適應對日抗戰時期之需要,從事于廣西省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建設問題之研究”為宗旨,創辦了《建設研究》《時論分析》等期刊,對于研究廣西建設、宣傳廣西政績、團結進步人士開展抗日救亡運動起到過重要作用。1938年12月,抗日救亡團體廣西學生軍創建,隨后在廣大城鄉開展了波瀾壯闊的抗日救亡運動,對抗日戰爭作出了重大貢獻。從成立之初到1941年解散,廣西學生軍先后出版了87種報刊,其中期刊有《廣西學生軍旬刊》《火車頭》等,這些期刊在內容上緊密配合當時的形勢和學生軍的實際情況,指導學生工作與學習、宣傳動員群眾抗日。抗戰開始后,一大批從上海、南京、武漢、長沙、廣州等淪陷區撤退出來的文化教育界人士,陸續到達桂林從事宣傳抗日救亡活動,使桂林文化城出版業空前繁榮,僅期刊就出版297種,其中大部分是以抗戰為中心內容的綜合性期刊和文藝期刊,如《克敵周刊》《廣西婦女》《野草》《文藝生活》等,這些期刊在宣傳抗戰必勝、鼓動廣大民眾投身抗日救亡運動、滿足人民群眾文化知識需要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第四階段為抗戰勝利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共出版期刊190余種。抗戰勝利后,新桂系支持蔣介石政權打內戰,為了鞏固統治、控制言論與文化,對進步期刊采取了嚴控、鎮壓的措施。另一方面,戰時遷到桂林文化城的外省文化人士和文化機構,多數在戰后撤走,許多在桂林出版的期刊也隨之停刊。這兩個主要原因導致廣西的期刊出版轉入低潮。這一時期,能夠合法存在的只有政府機關和學校辦的刊物以及一些政治傾向不明顯的期刊,如廣西省政府各機關恢復或新辦的《桂政導報》《建設雜志》《廣西建設》《廣西公路》《廣西文獻通訊》《廣西警察》等;民間文化機構創辦的《新道理》《嶺表論壇》《人民世紀》《大路》《黎明歌叢》等。這些期刊存在的時間普遍不長,其思想性、戰斗性遠不能與抗戰時的期刊相比。 2 民國時期廣西期刊的出版特征 2.1 編輯出版機構 民國時期廣西期刊的編輯出版機構眾多,主要有下列四類:一是國民黨及政府機關團體出版的期刊。國民黨廣西省黨部暨各部、軍隊、民團,廣西省政府及所屬各廳局以及廣西建設研究會、民團周刊社等團體,是創辦期刊的主力。二是校辦、學生辦的期刊。五四運動后,學生掀起了創辦期刊的高潮,梧州、南寧、桂林等地相繼成立學聯,出版刊物,在外省求學的廣西籍學生也創辦刊物寄回廣西。新桂系上臺后,比較重視教育,興辦了各種新式中、小學堂和高等學堂及軍事類、法政類、師范類、實業類專門學堂,各類校刊及學生辦的刊物紛紛出版。三是中國共產黨辦的期刊,包括共產黨辦的和在共產黨影響下辦的期刊。第一次國共合作確定后,中共廣西組織委派黨、團員在國民黨的軍政機關團體任職,并利用工作的便利條件編輯出版刊物,中共地下組織以及紅七軍、紅八軍也積極創辦期刊,進行革命的宣傳鼓動工作;四是民間團體辦的期刊,含廣西本地社會團體、知識分子創辦的期刊和外來文化人士創辦的期刊,后者以抗戰時期桂林文化城出版的期刊為最。 2.2 出版地點 民國初期,廣西期刊的出版地主要集中在梧州、南寧、桂林三個地區,其中尤以梧州為最,因為梧州是廣西第一個商埠城市,鄰近廣東,地理位置優越,交通方便,信息靈通,經濟較發達,期刊的出版量也較大。隨著時間的推移,期刊出版地以這三個地區為中心,向柳州、百色、郁林(現玉林市)、龍州等地輻射。新桂系執掌廣西后,桂林取代梧州成為廣西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期刊的出版中心也隨之轉移到桂林,并向全省各市、縣輻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