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關于《論語》對當代中學生的文化影響設計論證

馬曉珍

提到傳統文化,當首推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學精神。孔子儒學是中華文化的主干,而《論語》這本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是研究孔子思想和生平最珍貴的資料,在中國思想史和學術史上曾經起過并正在起著巨大的影響。東漢時,《論語》進入經書行列,成為讀書人的必讀之書。南宋理學家朱熹將《大學》、《中庸》與《論語》、《孟子》合編為“四書”,其中《論語》被列于首位。元明清六百年間,“四書”一直是科舉考試的主要內容。

有人認為,“《論語》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事實上,《論語》對日本、朝鮮甚至歐洲一些國家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據統計,日本現存德川幕府時期的《論語》研究論著就將近九十種。

16世紀下半葉,歐洲傳教士將《論語》首次傳到西方,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還有被馬克思稱作“現代政治經濟學始祖”的魁奈等歐洲著名人物,對孔子的思想、人格都十分崇拜。直到現在,還有不少西方思想家,力圖在孔子學說中尋求解決倫理道德方面問題的啟示。據載,兩千多年來,《論語》研究的各種版本已達三千多種,浩如煙海。

1988年1月,全世界諾貝爾獎獲得者云集巴黎,會后發表了一則共同宣言:“全世界想在20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到兩千五百年前的孔子那兒去吸收智慧。”國外有學者稱:“21世紀是儒家文化的世紀。”隨著中國國學在國外的傳播,三千多座孔子學院的建立以及每年世界祭孔大典的盛行,對《論語》的學習與傳承蔚然成風。

然環視國內,對傳統文化的傳承遠不如臺灣自覺而有序。因“五四”新思潮和文革破四舊以及當今商品經濟大潮的影響,傳統國學以致到了斷層之危地。學生對《論語》和孔子只有一個大致甚至妖魔化的印象,就連許多的語文老師竟未完整讀過《論語》。搶救性閱讀迫在眉睫。

2010年9月,四川省全面實施高中新課程,我們利用這一契機,秉承課外閱讀新課程精神——讀好書,讀整本書,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對2013屆高中生有計劃、有步驟地在3~4學期內系統全面地實施《論語》的學習、探討和研究。

總目標:傳承中華文化,弘揚民族精神,感受仁者情懷,勇做少年君子。

(1)做人的影響:為中學生打“精神的底子”,系住中華文化的根,奠定人文底蘊。

《論語》思想豐厚,富含哲理。它的貴仁重德的人生觀、主和尚通的人際觀、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以及仁政德治的政治理想、經世致用的治學精神、以仁為本的管理理念、以義制利的經濟思想、任重道遠的使命感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當代價值。而作為當代中學語文教師 ,我們將在此次的研究中著重探討《論語》對當代中學生做人的影響。

(2)文言知識的影響:文言釋義,提升文言學習興趣和自我感化能力。

《論語》中的實詞、古今異義、使動、意動等現象,虛詞的特殊用法等是訓練學生閱讀古文能力的好教材;其語言乃先秦正宗口語,文言純正,舉一反三,利于應試教育,事半功倍。

(3)作文方面的影響:《論語》中的成語以及格言警句可以豐富學生的作文素材庫,提升作文表達能力。

我們希望通過對《論語》的學習、探討、研究,能豐富廣大中學生的語言積累,能潛移默化地改變同學們的性格氣質,以維護人性光輝,以提升人格的品質,以促進人文素養的提高。 而要想學習好先哲的思想,必須以聯系實際的方式才能將這脫節的哲學——兩千五百多年前的智慧、春秋時期的世界——應用于當世,才能讓《論語》中偉大的思想發揮其應有的濟世之道。

三、此次研究采用的思路應遵循中學生心理發展的規律和一般認知規律,由感性到理性,由課內到課外,由閱讀到做人進行延伸。

首先,走進孔子——尋找民族根——認祖歸宗。通過孔子生平客觀介紹、儒家古今歷史尋蹤等,在《論語》外圍作簡明扼要的勾勒,目的是激起興趣,激發豪情。

其次,開講《論語》——講、思、辨、行——文道一統。我們將每周用一節課時間講解,從音、義、形到人物形象、哲理思辨、現實意義、指導作用等一一落實,以期全面完整讀懂,讀通這“儒家天下第一書”。

再次,少年君子——修身悟道——知行合一。最終歸宿到學生文化層次的全面提升。

此次研究將采用以下方法:

一、 整體研究與個案研究相結合

我們不但對它的政治背景、思想背景和學術文化背景要有深度的把握,要對其學術思想作整體的理解,同時對于貫穿其中的基本理念、重要范疇、典型案例等,也要細致深入的分析和研究。這樣才能做到整體與部分相結合,宏觀與微觀相結合。

二、現象分析與理論概括相結合

歷史所展現給我們的是一個個看似分散、雜亂、無序的現象,而我們對于歷史的分析卻不能僅僅停留在這些現象上面。我們要通過分析、加工和整理這些現象,概括出其本質的理論性的內容,從而實現現象分析與理論概括相結合。

三、共性與個性相結合

對于研究者來說,應該將研究對象置于共性與個性的雙向互動框架中,借個性尋找共性,在共性中把握個性特征。

研究的技術條件:

①每生必備《論語通譯》,該書融原文、重點詮注、全句翻譯、精彩點評為一體,適合中學生自學。②時間上,一周一節正課,每天課前3分鐘自讀,采用蠶食蟻搬的讀書策略。③校園網絡資源、多媒體教學設備可供使用。④附近有幾百年歷史的文廟,可供瞻仰。

實施的步驟:

① 準備階段(2010年9月~2010年12月):訂書,激發興趣,孔子生平簡介,學生《論語》印象初步調查,自讀。

②實施階段(2011年1月~2012年4月):講解章節,讀背抄譯賽,祭孔大典,名師《論語》講座,兩次《論語》印象調查。

③總結階段(2012年4月~2012年7月):收集資料,整理論文,總結成敗得失,裝訂成冊,推廣提升。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