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析蘇區“紅色文化”對中華民族精神的豐富和發展
劉壽禮
[論文關鍵詞]民族精神;紅色文化;豐富與發展
[摘論文要]江西是一塊神奇的“紅土地”,在革命斗爭中所形成的井岡山精神和蘇區光榮傳統聞名中外。世代相傳。中國共產黨人、蘇區人民和各界進步人士共同創造的“紅色文化”,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豐富和發展。并以其獨有的導向功能、凝聚功能、塑造功能、激勵功能發揮著特殊的作用。
黨的十六大報告深刻指出:“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一個民族,沒有振奮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華民族精神是深探溶化在中國人民血液之中的揮之不去、化之不開的深厚民族情感、優秀民族品格和堅定民族志向,是民族文化的深層內涵。在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這種偉大的民族精神,以其獨有的導向功能、凝聚功能、塑造功能、激勵功能而發揮著特殊的作用。民族精神又是一個有著豐富歷史內涵的與時具進的概念,是歷史性和時代性的有機統一。在每一個歷史階段,民族精神都有它相應的具體體現,比如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紅巖精神、西柏坡精神、抗洪精神等,就是民族精神在特定時期的具體化。
江西是一塊紅色的土地。我們所說的“紅土地”,指的是以江西為中心的中央蘇區及其鄰省的老革命根據地所轄的紅色區域。而“紅色文化”,從很大范圍來說就是指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誕生于井岡山和以瑞金為核心的中央蘇區“紅土地”之上的人民大眾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文化。“紅色文化”作為一種新的革命意識形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群眾性革命文化運動的產物,不僅生動地反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蘇區政治、經濟的特點和人民群眾的精神面貌,而且在繼承“五四”運動革命傳統的基礎上,開辟了我國新文化發展的正確方向和道路,是革命戰爭年代中國共產黨人、蘇區人民和進步人士共同創造、積淀的重要文化遺產;而它在革命斗爭中所形成的井岡山精神和蘇區光榮革命傳統,正是“紅色文化”中最核心和最精華的部分,涵蓋了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定義和內容,是中華民族精神在蘇區時期的進一步延續、豐富和發展,并成為中國人民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紅色文化”對中華民族精神的豐富和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紅色文化”進一步構建了忠誠愛國的民族情懷
愛國主義是指一個國家的人民在千百年來的社會實踐中形成的一種對自己的祖國極其忠誠和熱愛的濃厚情感,它是民族凝聚力的強大精神力量,是動員和鼓舞人民為自己祖國的生存發展前赴后繼、奮斗不息的一面旗幟。在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毛澤東等一批革命前輩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高舉起“為了蘇維埃而斗爭”的大旗,創建了以瑞金為核心的中央蘇區革命根據地,建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臨時政府,開創了光輝的歷史階段。在復雜的軍事和政治斗爭環境中,蘇區的革命文化一直在毛澤東同志和中國共產黨的直接領導下,面向工農兵,面向人民群眾,服務于黨的路線,服務于革命戰爭,與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國統區的進步文化相配合、相輝映,在蘇區興起了以工農兵斗爭生活為主要內容的革命戲劇、音樂、舞蹈、美術和蓬勃發展的群眾文化運動。這些革命文化藝術運動,始終以愛國主義為主線,直接為革命斗爭服務,在宣傳黨的政策和中心任務等方面,起了很大的戰斗作用。如刊登在《紅色中華》上的漫畫:《大家起來取消辛丑條約》、(全世界無產階級和被壓迫民族聯合起來》、《日本對華二十一條)、《國民黨出賣東三省)、(帝國主義瓜分中國》、《推翻帝國主義統治》等作品,無不深刻地反映了當時中國所面臨的蹂摘和踐踏的事實,并以鮮明的旗幟和態度號召中國人民團結起來拯救水深火熱中的國家,濃濃的愛國主義之情盡顯其中。同一時期的戲劇、音樂、舞蹈、美術及其群眾文化,盡管表現形式不一,但其中內容都是服務于無產階級政治路線,都是無產階級用來“團結人民、教育人民,打擊敵人、消滅敵人”的有力武器,體現了蘇區人民維護民族尊嚴和國家主權、對外來俊略者無比痛恨、對賣國求榮的民族敗類無比鄙視、對愛國志士無比崇拜的強烈情感,極大地激勵著中華兒女的愛國主義情懷,并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中華民族精神。
二、以勤勞勇敢為蕃石.“紅色文化”進一步培育了不懼艱難的堅強信念
