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農業產業化的資金支持
未知
農業產業化是我國改造傳統農業的必然選擇,也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所謂農業化,是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對當地農業的支柱產業和主導產品,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把產供銷、貿工農緊密結合起來,形成一條龍的一種經營體制。上世紀80年代出現的“公司+農戶”是農業產業化的最初的經營模式,經過近20年的發展,現已形成多種經營模式,主要有:公司+農戶、合作組織+農戶、批發市場+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產銷一體化公司等。不管哪種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都不外乎由以下幾個要素構成:龍頭企業、農戶、產業基地、技術、資金、市場等。在這些要素中,資金是首要的,如果缺乏資金支持,一切將無從談起。
一、資金支持是農業產業化有力的助推器
在農業產業化過程中,資金支持有利于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和農業比較效益;有利于把分散農戶的小生產與大市場有效地連接起來;有利于促使弱質農業轉變為商品農業,提高農業的抗風險能力和國際競爭力;有利于加快科技創新成果在農業經營中的推廣;有利于推動農業逐步走向現代化。具體講:
1、通過資金支持培育優勢主導產業,增強對農村經濟的拉動力。優勢主導產業具備區域資源優勢、產品特色明顯、市場占有率高、規模大、競爭力強、效益好等特點,在農村經濟中起聯系市場和農戶的紐帶作用。如:優質大宗農產品種養殖業、生態旅游農業、綠色食品、畜牧業、高科技生物農業、果林業等。
2、通過資金支持強化重點龍頭企業,增強對農業產業化的牽引帶動力。龍頭企業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最主要形式。據有關介紹,湖南省60家省級龍頭企業資產總額為250億元,年銷售收入152億元,連接基地1023畝,輻射農戶480萬戶;黑龍江農副產品加工企業712家,年銷售收入271億元,帶動農戶98萬戶;山東諸城大龍公司一家帶動農戶100多萬戶,7000多個商品雞養殖場。但從總體上看,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還處于初步發展階段,龍頭企業規模偏小.能力較弱。要做大做強龍頭企業,離不開雄厚的資金支持。只有改革現有有關金融政策,構建完善的龍頭企業金融支持體系,多渠道籌集資金,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經營規模較大、經濟效益好、輻射能力強、產品具有市場競爭優勢的優良企業及國家級、省級重點龍頭企業大力扶持,使其進一步做大做強,才能真正發揮對農業產業化的帶動作用。
3、通過資金支持發展農產品基地,增強依托輻射力。農產品基地建設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基礎,是龍頭企業發展的依托和條件。通過資金支持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和布局,在專業戶、專業村、專業鄉等群體生產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一鄉一品”或“一縣一品”的連片生產格局。并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按照布局區域化、經營集約化、服務系列化、管理現代化的要求,不斷提高標準,最終形成穩定的生產基地。
4、通過資金支持培育農產品市場體系,增強整體聯動力。健全的市場體系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前提條件。只有足夠的資金支持,才能有組織有計劃地培育和完善一批區域化、規模化、專業化并具有較強輻射力的農副產品專業批發市場、運銷中介組織及電子化信息網絡市場,才能按產業化要求穩定銷售渠道,減少市場風險,提高運銷效率,保證運銷增值。
5、通過資金支持促成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增強發展推動力。科技創新是發展現代農業的第一推動力。農業產業化過程中必須大力支持農業科技創新主體,如科研院校所、良種繁育基地、國家農業科技示范園區的建設,促進產學結合;支持生物農業、新型種苗、農藥、獸藥、肥料、轉基因、胚胎繁育等高新技術的研究開發,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強化農技推廣體系;支持重點龍頭企業對新技術的推廣,提高產量與品質,促進科研、生產、經營相配套,形成完整的產業鏈。而這一切都離不開一定的資金支持。事實上,由于缺乏資金,我國有限的農業科技投入研究出來的成果約有60%以上得不到推廣和應用,處于長期“休眠”狀態。我國農業科技對農業總產值的貢獻率只有35%左右,大大低于發達國家60%-80%的比例。
二、資金支持不足是農業產業化過程中的突出問題
由上可以看出,發展農業產業化,不管哪一個環節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目前,我國各地發展農業產業化的勢頭較足,資金需求也很大,但對農業產業化的資金供給卻又難以滿足需要。
