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經濟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思考
張發欽
論文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經濟全球化;民族精神;政治理論教育
論文摘要:經濟全球化為高校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提供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經濟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應加強和改進政治理論教育這一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渠道,通過社會實踐來提升大學生的民族精神,努力實現民族精神的文化涵育,不斷優化教育環境以發揮其對民族精神的熏陶感染作用。
經濟全球化為高校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提供了機遇,它促使我們用更寬闊的眼界去思考問題,有利于培育學生的開放心態和全球整體觀念,也有利于我們吸收世界文明的精華來培育新時代的民族精神。但經濟全球化也給高校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帶來了嚴峻挑戰。經濟全球化的不平衡發展造成了民族國家間經濟差距日益擴大,并將產生由經濟認同帶來的民族認同問題,使部分大學生對本民族認同弱化;經濟全球化擴大了世界的開放性,也使高校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面臨著如何從封閉走向開放、正確處理全球化與民族化關系的難題;經濟全球化進程中,信息網絡化使發展中國家的價值觀念和社會意識形態處于被動的守勢,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借助經濟、科技甚至軍事優勢,大肆向發展中國家進行意識形態滲透,高等院校是他們滲透的重點,對正處于世界觀形成時期的大學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此外,經濟全球化促進了教育國際化,這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國際意識,促進教育觀念和實踐的更新,但也可能導致“教育帝國主義”,從而使發展中國家的教育被扭曲。針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和挑戰,高校應當通過主渠道改進、實踐提升、文化涵育和環境熏陶等改革措施來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一、主渠道改進
政治理論教育是高校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渠道,它不僅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教育的任務,同時也擔負著引導大學生繼承和發揚民族文化傳統、優良革命傳統,樹立民族自尊、自信、自強、自主意識的任務,而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其非自覺性使我們必須以學校教育特別是政治理論教育為主渠道。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日益發展,西方的各種思潮涌入國內,而其中諸如“非意識形態論”、“趨同論”、“政治歸結為經濟論”、“民族國家消亡論”等對高校政治理論教育產生了一定的沖擊,影響了教育效果。這就要求高校根據經濟全球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挑戰,從目標強化、內容優化以及方法手段改進等方面改革政治理論教育,發揮其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主渠道的作用。
首先,高校要突出政治理論教育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目標。政治理論教育是高校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渠道,但在以往的政治理論教育中,存在著對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忽視或簡單當作其中一部分的現象,加上經濟全球化進程中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強勢滲透的影響,使得其主渠道的作用沒得到很好發揮。因而,高校必須突出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中心,圍繞培育大學生的民族精神進行政治理論教育。
其次,高校要努力實現政治理論教育與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內容優化。在政治理論教育中,高校要充分發掘其中的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資源,密切聯系實際,特別是聯系經濟全球化給中國帶來的影響,把政治理論教育與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緊密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其主渠道的作用。在《思想道德修養》教學中,針對經濟全球化和市場經濟條件下出現的比較注重物質享受和個人利益,國家、集體觀念淡薄,民族整體意識和民族價值觀淡漠等現象,加強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民族國家利益觀等教育,發揮道德觀念的輿論規范作用,促進民族精神的弘揚和培育;在《鄧小平理論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教學中,結合近現代中華民族謀求民族獨立、逐步實現現代化的歷程和全球化背景下的國際國內形勢,開展以愛國、理想、成才、創業、奉獻為主題的教育,增強大學生的歷史責任感和時代緊迫感,培養大學生的民族精神;此外在《毛澤東思想概論》、《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等課程教學中也應當突出民族精神的弘揚和培育。
再次,高校還應積極改進政治理論教育方法。高校要克服以往滿堂灌的單向、封閉教育方式,立足中國、放眼世界,通過擺事實、講道理,用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燦爛文化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巨大成就進行教育,使受教育者提高認識,增進民族認同;運用專題研究的方式,師生開展交流和探索,實現理論教育的雙向互動,激發學生的積極性;通過中國的歷史與現實、中華民族和世界其他民族的對比教育,使學生更好地認識、認同中華民族,在經濟全球化復雜的背景下認清當代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的種種謬論,揭露其在民族問題上的反動性和欺騙性;此外,還可運用目標激勵、競爭激勵等方法調動廣大學生發奮學習的熱情,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
最后,高校還要不斷提高政治理論教育手段的科技含量。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現代教育技術特別是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政治理論教育也必須適應教育信息化趨勢,提高教育手段的科技含量。針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媒體轟炸,高校可以通過電視廣播的廣泛覆蓋、多媒體技術的使用以及教育情報檢索和數據庫的建立等措施發揮現代媒體的優勢,發揮它們在宣傳主流文化價值觀念、開展民族文化傳統、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先進倫理道德和法制思想教育等方面的作用。