勤勞勇敢是指一個民族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中表現出來的不懼艱難、奮斗不止的精神。在中華民族的意識中,勤勞勇敢是一切事業成功的保證,是國家的傳家寶,是興國立世之本。中華民族依靠這種勤勞勇敢的精神,締造了古老的中華文明,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人間奇跡。自1927年國民黨反動集團背叛革命后,蔣介石大肆屠殺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但是,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說:“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并沒有被嚇倒,被征服,被殺絕。他們從地下爬起來,揩干身上的血跡,掩埋好同伴的尸體,他們又繼續戰斗了。”在如此殘酷、惡劣的環境中,為把黨的綱領、主張和革命的任務、斗爭的策略傳達給人們,我黨運用“紅色文化”陣地,擴大政治影響,爭取、組織、武裝勤勞勇敢的群眾,戰勝了國民黨反動派的文化圍剿和軍事鎮壓。例如,1928年組建的紅色宣傳隊,井岡山時期的士兵委員會和游藝晚會,1929年組建的農村新戲團和紅色劇團,1930年成立的俱樂部和戰士業余演出隊、話劇創作社,1932年成立的八一劇團、工農劇社,1933年成立的藍衫團學校、軍旅劇團、高爾基戲劇學校,1934年成立的中央蘇維埃劇團等等,這些團隊社校的組建和形式紛呈的演出,都集中體現了中央蘇區人民的智慧和勇敢,演出的內容大都也突出了頑強奮斗、革命必勝的主題。這一以戲劇為主的具有明顯宣傳鼓動功能、政治教育功能、思想教育功能以及文化教育功能的“紅色文化”,十分鮮明地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群眾勤勞勇敢的民族精神和堅定的革命信念。 三、以自強不息為動力.“紅色文化”進一步鑄就了自主進取的創新精神
自強不息是指一個民族的獨立自主、奮發向上、不斷進取的精神,這種精神是中華民族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是中華民族永無止境的精神追求,激勵著中國人民變革創新、不懈奮斗,戰勝各種各樣的災難,經受各種各樣的考驗。“紅色文化.,之所以能經久不衰,并且不斷地得到充實豐富和發展,關鍵就在于“紅色文化”的主體具有“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的自強不息、堅貞剛毅的精神,具有“因時而進、與時偕行”的開拓進取、奮發向上的精神。正是由于主體創作者的精神的延伸,反過來賦予“紅色文化”以更新、更高的內涵,啟迪和引導中央蘇區廣大干部群眾心系國家,堅持獨立自主,奮發向上,不斷克服和戰勝斗爭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因此,無論井岡山的紅色歌謠,還是中央蘇區的戲劇、美術運動和(紅色中華)、(工農戰士畫報》等革命報刊,都有強烈的革命性和創新性,朝著革命的政治內容和創新的藝術形式相結合的方向努力。而每一首歌遙、每一出戲、每一幅畫、每一張報、每一條標語都是火辣辣、紅彤彤的,農民群眾看了歡天喜地,紅軍戰士看了斗志倍增,階級敵人看了氣急敗壞。這種文化,是工農兵群眾獨立自主、不斷進取的產物,為毛澤東文藝思想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實踐基礎,也是延安解放區文藝的先導,為后來的解放區文藝提供了必要的準備和豐富的經驗。“紅色文化”的實踐表明,變革和創新來自于群眾,工農大眾中潛藏著文藝創作的不盡寶藏,也潛藏若大批的文藝人才,只要加以正確引導,就能釋放出創新、進取的巨大能童。
四、以為民謀利為目的.“紅色文化”進一步體現了執政為民的宗旨觀念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確立了為人民謀取利益的宗旨。圍繞這一宗旨,中國共產黨在不斷發展壯大的進程中所逐漸形成的一系列優良革命傳統,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在中央蘇區時期,中國共產黨已成為局部范圍內的執政黨,“真心實意為群眾謀利益”,執政為民,是中國共產黨和蘇維埃政府的宗旨所在。共產黨員和蘇維埃工作人員,以及廣大紅軍指戰員,牢記這一宗旨,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處處為群眾著想,自覺地、真心實憊地為群眾謀利益。而蘇區時期的“紅色文化”,也緊扣大局,以其豐富多樣的文化載體和活動形式,弘揚和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執政為民、為民謀利的宗旨。“哎呀嘲,蘇區干部好作風,自帶千糧來辦公。日著草鞋千革命,夜提燈籠訪貧農。”一曲樸素的興國山歌,傳遍了當年的中央蘇區的山山水水。蘇區群眾借用山歌這一傳統的文化形式,賦予革命的新的內容,發自內心地唱出了黨和蘇維埃干部不辭勞苦、為民謀利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成為中國共產黨執政為民的真實寫照和寶貴縮影。其實,何止是興國山歌,當年在蘇區大地上蓬勃興起的“紅色文化”,無論是戲劇、歌謠,還是報刊、美術、標語,在宣傳的內容上,都豐富地體現了黨和蘇維埃政府及其干部隊伍真正代表人民群眾利益,與人民群眾“有鹽同咸、無鹽同淡”,甘苦與共、水乳交融的群眾觀點和群眾意識;都豐富地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這一宗旨,體現了中華民族精神的最高境界。
總之,蘇區“紅色文化”作為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它的出現,適應了時代和社會現實的發展要求,并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和外延。由“紅色文化”孕育和發展起來的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對于奪取中國革命的全面勝利,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建國后,我國所倡導的雷鋒精神、鐵人精神,和新的歷史條件下的“六十四字”創業精神、江澤民同志概括的五種精神,以及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階段提出的“兩個務必”等,所有這些由中國共產黨人倡導和培育的精神,都和“紅色文化”一脈相承,是中華民族精神在新的歷史階段的延伸和發展,體現了繼承和創新的統一。實踐已經證明,并還將繼續證明,蘇區“紅色文化”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不竭的源泉,并將永遠閃翅出奪目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