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之我見
張建紅
摘要:數學課程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以及創造能力的重要學科,尤其對于身心發展尚處于發展階段的小學生而言,為了更好地促使其感知學習數學的樂趣,教師就需要將生活中常見的現象融入到數學教學過程中,將能夠更好地促使學生寓教于樂,深化對數學知識的認知理解。本文將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的路徑進行探究。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日常生活
引言
在小學數學課堂中開展生活化教學,能有效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促進學生數學應用能力的不斷提高。教學無定法,要使生活高效的數學課堂,教師必須合理利用課堂資源,引導學生在生活的學習氛圍中感知數學的魅力,通過創造日常的數學情境,合作探索,加強實踐鞏固,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綜合素質,也才能成功地實現小學數學高效教學的目標。
一、基于學生生活體驗,巧用懸念激趣
良好的課堂情境導入是優化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基礎,其間數學教師需要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情境,使得學生能夠在激發好奇心以及學習興趣的基礎上深化對后續知識的學習和運用。為了更好地培養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教師不能只在某節課上利用某點激趣,而是要注重各環節的趣味性,善于利用懸念進行激趣,做到全程激趣,促使學生激活思維,形成相應的學習興趣。
以“分數的初步認識”為例,在知識內容的導入環節,教師應該注重興趣的激發,當學生初步學習與了解分數的概念后,可以鼓勵學生針對一個問題進行認真解讀和剖析。然后教師可以設計相關的故事情境,即:明明過生日,媽媽為其準備了一塊精美的生日蛋糕,妹妹吃掉了一半,弟弟吃掉了剩余的一半。這時教師可以抓住時機進行發問:能否利用所學的分數知識來表達故事情境中的內容呢?若學生一時無法表達,教師則要把握時機來設置懸念,告知學生下節課學習該項內容。
再例如在教學三年級課例中,教師上課直接以談話形式進入主題:你們在等候火車時留意過火車里程表嗎?然后出示行車路線圖和里程表,讓學生獨立觀察,指導學生從線路圖和里程表中獲取相關信息,最后鼓勵學生將表格中的數據在線路中標出來。這樣就將理解與應用有機結合起來,便于學生理解這些信息所表示的含義,同時也能夠為后續的路程問題學習提供懸念。
一、喚醒學生數學經驗,深化數學認知
數學學習更多呈現的是嚴謹和專業性的特征,由此在傳統“滿堂灌”的教學方式下將使得學生對數學知識內容難以理解,而在數學知識聯系日益緊密的情況下也將使得學生走入聽不懂一學不會一厭學的惡性循環中,因此新時代教師需要充分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深入鉆研教材,進而為學生學習新知識做好準備,讓學生能夠感受到“感興趣、喜歡聽、聽得懂”的數學氛圍,進而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例如在《百分數》的相關知識點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基于學生的生活經驗創設相應的應用題型,促使學生能夠基于百分數的概念對實際問題進行解決。例如在數學問題“我校圖書館已知有圖書1500 冊今年我們新購進圖書12%請問今年我校圖書館一共有圖書多少冊?”在解答中,學生可以基于已有的乘除法知識點儲備的基礎上,通過列式的方式對問題進行解決,由此更好地將以往的知識點與新知識點實現有效串聯,喚醒學生的學習經驗,進而更好地強化知識點之間的深度聯系。
三、深度解讀教材,巧妙融入生活情境
深入的關鍵點就在于教師需要對教材進行精準解讀,并結合實際的教學情況做好教學內容的編排和設計工作,以此為推進教學工作提供保障。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需要對數學教材上的重難點知識進行理解,同時還需要基于多種內容資源的整合實現教學方式的融入,為學生提供更加生動有趣的內容呈現方式。除此之外,教師還需要基于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做好喜好的調查,將數學知識融入到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中。
例如,在學習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混合運算》一課時,可以通過角色扮演以及競賽的方式學習基本的運算發展以及計算方式步驟的創新性探究,數學教師可以假設一個班級需要購買班服參加合唱比賽的場景讓小學生扮演商店老板、買家,以此讓小學生更加真切得感受到數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其中班服包括30 元一件的上衣以及46 元一件的褲子,教師給予學生時間進行思考如何將班級中36 個人班服總費用支出計算出來。
一般情況下,學生首先將全班的上衣費用支出先計算出來,而后再對全班的褲子費用支出進行計算相加,以此將需要進行三次的運算,當某一環節計算出現錯誤時,將導致整體的計算結果出現錯誤。在此情況下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分組討論,通過小組競賽的方式創新計算方法,以此更好地提升計算的精準度,其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每個人身上班服的總費用為 30+46=76 元,那么36 個人的班服總費用為76 ×36=2736 元。通過不同方式的計算引導使得計算環節得到簡化,同時也利于開拓小學生的創新思維,在教育游戲中體驗數學知識的趣味性,同時期間教師可以通過教學機智的發揮,使得學生能夠在歡快的學習氛圍中加深對教學內容的掌握。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打破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對教學活動的限制,積極組織學生利用翻轉課堂、小組合作學習等新的教學模式來展開探究式學習,教師要注意利用問題做好對學生的引導,并指導學生如何將學校所學知識應用于社會生活實踐,以此來不斷提高小學教學與社會生活的聯系。并且通過師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掌握教材中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并借助教師的引導,全面了解每一個知識點在社會生活中的用途,使學生能夠學以致用。
四、注重課堂體驗,增強學生經驗認知
課堂體驗強調以知識的講述為基礎,積極關注學生的情感和心理,這也是對學生學習興趣加以培養的重要體現。如果在課堂學習活動中,教師只是一味灌輸知識內容,學生往往難以獲得良好的課堂感受,更遑論學習興趣的培養。對此,小學數學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該采取各種各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習得數學知識的同時,強化價值觀與情感態度。以“復式條形統計圖”為例,在課堂開始環節,教師可以詢問學生:大家對自己朝夕相處的同學是否了解呢?學生紛紛點頭;這時教師可以持懷疑態度,鼓勵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來調查班級中的女生和男生,讓同學從運動、看書、打游戲、看電影中選出自己周末最喜歡做的事情。當各組學生完成調查后,適時引入復式條形統計圖的概念,讓學生利用復式條形統計圖的方式表示自己所統計的人數。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不僅能知曉周圍同學的喜好,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還能獲得良好的課堂體驗,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結束語
總而言之,日常生活是弱化數學知識抽象性的重要途徑,期間在數學知識學習過程中通過生活化內容的融入,將能夠促使學生結合已有的生活經驗深化對數學知識的認知和理解,進而更好地促使學生將數學公式和原理融入到問題解決中,為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奠定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