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異化教學策略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分析
韓建鵬
摘要:初中物理是學生接觸科學、了解世界的橋梁,但是多數學生在上初中前完全沒有接觸過物理,導致在物理學習過程中內部的分化較為明顯,優等生和學困生的分化極其嚴重。如果教師不能制定正確的教學目標而一味地對學生進行“填鴨式”教學,那么將會導致學生的成績分化越來越嚴重,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本文就差異化教學策略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進行分析。
關鍵詞:初中物理;差異化教學;策略應用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目前我國的教學正逐漸向培養學生人文素養方面傾斜,學生在課堂上的地位也在逐漸上升,教師在上課時,往往需要對學生的內心變化多加注意。而對于物理這一門學科來講,初中的物理較為簡單,并且教學內容以教會學生基礎知識、使學生了解生活中的物理規律為主,在這種教學前提的影響下,教師就需要對學生的心理狀態格外關注。目前我國初中依舊是義務教育,并且在上課過程中也都是以班級授課為主,從而忽視了差異性教學。
一、合理制定符合學生差異性教學的教學目標
對于差異性教學而言,教師首先要確定自己的教學方向,即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在以往的教學模式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都以班級為教學單位,教學主體以自身計劃為主,這樣雖然可以保證教師的教學進度,但是卻忽略了各個學生的接受能力。在差異性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轉變這種教學模式,對于學生的教學要做到因材施教。其次,教師要對差異化教學有一定的認識,差異化教學并非改變對不同學生的教學態度。部分教師認為差異化教學就是培養學習好的學生而放棄學習差的學生,其實這種觀念是極其錯誤的。差異化教學是針對不同學生對于物理的理解而對其進行針對性的訓練。以初中物理課本最具代表性的課程“力”這一課來說,此課的知識點較為重要,也有著一定的抽象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兩極分化現象,教師的任務就是去合理地制定教學策略。在授課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小組作為單位,將學習能力相同的學生編為一個小組,在編組結束后,教師就可以對不同的小組下達不同的任務。對于優秀小組,教師可以為其布置知識點較深的習題,這樣可以使成績優秀的學生在做題的過程中達到鞏固提高的目的;而對于知識掌握較差的小組,教師就可以對其進行二次講解,并對學生的疑點進行詳細解答,以此來提高學生的掌握能力。此外,教師在統一授課階段也要將學生作為主體。初中物理雖然較為簡單,但是其重點較多,并且學習較為枯燥,教師可以從這個角度入手,在上課時多加入一些課外元素,如一些有趣的物理知識和物理故事,從而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提高,更好地幫助學生去學習物理。
注意力不能持續集中往往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通病,長久下來,一些自制力較差的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能力也越來越差,最終徹底放棄對物理的學習。教師在差異化教學的過程中,也要從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方面入手,而創設情境教學就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凝聚學生注意力的效果。比如說在講解“速度的變化”這一課時,教師就可以構建與之相關的教學情境。如對于給出時間求速度等問題,教師可以挑選學生進行情景再現表演,或者引導學生去畫出一整套的流程圖,學生在這種新穎教學方式的影響下,就會在學習過程中產生更強的學習興趣,并對此節課所講內容有著更深刻的印象。同時,教師也可以讓高水平學生去帶動低水平學生,比如將班內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分到各個小組中,由此類學生向其他學生進行講解。因為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隔閡較小,并且彼此之間也更加樂意交流,讓學生去教會學生,往往可以發揮出與普通課堂教學不同的效果。
三、設計層次性作業
對于學生的物理學習而言,課后作業不僅可以對學生的成績起到鞏固效果,更可以培養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在差異化教學中,教師需要針對不同學生的學習情況去布置不同類型的課后作業。在分層作業的布置過程中,教師應該根據學生對知識的實際掌握情況,繼續以小組為單位,對于學習情況較好的小組,可以對其布置一些綜合探究題,這樣可以使學習能力出色的學生繼續向前邁進;而對于一些學習能力中等的小組,就可以對其布置一些綜合運用題,使此類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對于學習能力較差的小組,就可以對其布置一些基礎練習題,意在幫助學生鞏固學習基礎。并且,以小組為單位布置作業,就可以使小組內的學生進行共同探討,交流彼此的想法,借鑒彼此的思路,從而使學生達到做一份作業產生多種感悟的目的。
四、結語
對于我國初中的物理教學而言,差異化教學對學生的學習和成長都有著很大的幫助。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教師首先要正視教學觀念,理解差異化教學的核心和根本;其次,教師要做到對學生一視同仁,了解各個學生的差異,并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制訂不同的教學方案。同時,教師也要加強自身的教學能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只有通過以上多方面的努力,初中物理差異化教學才能向更好的方向發展。
[1]劉萬江.差異化教學策略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 [J].西部素質教育,2019(15).
[2]王憶君.初中物理課堂上的差異化教學 [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