1、國家投入嚴重不足,各地缺乏農業產業化的啟動資金。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但它又是一個“弱質”產業,受制于自然條件和動植物生長規律,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很大,靠傳統農業生產很難取得多大經濟效益。要改變這一現狀,必須進行農業產業化經營,而農業產業化是伴隨著資金的高投入來實現的。在經濟發達國家,政府對農業的投入很大,如美國農業在國民收入中僅占4%,而政府卻給予9%的補貼;德國農業稅收約占全部稅收的1.7%,而農業投資占國家預算的7%。在我國國家財政支出中,農業所占比重呈下降趨勢,1994年僅為6%,比“五五”計劃期間的13.2%,下降7.2個百分點。農業基建占全部基建的比重也不斷下降,由“五五”期間的10.2%下降到“六五”期間的4.7%、“七五”期間的3.4%,直至“八五”期間歷史最低點2%。雖然自“八五”以來占全國基本建設投資比重逐年提高,但由于歷史欠賬太多,農業基礎設施陳舊老化問題嚴重,抗災能力差,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受到削弱。“七五”期間,全國水旱災害成災率為48.8%,“八五”期間上升到49.3%,造成數百億元的直接經濟損失,減少近50億公斤的糧食產量。由于國家投入不足,一方面造成農業生產條件變差,生產環境惡化,生產能力下降,另一方面造成許多地區雖然資源豐富,農業產業化的政策措施也十分合理,但由于缺乏啟動資金只好“望洋興嘆”。
2、縣鄉負債累累,對農業產業化的財政支持難以有根本改善。目前,鄉村兩級組織開支缺口巨大,舉債現象嚴重。根據有關部門的調查統計,1994-1997年全國村級凈負債年均遞增47%;東北某省負債村占總村數的88%,華東某省負債鄉鎮占鄉村數的90%以上。根據全國農村固定觀察點的調查,1993年300個樣本村中凈負債村有149個,村均凈負債52.17萬元,1997年凈負債村為138個,村均負債額高達59.87萬元。另據湖南省安鄉縣的調查,1997年財務年度末,全縣20個鄉鎮負債總額4223萬元(不含村及鄉屬企業負債),鄉鎮平均211萬元;264個村負債總額8524萬元,村均32.3萬元(其中不負債的村只有14個,占5.3%),而且負債增速快,1996年比1995年村負債增長20%,1997年比1996年增28.9%,1998年比1997年增45.4%。就連相對富裕的福建省,1998年全省村財政平均收入22.9萬元,但村平均負債為49.9萬元,負債總額達74.9億元,全省14494個行政村,沒有負債的只有797個。鄉鎮一級負債也十分嚴重,負債面達95.5%,鄉均負債540.2萬元。全省農民人均負債185.5元。近幾年,在多數地方,縣級財政狀況也開始出現困難,全國2400多個縣,已有1000多個能不能正常發工資。拖欠干部工資在鄉鎮一級比較普遍,在縣一級也有發展之勢。在許多地方,政府都想支持農業、農村、農民,但連干部工資都發不出,哪有錢來支持農業產業化。縣鄉財政困難,一方面削弱了基層政府對農業產業化的支持能力,另一方面導致許多地方大量的貸款貼息和專項配套資金無從落實,以各種方式擠占支農資金的事司空見慣。不少地方,由于縣鄉嚴重負債,農技人員的工資和收入難以得到保障,往往導致農技人員大量改行,甚至使得基層農技站、畜牧站處于癱瘓狀態,嚴重影響了農業技術的推廣,更談不上支持農業產業化。
3、農村資金大量外流,造成農業產業化資金支持總量的不足。近年來,農村資金通過各種渠道大量流失,1998年,全國農村僅通過財政系統盡流出的資金就高達851億元。另外,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和郵政儲蓄對農村資金的“虹吸”也造成了農村資金的大量外流。四大國有商業銀行都在大量收縮面向農村的金融業務,在許多經濟不發達的地區,國有商業銀行設在縣以下的機構網點都在加快撤并和收縮進城。設在縣及縣以下的現有機構網點,大多只有吸收存款權而沒有貸款權。郵政儲蓄只存不貸,更是農村資金流向城市的重要通道。有關資料顯示,到2001年8月,全國郵政儲蓄余額累計已達5300多億元,其中64%來自縣及縣以下。國有商業銀行在農村的存遠大于貸和郵政儲蓄在農村的只存不貸,意味著農戶、農業大戶等農業產業化主體自身對農業投入的減少,也將造成農業產業化資金缺口越來越大。
4、農業產業化主體貸款困難。農業信貸資金應是農業資金投入的重要部分。而最近幾年,隨著金融改革的推進,面對不斷增大的要求縮減呆帳、壞帳的壓力,國有商業銀行甚至信用社的貸款行為變得更加謹慎,龍頭企業、農戶及其它農業產業化組織貸款難的問題日效益突出。目前,銀行信用社對信貸資金的投放不僅注意了安全,而且更多地考慮到效益,因此傾向于集中資金支持優勢地區、優勢企業和優勢農戶,從而導致一般地區、一般企業和一般農戶缺乏應有信貸支持。同時,在農業銀行系統,農貸的“主業”地位也沒有充分到位,“農轉非”現象嚴重,進一步削減了農貸資金數量,加劇了農業資金供求緊張的矛盾。由于正規銀行貸款十分困難,而農業生產、農民生活又缺乏必要的資金,于是民間借貸時常發生。據溫鐵軍對1999年對15個省的40個村的調查顯示,民間貸貸發生頻率是95%,高利貸接待發生頻率是85%。農村民間金融不受法律保護,運行很不規范,這又增加了農戶及龍頭企業融資的成本與風險。
5、農業產業化主體融資結構單一。到2000年,全國農業類上市公司僅65家,每個公司的平均總股本規模僅相當于深滬兩市整體水平的59%。這種狀況與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嚴重不對稱。不僅如此,許多上市公司過分看重短期回報,對回收較長的農業投資積極性不高,甚至將大量的募捐資金轉入非農領域,或參股證券公司、委托理財。
三、多方融資,突破農業產業化的資金瓶頸
資金短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