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高職院校學生公民意識教育
時全麗
摘 要:高職學生是大學生中一個重要群體,是一線高級技術人才和管理者的后備軍,肩負著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歷史重任。加強高職院校學生公民意識教育對于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強高職院校德育工作、完成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都具有重要意義。高職生公民意識缺失既有社會歷史原因,又有學校教育和高職學生本身的原因。對高職生開展公民意識教育,我們應運用多種途徑:應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主渠道,做到課堂教學和社會實踐相結合;以日常管理為基點,做到管理育人、環境育人相結合;以職業道德教育為重點,做到法制教育、公德教育相結合。
關鍵詞:高職院校;學生;公民意識教育。
一、加強高職院校學生公民意識教育的意義
公民是指具有某國國籍并依照該國憲法規定享有權利和義務的人。公民作為法律意義上的主體,不僅有一個身份問題,更重要的是意識問題。公民意識是公民對自身的法律地位、政治地位及其與國家與其他公民相互關系的自我覺悟。高職學生是大學生中一個重要群體,是一線高級技術人才和管理者的后備軍,肩負著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歷史重任。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歷史進程中,加強高職生公民意識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加強高職院校學生公民意識教育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
胡錦濤同志指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和諧社會本質是指人自身、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全面和諧的社會。和諧的個體是社會和諧的根本前提,要求個體具有健全的人格、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能合理處理個人與自然、個人與他人、個人與國家錯綜復雜的關系,這既是和諧社會的要求,也是高職院校學生公民意識教育的主要內容。
(二)加強高職院校學生公民意識教育是高職院校德育工作的要求。
高職院校是專科層次的院校,強調學科的專業性、職業性和技能性,注重學生現代法治意識、權利意識、合作誠信意識的培養,引導學生在掌握現代技術手段的同時領悟到民主、法治、市場規則等WTO精神,這既是德育工作的要求,也是公民意識教育的應有之義。高職院校德育工作者要與時俱進,將公民意識教育納入到學校德育工作范疇之中。
(三)高職院校學生公民意識教育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
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工作的目標是培養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良好公共道德和職業道德,具有終身學習理念、團隊意識和協作精神,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就業創業能力、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和公民教育的目標是基本一致的。當前企業真正需要的是職業化人才,這種人才需要同時具備專業技能和職業道德。高職院校學生公民意識教育的重點應放在職業道德教育方面。
二、高職院校學生公民意識現狀及原因分析
從整體上看,高職學生熱愛祖國,關注國家和社會進步,對法律知識有一定的認知,有較強的民主意識,追求自由,重視權利,并且有一定的現代公德觀念。但是他們中不少人對公民概念理解非常模糊,公民意識缺失現象普遍。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缺乏對我國國情的理解和對黨與國家方針政策的全面認識,過于崇拜西方發達國家的生活方式;二是對法律知識的了解不夠全面,對法律的作用認識不足,缺乏訴訟意識;三是在公德問題上存在知與行較大的差別,缺乏公德的現象處處可見。造成這些現象,既有社會歷史原因,又有學校教育和高職學生本身的原因。
(一)、我國傳統文化中匱乏"公民意識"的學習資源。
我國在經歷了2000多年封建統治后,民眾不可避免具有宗法等級觀念和臣民意識,缺少權益觀念和主體意識。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國民社會心理隨著經濟、政治體制改革的深化,正在逐步走向成熟,主體意識、平等意識、權利意識、民主意識、效率意識、法治意識等公民意識亦隨之不斷得到強化。但是,臣民心理的殘余仍將在較長時間內影響著現代公民意識的培養。由此可見,在我國民族文化的傳統土壤中,并沒有留下多少高職學生可以模仿和學習的"公民"資源。
(二)、我國教育體系中缺乏系統的公民意識教育。
據調查,雖然1985年中央頒布的《關于改革學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通知》決定在初中開設公民課;1995年原國家教委頒布《中學德育大綱》明確規定"中學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務是把全體學生培養成為熱愛社會主義主國的具有社會公德、文明行為習慣的遵紀守法的公民",要求中等學校德育工作重視公民教育,但目前在校的高職生接受的公民教育卻是十分有限的。他們更多的只是為了應付考試、升學而接受一系列的理論知識灌輸與意識形態的強化。
另一方面,進入高職院校后,無論是學生還是老師更多關注的是專業學習和技能訓練,公民教育在高職院校仍然沒有足夠的生存空間。學校公民意識的培養也只是口號,沒有收到實實在在的效果。