二、實踐提升
民族精神是在人們長期的實踐活動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也是為實踐活動服務的。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重在實踐。通過加強和改進社會實踐,有利于避免以往教育過程的單一方法和抽象說教,也有助于大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具體生動的實物和事跡,使其在多樣的實踐活動中,理論聯系實際,更好地接觸、了解社會與自然,培養集體主義、團結協作精神,并在實踐中運用自己的特長和技能為社會服務,實現自己的價值,提升民族精神。
當前,高校在加強民族精神理論教育的同時,也在探索通過社會實踐教育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但仍存在如思想上不夠重視實踐、理論教學與實踐環節脫節、社會實踐形式單一甚至形式化以及大學生參與熱情不高等問題。因此,我們應該從提高認識、拓展實踐范圍和內涵、精心組織實施、認真總結提高等方面加強和改進社會實踐,發揮其在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高校要提高對社會實踐意義的認識。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成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徑,也是升華大學生民族精神的途徑。江澤民同志在北大百年慶典的講話中就強調青年學生要“堅持學習書本知識與投身社會實踐的統一”。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視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將社會實踐視為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途徑,并從組織領導、經費落實等方面予以強有力的保證。
其次,高校應不斷拓展和豐富社會實踐的內容和形式。當前大學生中出現的許多思想困惑,與他們的自我封閉、遠離社會從而導致在全球化復雜環境中產生迷茫密切相關。因此,加強大學生社會實踐教育,必須突破原來簡單地將實踐理解為參觀、實習和暑期“三下鄉”的狹窄范圍,努力擴大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范圍,如暑期“三下鄉”、學生的課程實習、演講比賽、開展專題系列活動、社會調查與考察、生產勞動、青年志愿者活動、勤工儉學等等。同時,還要不斷深化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內涵,引導學生在調查情況、學習知識和掌握技能的基礎上進一步延伸對社會問題的思考,培養學生投身建設、服務社會的思想觀念,讓他們在實踐中感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成就和壯闊場面、動人情景,使學生在經濟全球化的復雜國內外形勢下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心,并將這種感性體驗上升為理性認識,提升大學生的精神境界。
再次,高校要精心組織實施,善于總結,注重實效。高校要根據需要建立社會實踐活動的領導機構和實施機構,建立相關的工作制度,確立科學的社會實踐設計原則,依據大學生成長規律精心設計好社會實踐活動;要認真做好社會實踐前的準備工作,周密部署,扎實工作,努力提高社會實踐活動的實效性,在實踐中弘揚、培育和提升大學生民族精神。如在生產勞動實踐過程中,通過生產勞動、公益活動等形式幫助受教育者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培養熱愛勞動、尊重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品質,繼承和發揚勤勞勇敢、艱苦奮斗等民族精神;在青年志愿者活動中,引導大學生運用知識、技能、體力等為社會提供幫助、解決困難,加深對民族精神中樂于助人、奉獻精神的理解和發揚,在社會服務中提高本領和信心;在社會考察中,積極組織或引導大學生考察祖國瑰麗的大好河山、豐富的文化藝術、革命先烈的艱辛奮斗歷程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深化對中華民族歷史和現實的理解,增進民族認同感,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實踐中深刻揭露經濟全球化背景下西方發達資本主義所宣揚的種種謬論,激發他們努力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的熱情。此外,還要建立社會實踐評估體系,依據評估標準,認真做好社會實踐的總結工作,不斷提高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積極性和實效性。
三、文化涵育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華,同時,文化對民族精神培育有著深厚的涵養與培育作用。毛澤東早在論及新民主主義文化時就指出,這種文化“是民族的,它是反對帝國主義壓迫、主張中華民族的尊嚴和獨立的”,是為“提高民族自尊心”服務的。江澤民同志也指出:“一個民族的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會有文藝的發展和繁榮相伴隨。文藝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奮進的號角。”“我們的文藝,在保持自己的社會主義性質和民族特色,在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抵制殖民文化侵蝕方面,在以自己的優秀成果豐富人類文明方面,應當作出更大成績。”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各種文化思潮也在世界范圍內相互激蕩,對于大學生解放思想、開拓視野有著積極的作用,但也產生了消極影響,通過文化來涵育大學生的民族精神,不僅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在國外,美國、英國、法國都力圖從弘揚民族文化中培育民族精神,而韓國、日本等國家也非常重視民族精神的文化滋潤。因此,高校應以科學的理論武裝學生,以優秀傳統文化涵養學生,以文藝精品感染學生,以外國文明的科學成分發展學生,以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充實學生,以自然科學的有效資源教育學生。
第一,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學生。發展先進文化,“就是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以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高校要充分發揮先進文化建設主陣地的作用,用先進文化引導和教育學生。經濟全球化進程中,西方發達資本主義極力推行自己標榜的所謂全球性文化,使大學生價值觀念等產生困惑。因此,高校尤其要注重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來構筑大學生的精神支柱,以科學的理論來武裝學生,引導他們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和堅定信念,抵制經濟全球化背景下西方發達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滲透。
