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對蝦健康養殖新技術
林 昌
摘要 介紹了日本對蝦健康養殖新技術,包括養殖設施準備、基礎餌料生物培養、苗種放養、投喂、水質調控等方面內容,以期為日本對蝦健康養殖提供參考。 關鍵詞 日本對蝦;健康養殖;養殖技術 日本對蝦(Marsupenaeus japonicus)學名為日本囊對蝦,俗稱花蝦、車蝦、斑節蝦、竹節蝦。日本對蝦肉質鮮嫩,營養豐富,且耐低溫、耐干能力強,適合鮮活蝦出售,售價較高,養殖周期短,已成為福建沿海重要的經濟養殖蝦類[1]。近年來由于對蝦病害的暴發,給養蝦業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筆者通過幾年來的生產實踐,總結出一套日本對蝦健康養殖新技術,并已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現把有關養殖技術介紹如下。 1養殖設施準備 養殖場應選擇在水源水質符合漁業水質標準、無工農業和生活污染源,底質為沙質或沙泥質,海水的鹽度在15‰~34‰,在雨季鹽度不低于15‰為宜,養殖密度較小的區域,以減少病原的交叉感染。養殖場備有1/3左右總面積的蓄水池,海水經過3 d的沉淀并用二氧化氯消毒劑進行水體消毒后再抽入蝦池內,避免水源帶來污染和病原。實踐證明,這是預防蝦病的有效措施。有條件的養殖場還要建水質處理池,以便蝦池排出的廢水能在水質處理池中得到沉淀和凈化后再排出大海,以免污染海區環境。池塘兩端設有進水閘與排水閘。進、排水渠道應盡量遠離,不得混合,以利于防病和減少蝦池的自身污染。日本對蝦具有很潛的潛沙習性,養殖環境需在水質清新、沙質較細且松散的底質中生活,底質的好壞關系到日本對蝦能否正常生長。因此,蝦池在經過一茬以上的養殖后,應進行嚴格的清淤、消毒,改良底質。蝦池收成后應將池水排干,徹底清除蝦池內的淤泥和雜物,并運至遠離蝦池的地方掩埋。清淤后,經15~30 d曝曬至池底干裂,然后排入適量的干凈海水或淡水,選用二氧化氯或二溴海因等一些殺菌滅毒力較強、效果較佳的藥物對池進行消毒。藥液需均勻地潑灑在池水中,在藥液浸泡不到的地方(包括池壁堤壩),應用工具將藥液潑灑上去,浸泡3~4 d后將藥液排掉,檢查池子,如有生物殘體遺留在池內,將其清除干凈。蝦池經清池消毒后,可在池底鋪上10 cm厚的沙層或含沙量在50%以上的沙泥層,有利于日本對蝦的正常生長[2]。 2培養基礎餌料生物 培養基礎料餌生物是營造蝦池良好生態環境的首要任務。基礎餌料生物通常是指蝦池中的浮游單細胞藻類、浮游動物和小型底棲生物。這些活生物餌料營養豐富、適口性好,是提高蝦苗成活率和生長速度最重要的物質基礎。同時浮游單細胞藻類在水里能進行光合作用,可增加池水溶解氧含量,消除有害因子,平衡酸堿度,改善水體質量;能營造良好的水色和合適的透明度,抑制底生絲藻、有害藻類及寄生蟲的繁殖,提供對蝦安定生長的水域環境,減少病害的發生。培養基礎料餌生物主要是采用生態培養法:經60~80目篩絹網一次性進水1 m,選擇晴天上午,施用水產養殖專用肥料,新池或池底較干凈的蝦池使用“肥水師傅”,底質較肥的池塘可用“單細胞藻類生長素”,使用量為15~30 kg/hm2(以1 m水深計)。在施肥的當天或第2天用“加強型利生素微生物制劑”15 kg/hm2(以1 m水深計),7~10 d后追肥1次即可。這種方法既能培養和維持穩定的、優良的浮游單細胞藻類種群,又可培育有益菌群形成優勢菌群,平衡藻相和菌相,維持一個穩定的養殖生態環境。一般經過3~7 d后,水色呈綠色、黃綠色或茶褐色,透明度達到30~40 cm時,即可放養蝦苗。 3苗種放養 放養體質健壯、無病疫的蝦苗是獲得養殖成功的首要條件。應選擇體長在1 cm以上,健壯活潑、體色透明、胃腸飽滿、彈跳力強、逆水性好、耐干力強、體表清潔無寄生物附著的蝦苗;除肉眼認真觀察之外,還要用顯微鏡檢查蝦體上、鰓部是否有纖毛類等寄生物,是否帶菌;以親蝦是海區第1代、健壯無病不帶病菌,蝦苗以投喂豐年蟲進行培育的為最好。選擇蝦苗時,應送樣到當地檢驗檢疫部門檢測,防止苗種攜帶高致病性病原體而造成養殖失敗。蝦苗運輸過程中,特別是遠距離運輸,為了提高蝦苗的成活率和活力,在蝦苗包裝前,預先在裝包盛水的大桶中加入免疫多糖200 mg/L水體,攪拌均勻、沖氣,浸泡20 min以上,再打包運輸。運輸時盡量避開中午高溫時間,要選擇天氣晴朗、氣溫穩定的時間運輸。到了養殖場后再用聚維酮碘2~4 mg/L浸泡30 min,進行蝦苗消毒后下池,以避免病菌隨育苗池水及蝦苗帶入蝦池。選擇天氣晴朗的清晨或下午放養,避免在惡劣天氣下放苗。放苗時,水溫在24 ℃以上,pH值7.8~8.5,池水的水溫、鹽度、pH值需與育苗池相近。蝦苗放養密度決定著養殖對蝦的產量和質量,甚至關系到養蝦的成敗。合理的放養密度應根據蝦池、水質條件及養殖技術水平等因素而定,一般放養15.0萬~22.5萬尾/h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