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近岸海水網箱養殖現狀與發展對策
廖武雁
摘要 對廣西近岸海水網箱養殖現狀、存在問題進行論述,對其今后的發展提出了有針對性的策略,以為廣西近岸海水網箱養殖的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 近岸海水養殖;網箱;現狀;發展對策;廣西 廣西近岸海水網箱養魚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90年代初在海水網箱養殖石斑魚高效益的刺激下,近岸海水網箱養魚生產開始進入快速發展時期,截至90年代末廣西近岸海水網箱養殖面積逾2萬m2,在2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廣西近岸海水網箱養殖技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取得可觀的效益,促進了海洋漁業經濟的發展,現就其發展現狀問題和對策總結如下。 1廣西近岸海水網箱養殖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1.1分布情況與主產區 廣西近岸海水網箱養魚主要分布在北海市鐵山港區興港鎮的石頭埠海區和合浦縣沙田鎮的沙田海區、欽州市龍門港海區和欽州港海區、防城港市江山鎮的珍珠灣海區。其中主要產區是北海市鐵山港興港鎮的石頭埠海區和欽州市的龍門港海區,這2個海區的網箱面積約占總面積的80%以上。 1.2養殖現狀 據統計,2009年廣西近岸海水網箱養殖總面積達248萬m2,總產量達8 550 t,總產值為2.3億元。主要養殖魚類有石斑魚、金鯧魚、鱸魚、真鯛、黃鰭鯛、美國紅魚、軍曹魚、川紋笛鯛和籃子魚等,其中金鯧魚(卵型鯧鯵)、鱸魚所占的比例最大。 1.3網箱結構與布局 廣西近岸海水網箱框架都是木質框架結構,為厚度10 cm、寬20~30 cm的方型耐腐蝕硬木板用不銹鋼螺釘固定連接成長方形框架,框架下安裝塑料泡膜或塑料桶作浮子,框架和浮子整體連接而成浮排,浮排內框也用木板固定分隔成大小相同的小框架,每個框架內吊裝1個網箱,網箱網衣為聚乙烯網。在浮排的中部選擇1個較小的框架面,上面鋪設木板,在木板上搭建簡易的木質結構的管理工作房子。網箱的整體布局為浮排與浮排之間是首尾相接,連成整片分布,形成棋盤式排列。但這種結構也存在問題,即其排列方式會對網箱內外水體的流動交換產生影響,往往使處在網箱浮排中部的網箱內水體的溶解氧遠低于網箱外的溶氧量,很容易引起魚病的發生。 1.4標準化管理狀況 目前網箱養殖比較規范的是北海市鐵山港區石頭埠海區星星海豐養殖場。該養殖場于2004年開始逐步實施標準化養殖,2009年申報的金鯧魚無公害產地認定現已通過自治區級認定。2008年在水產部門的引導下,石頭埠網箱養殖戶聯合起來成立了鐵山港區水產養殖商會,對網箱養殖魚進行標準化管理,共有59戶養殖戶入會,管理效果比較好。但廣西近岸海水網箱養魚大部分仍然是沿襲傳統的養殖管理模式,分散養殖,多數養殖戶在養殖過程對投入品的管理不夠規范,主觀性強,不是按照有關標準來操作,特別是養殖生產日常記錄不規范或不詳細,產品質量安全的可追溯性有待提高。 1.5病害發生與防治措施 近年來,廣西近岸海水網箱養魚的病害越來越頻繁[1],特別是2009年尤為嚴重。據不完全統計,2009年廣西沿海3市海水網箱養殖發病率在40%以上,多數養殖成活率為50%左右。在病害防治上,多數養殖戶不注重預防,偏重于發病過程中使用藥物治療。由于缺乏科學防治技術,有些養殖戶病急亂投醫,沒有進行相關檢測,不注意對癥下藥,存在濫用藥物現象。 1.6產品包裝與流通 至2009年底,廣西近岸海水網箱養魚企業或個體養殖戶生產的產品主要是鮮貨銷售給收購商,產品沒有包裝,也沒有進行商標注冊,大多產品的銷售去向主要有廣東、福建2省,小批產品主要銷往區內的14個市,如南寧、北海、欽州、防城港、柳州、桂林和貴港等,流通市場主要是在農產品批發地和海鮮酒樓等。 2廣西近岸海水網箱養魚發展對策 2.1保護生態科學開發統一規劃 隨著廣西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廣西近岸海洋生態環境日顯復雜,各種生物資源的生態位發生急劇的變化,社會的發展與環境生態的保護矛盾突顯,任何一種工程建設或其他經濟生產方式的出現都可能導致環境生態的改變。近岸海水網箱養殖生產雖然是與海洋生態最為融合的經濟生產方式,但由于是人為的強加于海的一種生產方式,養殖生產過程所排放的廢棄物如生活垃圾、養殖動物的糞便和殘餌等對海洋而言是“額外”增加的,養殖動物在海域當中形成了新的“生態位”,自然就對原有的海洋生態平衡造成沖擊或打破[2]。因此,近岸網箱養殖場的建立需要進行科學的評估,要科學測算安置網箱的海區海域環境的載魚量,根據載魚量來控制養殖容量,統一規劃布局網箱和魚種的投放量,確保網箱養殖系統與所在海域生態系統的平衡與協調發展。 