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數學中的研究式教學
謝伏清
隨著新課標的實施,探究式教學越來越受到老師們的歡迎,因為開展探究式教學有利于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而這對教師的觀念和能力提出了挑戰。探究式教學更注重思維的活動,它是建立在數學問題基礎之上創新學習方式。那怎樣進行探究式教學呢?在幾年的教學中,我有一點自已的體會。我認為在探究過程中首先提出問題,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學習動機。其次要激發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和新的情境結合,根據自身條件提出確定的可以探究的問題。然后組織學生對獲得的證據進行分析。最后組織交流和討論得出結論,獲得新知。
一、 提出問題,創設問題情境
在數學教學中,我們創設直接恰當的問題情景,可以啟發學生的思維,為學生提供廣闊的思維空間。但教材由于照顧面寬、時間和編者的局限性等原因,難以使問題情景設置適合我們的需要,這就要求靠我們創造性的勞動的來彌補。教師要對教學內容進行“問題化”再加工,使學生先進入問題情景,再實踐體驗和解決問題。
例如數軸概念的教學。先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桿秤特點:拿根桿秤稱物體,移動秤砣使秤桿平衡時,秤桿上的對應星點表示的數字即為所稱物體的重量;顯然秤砣越往右移,所稱的物體越重。同樣的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溫度計也有類似的特點.進一步引導學生抽象出本質屬性:
(1)度量的起點(2)度量的單位(3)增減的方向
我們能否用一個更加簡單形象的圖示方法來描述它呢?由此啟發學生用直線上的點表示數,從而引進 “數軸”的概念。這樣做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給學生留下深刻持久的印象。
教學情境是一種特殊的教學環境,是教師為了支持學生的學習,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有目的地創設的教學環境。創設問題情境,不僅可以使學生容易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可以使學生更好地體驗教學內容中的情感,使原來枯燥的、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形象、饒有興趣,而且有助于學生積極地建構數學知識,在情境中自主的參與探究和相互交流,從而達到意義建構的目的,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激發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和新的情境結合,對問題進行探究
數學教學是一個運用已有知識來解決新問題,引發出新的知識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激發學習興趣對教學效果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心理學指出,凡是相對強烈、對比明顯、不斷變化,帶有新異性和刺激性的事物以及與之有知識經驗有密切聯系的事物都容易引起人的興趣。 數學教學中應根據這一特點,通過創設情境,向學生提供這類有趣的事物。例如,通過提供感性材料,具體演示或實驗,引起認知矛盾沖突,參與問題解決活動等方式,創設問題情境;通過設問、激疑和啟發,創設憤悱情境;通過數學內容與方法的不斷更新與變化,參與新的探究活動,創設新異情境;通過教師的風趣語言和形象表演,創設幽默情境;通過多媒體現代教學設施創設更加生動逼真的動畫情境等,來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問250是多大的數?學生不甚關心。怎樣才能引起他們的興趣呢?可問:用一張報紙對折50次,想想大概多厚?在你引導啟發后指出:“把對折50次以后的這疊紙放在地面上,另一頭就遠遠超過月球了”也就是說,今晚你們可以順著它爬上月球了。學生哄堂大笑,誰也不相信此結論。此時,帶著濃厚興趣的學生開始對數的學習,其效果不言自明。
又如在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條件”的教學中,已知三角形全等的性質:對應邊相等,對應角相等。反過來證明兩個三形全等是否一定要三組對應邊相等,三組對應角相等。我們能否運用現有知識幫木工師傅分析用角尺作一個角的平分線的數學道理。如工人師傅常用角尺平分一個任意角做法如下:如圖,∠AOB是一個任意角,在邊OA、OB上分別取點M、N,使OM=ON,移動角尺,使角尺兩邊相同的刻度他別與M、N重合,過角尺頂點C的射線OC便是∠AOB的角平分線,為什么?
用我們已學過的知識無法解決,條件不夠,
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今天來探索“全等三角形的條件”。
從而通過探究得到新知識。
三、對獲得的證據進行分析,交流和討論得出結論探究中的證據來自于全體同學的參與與實際操作。
如在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條件中:
在△ABC與△DEF中,AB=DE,BC=EF,CA=FD,∠A=∠D、
∠B=∠E、∠C=∠F,則可知△ABC≌△DEF,如果六個條件中只有一部分滿足
是否也能說明△ABC與△DEF全等呢?兩個三角形全等至少需幾個條件呢?
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來動手操作,進行探究。把學生分成六個大組,每組給出一個條件,把已知三角形的三邊的長分別給一、二、三組的同學,三角形的三個角的大小給四、五、六組的同學,讓每個同學畫一個三角形并滿足所給的已知條件。(讓每個學生經歷畫圖過程),畫完后,剪下來并互相比較,看能否重合,結果不能重合。讓學生自已總結:只滿足一個條件不能證明兩個三角形全等。用同樣的方法還可以得出只滿足兩個條件也不能證明兩個三角形全等。再得出滿足三個條件的各種可能的證明方法。并讓同學通過表格進行整理分析。通過學生親身經歷動手操作,觀察類比,分析歸納,合作交流等一系列探究活動,從而達到獲得新知的目的。課堂效果非常好。
在探究性學習的課堂教學中,老師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學生求知過程中有經驗的組織者、指導者、平等的參與者,是學生的求知伙伴。教師應積極傾聽學生,重視學生的內心世界,消除師生間的緊張氣氛,讓學生對數學從感興趣到樂于學習。提高課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