(三)、高職院校學生缺乏身份認同感
我國大眾化以前的大學生是社會的精英,是非常稀缺的智力資源,是人們羨慕的對象。榮譽感和優越感,再加上比較好的生存狀況,促使他們從單純的知識精英向外延伸,也使他們能自覺地提高自己的公民素質,并有體現自己公民素質的愿望。然而在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學生的總體素質下降成為事實,社會對大學生的認可度也下降,榮譽感優越感逐漸消失。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大學生身份認同感的丟失。加之生存和競爭的壓力,使得學生們一心為生存而求知,于是缺乏對自己品德修養的訴求,也無法將自己優秀公民的意識喚醒。 三、高職院校學生公民意識教育的途徑
對高職生開展公民意識教育,我們應該運用多種途徑
(一)、高職院校學生公民意識教育應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主渠道,做到課堂教學和社會實踐相結合。
在整個社會尚未形成大氣候,學校公民教育尚未構成體系、尚未形成制度化和課程化的情況下,必須加強學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是實施公民教育、培養公民意識的主要途徑,要充分發揮其功能和優勢。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認識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為培養他們的公民意識打好理論基礎。要改革傳統的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導向,變單純的政策宣傳為民主政治意識、民主參與能力的培養,變空洞的道德說教與灌輸為個體道德良知的啟蒙、道德人格的培養。
實踐活動可以使高職生對公民的權利義務的理解更加深刻全面。要充分利用板報、廣播、法律知識競賽、法官講座等形式,讓他們知道哪些可以去做,哪些必須去做,哪些禁止去做,幫助其樹立慎重行使權利和認真履行義務的思想,培養學生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對社會負責的責任感。成立一些社團,如法學研究會,開展經常的、持久的法治宣傳、研討活動。組織學生升國旗,開展在國旗下的演講活動,組織學生參加模擬法庭,對一些大案要案進行庭審旁聽、參觀監獄等,從多方面滲透和增強他們的公民意識。
(二)、高職院校學生公民意識教育應以日常管理為基點,做到管理育人、環境育人相結合。
充分完善學校的管理機制。學校在學生管理工作中要體現高職生的主體性、參與性。學校的各項學生管理制度要通過一定途徑聽取、吸收學生意見。聽取意見的過程,實際上是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校管理工作,在參與中強化其公民意識。
建立完善的大學生申訴、起訴機制。沒有救濟渠道就是沒有權利。大學生申訴權在現實生活中很難真正有效的行使。但是,提出申訴和提起訴訟是大學生維護自己合法權益的最后途徑。因此,學校應該完善學生權利申述機制來支持學生對學校侵權行為的權利維護。
創設良好的校園內外環境。高職院校大都是近幾年新成立的,多建在城鄉結合部,社會環境有待加強,市場秩序有待規范,輿論導向有待引導、社會風氣有待凈化,校園內部的文化建設、環境建設也有待于進一步加強。在大環境建設方面,首先是要加快民主法制建設的步伐,提高公民的政治熱情;其次是加大輿論監督的力度,弘揚正氣、表彰先進、批評錯誤、揭露丑惡,充分運用輿論的力量優化社會環境。從小環境來說,就是要建設好校園文化,形成學校公民文化氛圍,從物質、制度和心理等正面引導學生,推進學校公民意識培養的制度化和規范化。要研究當代大學生公民意識取向的特點與規律,增強對學生公民意識培養的科學性。
(三)、高職院校學生公民意識教育應以職業道德教育為重點,做到法制教育、公德教育相結合。
職業道德是高職生最核心的素質。法律意識是底線,公德意識是升華。職業院校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努力把職業道德培養和職業能力培養緊密地結合起來,培養學生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的精神和嚴謹求實的作風。通過對學生進行職業道德教育,使學生樹立起職業理想,認識到自己所從事職業的行為規范與道德要求。只有具備了過硬的職業道德素質,從業人員才能在職業實踐中成長為訓練有素的骨干人才,才能保持永久的競爭力和職業發展潛力。鼓勵高職生參加勤工儉學,接觸社會,體驗生活的艱辛,逐漸培養"勤儉自強"和"奉獻敬業"的道德素質。
加強法制教育和公德教育。這是公民意識教育的雙翼。除開設《法律基礎》課程,還可以針對高職生成長的特點開設有針對性的法律知識講座,使大學生正確地認識到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國家的關系,樹立慎重行使權利和認真履行義務的思想。按照《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要求加強學生公德心的培養,培養學生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對社會負責的責任感。
[1]郭芳: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初探[J]. 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6,12。
[2]肖永忠: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探微[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08,2。
[3]陳曉萍.論高職院校公民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對策[J].教育與職業o理論版,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