2.2調整網箱投放海區與工業開發協調并進 臨海工業項目是廣西重點發展項目,對廣西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是不可動搖的大開發、大項目,其他一切項目都要圍繞這些項目協調發展,這是廣西新形勢下發展的需要。因此,近岸網箱養殖項目的布局要與臨海工業項目的布局協調發展。或將網箱養殖區域劃定到遠離工業項目的排污口的海區,將網箱安置在15~20 m等深線的水域,可確保網箱養殖生產不受工業發展的沖擊,促進海區養殖與工業開發的共同發展。 2.3政府要加快扶持建設海水養殖苗種體系工程 苗種是養殖的關鍵。由于缺乏資金與政策扶持,鐵山港區沿海除了有一批設施完善的對蝦育苗場外,幾乎沒有海水魚苗育苗生產場點,所有的海水魚苗全部靠廣東、海南和福建等省調入,苗種供不應求,而且由于長途運輸和地理差異,采購回來的魚苗應激大,養殖成活率普遍較低,嚴重地影響了廣西海水魚養殖生產的快速發展。因此,為了加快廣西海水魚類養殖生產的有效發展,建議政府加強扶持建設海水養殖苗種體系工程,在沿海3市建設一批海水魚苗繁育場。具體操作上可選擇綜合條件較好的對蝦育苗場進行改擴建,使之具備海水魚苗繁育生產能力。此外,應重點扶持建設鱸魚、青石斑魚和卵型鯧鯵等廣西自然分布有的名優品種的原種場。 2.4科技立項研發高效配合飼料 飼料是海水魚類集約化養殖必不可少的投入品,是決定能否開展規模化養殖的首要因素。目前,廣西海水魚類養殖使用的飼料有配合飼料和海水野雜魚。但是,由于缺乏專業的技術研究,許多養殖品種還沒有適口的或適宜魚類生長的配合飼料,加上多數養殖戶的養殖觀念還沒有轉變,尚停留在傳統的養殖意識中,因此,許多養殖戶在開展海水魚類養殖時仍然以投喂野雜魚為主。只有養殖某些品種如卵型鯧鯵[3-4]、鱸魚和某些鯛科魚類,因為其飼料配方比較成熟而且易購買,才會在養殖全過程使用配合飼料。但是由于缺乏專題技術研究,廣西還沒有專門針對某一品種的且讓養殖戶放心的配合飼料。目前廣西沿海使用的95%配合飼料是來自發達的廣東、福建和浙江省,其余的5%來自當地。這種狀況造成了廣西養殖海水魚類的成本居高,從而影響了養殖業的快速發展。因此,科技立項研發高效適口、適宜的海水魚類配合飼料是廣西加速發展海水魚類養殖業的重要措施[5]。 2.5建立信息平臺提高疾病預防監控與市場流通信息的服務水平 信息化是各行各業現代化建設的關鍵環節和重要手段,只有信息暢通才能保障產業發展的順暢。對海水魚類養殖而言,疾病控制預防信息和產品市場流通信息是影響現代海水魚類養殖發展的最大瓶頸。建議廣西省級科研機構和水產技術推廣機構盡快建立海水魚類疾病預防控制信息平臺和海水魚類產品市場流通信息平臺,及時準確發布有關病害防控和市場流通信息,確保廣西海水魚類養殖生產朝現代化方向快速發展[6]。
2.6廣泛開展技術培訓,提高從業人員技術操作水平,適時推行就業準入 目前廣西開展海水魚類養殖的群體主要是濱海居民、農民和部分轉產漁民,從業者素質參差不齊,總體上而言文化素質較低,加上行業部門尚未推行就業準入,致使廣西海水魚類養殖業現狀處在技術落后、科技含量低下的水平。建議省級主管部門根據廣西的實際情況專題立項加強海水魚類養殖從業者的技術操作培訓,盡快提高從業人員的技術操作水平,適時推行行業就業準入制度[7]。可以聯合勞動部門先在條件較好的市縣開展試點工作,獲得經驗后向其他市縣推廣。 2.7走標準化合作化品牌化道路,做強區域漁業經濟 “以品牌為紐帶,以龍頭企業為主體,以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為依托,以聯合農戶參與為目標”的農業發展模式必將是我國今后農業現代化建設的主要方向。目前廣西已有些經濟實力較強的企業在沿海投資網箱養殖生產業,政府和行業部門應該鼓勵、扶持、引導這些企業聯合分散養殖的個體戶組建專業合作社,實行統一管理、統一標準、統一商標、統一經營,共同打造統一品牌,把分散養殖集中起來,增強市場競爭力,加強區域漁業經濟的發展。 2.8引入休閑觀光理念,拓展發展空間,延伸產業鏈條,提高綜合效益,促進增長方式轉變 休閑觀光是開展社會現代化建設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正常需求,是連接農業生產第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的重要紐帶和必要環節,也是農業生產拓展發展空間,延伸產業鏈條、提高綜合效益、轉變增長方式的便捷途徑[8]。廣西沿海海岸線長逾1 500 km,沿岸灘涂、島嶼眾多,而且灘涂平坦,水質清新,優美的自然景觀隨處可見,這些自然資源吸引了國內外眾多游客前來觀光旅游。建議政府作統一規劃,改造近岸網箱的布局,增加景觀裝飾,提供一些知識性、趣味性的觀光平臺,使近岸網箱的布局和色彩搭配與岸邊自然風光景觀相互照應相互協調,打造發展成為當地新的觀光景點,促進當地經濟增長[9-1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