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實驗在物理教學中的重要性
陳修勇
物理是一門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教學既是物理教學的基礎,也是物理課堂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一種主要渠道和有效手段。實驗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在學習者和新的實驗之間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愿望,只要學生有了學習的興趣和愿望,才能學得快,記得牢固。實驗教學是物理教學的主要方法。因而,加強實驗教學顯得尤為重要。
近年來中考物理試卷對實驗的考查,已從簡單的背誦實驗知識轉向考查對實驗的思想、原理、方法的理解上,重在考查學生的實驗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但是實驗題的得分率不高,反映了目前在中學物理教學中,實驗教學是一個薄弱的環節。江蘇省“四配套”工程為農村學校配備了不少的物理儀器,有了寬敞的物理實驗室,但許多物理教師仍然只重視理論的講授和解題能力的培養,而忽視了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嚴重制約了實驗教學的正常開展,對于大綱規定的實驗,不僅開出率低,而且演示實驗的作用和地位還在低水平下徘徊,使學生實驗動手能力普遍較低。如何加大實驗教學力度,改進實驗教學、提高教學效果以推進物理素質教育,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切實重視演示實驗,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百看不如一做”。 物理演示實驗具有形象真實、生動有趣的特點,能為學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規律前營造出活生生的物理情景,使學生感受倍深。例如在聲現象的教學中,探究聲音是怎么產生的,如果教師一味的按照書本的探究思路來進行教學,最終學生通過對比,自己動手試試自己的喉嚨,也能知道聲音是由于物體振動產生的。但如果教師演示一個實驗,在鼓面上放幾個粉筆頭,用力敲擊鼓面,就會看到粉筆頭被彈起。教師在加以引導,學生就很快能得到結論。這樣既可說明物理道理,又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認真上好學生分組實驗課,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和實驗操作技能
分組實驗多以測量性、驗證性和實用性實驗為主。要提高學生分組實驗的教學效果,就必須使學生真正進入角色,手、眼、腦并用地進行有目的的探索活動。允許學生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實驗步驟進行實驗。在實驗中,學生需要在各種因素中進行取舍,對所得信息進行篩選。這就要求學生在既定目標的過程中,有全局觀點和善于妥協,在不同情況下善于應變,培養學生的應變能力,使學生分析、抽象、概括、綜合、表達能力都得到訓練和發展。例如我在講分子的熱運動時,分別給相臨座位的兩個學生每人一杯熱水和一杯冷水,讓他們同時往杯子里的水中注入一滴紅色墨水,過一會兒,就觀察到熱水中的紅色墨水很快而且均勻地擴散開來,而冷水杯中的紅色墨水卻仍聚集一團,擴散緩慢,幾乎沒有動靜。實驗表明,溫度越高,分子做無規則運動的速度就越大,所以大量分子做無規則運動的速度跟溫度有關。實驗中,通過自己動手做做,自己再進行分析、總結,學生能透過具體的物理現象,理解并總結出抽象的物質運動的規律,從而提高了邏輯思維能力。
三、不定期地開放實驗室,給學生創造更多的動手機會
由于人的個性差異,一些學生往往不滿足于課堂上所看到的或書本上所接觸到的實驗,他們往往表現出較強的動手欲,很多想法都想付諸實施;而另有一些學生動手能力不強,在實驗中往往處于旁觀者的地位,有時想自己試著做實驗,又怕周圍的同學譏笑。因此不定期地開放實驗室,既可以給學生施展身手、創造動手的機會,又可以為動手能力較差的同學提供鍛煉自己,提高實驗能力的場所。實行的辦法可以采取自愿參加,全方位開放的形式,或根據興趣愛好組織專題研究和探討,學生在這種環境下或復習已學實驗的操作,或做些自己設計的小實驗,將能極大地增進學習物理的興趣,有益他們動手能力的增強,有利于創造能力的培養。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只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優化教學活動的策略,把握好活動過程中的操作環節,就能提高學生的物理思維和物理能力,提高物理教學的質量,真正實現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