第二,要以優秀傳統文化涵養學生。針對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多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部分大學生盲目熱衷大眾消費文化、漠視傳統文化的現象,有必要對大學生進行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以豐厚的優秀傳統文化涵養學生。高校應通過開設《中國傳統文化》、《中國歷史》、《中國文學》、《中國哲學》、《中國藝術》等課程,邀請校內外專家開設人文講座,開展系列經典研讀活動等方式讓學生感受博大精深的文化、悠久的歷史、璀璨的藝術和深邃的思想,以優秀傳統文化涵養學生。其中,尤其要重視中國歷史的教育。鄧小平說:“青年人不了解這些歷史,我們要用歷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一,“要懂得些中國歷史,這是中國發展的一個精神動力”。要用生動感人的歷史事實和民族英雄的榜樣事例來感染大學生,增強他們的社會歷史責任感。
第三,要以文藝精品感染學生。“發展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哲學社會科學等文化事業、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對于提高民族素質,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具有重要作用。”廣大文化藝術工作者要以高度的責任感,投身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多出精品為大學生提供健康向上的精神食糧,以優秀的作品來感染學生,為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高素質人才服務。
第四,要以外國文明的科學成分發展學生。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促進了世界各國文化的交流,我們只有善于吸收外國的先進文明,才能真正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因此,高校要通過開設西方文化、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相關課程,介紹西方文化的基本知識,使大學生正確認識西方文化,并借鑒、吸收其中科學合理的成分,引導他們“以放眼全球的寬廣視野,以趕超先進的雄心壯志,以中華民族自尊自強的豪邁氣概,昂首闊步地走向世界”。
第五,要以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充實學生。高校要以文化藝術節、科技文化節、大型文藝晚會、演講會、讀書會、論壇、研討會、講座、競賽、展覽等形式,舉辦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寓教于樂的校園文化活動,營造良好的弘揚與培育民族精神氛圍,讓學生在參與活動中增長知識才干,培養良好的文化素養和高尚的情操,從而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第六,要以自然科學的有效資源教育學生。不僅人文社會科學而且自然科學中也蘊涵著民族精神。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人倫傳統和濃厚人文思想、人文精神的民族,但科學精神和理性傳統卻相對缺乏。因此。高校要通過開設《科學技術文化概論》、《自然科學(科學技術)發展史》、《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當代科學技術與馬克思主義》等課程,運用自然科學家的優秀品質和自然科學中蘊涵的嚴謹、實事求是精神來培育大學生的邏輯思維和科學精神。
四、環境熏陶
環境對人的發展和思想道德面貌有著重要影響,而人也可以通過實踐活動改變環境,改變思想道德和精神風貌。民族精神的弘揚和培育要靠社會力量的教育引導,也要靠環境的熏陶感染。在美國,政府不惜大量投資進行社會政治教育環境和場所的建設,這些場所集中地體現了美國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天天宣揚著美國的政治制度和價值觀念,是美國向國民進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基地和生動教材。
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高等教育的持續擴招,特別是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使得往日寧靜的象牙塔變得喧囂熱鬧起來,教育環境變得日益復雜,對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產生了重要影響。教育環境的變化,為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使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遇到了挑戰。因此,優化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環境,發揮其熏陶感染作用,成為高校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基礎性工作。
一方面,要加強宣傳輿論引導,“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針對西方資本主義媒體宣傳戰造成的學生思想困惑,高校要通過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互聯網等最迅速、最廣泛地宣傳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取得的成就,謳歌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感人事跡,激發廣大學生的愛國之情、報國之志。其中,尤其要注意網絡環境的建設與管理。經濟全球化是在因特網的推動下迅速發展的,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利用先進的網絡技術對社會主義國家進行意識形態的滲透和文化侵蝕,并對發展中國家產生了消極的影響。因此,高校要針對網絡思想教育薄弱的狀況,建立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相關網站、網頁,以豐富的內容和引人人勝的形式使代表人類先進科技、文化和思想的信息在互聯網上占據主流地位;運用現代科學管理手段和合理政策,對網絡文化和網絡信息加以調控、選擇,抵制西方殖民文化的侵襲和意識形態的滲透;此外,還要對大學生的上網行為加以引導,增強自身控制力,使其能正確運用網絡工具,科學判斷網絡信息,識破西方發達國家利用網絡進行意識形態滲透、垃圾文化販賣的險惡用心,防止走入他們設下的陷阱。
另一方面,要大力加強基礎建設。高校要通過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美化校園環境,為大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工作與生活條件,激發其刻苦學習、立志成才、報效祖國及投身建設的熱情。在校園基礎設施建設中,尤其要注重校園環境的人文化設計與人文景觀建設,如在校園中樹立古今中外名人關于愛國主義、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名言警句標志牌和民族英雄、偉大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藝術家、科學家的塑像以及相關建筑物,建立有關的博物館或展覽館,使學生置身于一個充滿愛國主義熱情、民族精神振奮的校園情境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