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學生物理興趣的培養
李曉風
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越濃,學習的效果越好。學習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有了興趣,才能達到提高學習效率的目的。在物理教學中,必須創造適宜的環境,良好的氛圍,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創造和諧的教學環境
教學過程不僅是教與學的關系,而且是師生雙方的感情與思想的交流,影響著教學效果。當然和諧教學環境的關鍵是使學生對老師產生親切感。師生關系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情感和意志,影響著教學效果。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如果學生喜歡某個老師,會不由自主的喜歡這門課,教學效果當然也就會好了??梢?,和諧的教學環境是激發學生學習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在課堂上我們要認真觀察學生的情緒,看到學生情緒低落,應及時問明原因,打開學生的心結,這樣學生會將老師看作可以信賴的朋友,在物理學習中的困難他也會找老師傾述。因此,教師要重視情感的投入,要以自己真摯的情感引起學生的共鳴,通過自己的言行、表情傳遞給學生親切、鼓勵、信任、尊重等情感信息,使學生不怕出錯,有問題及時問,并認為學習物理是一件快樂的事。
二、利用實驗提高興趣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情緒。學生對物理概念、物理原理的認識大多是從直觀開始的,因此課堂上應多作演示實驗,充分利用直觀教學,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在直觀教學中,教師還可以通過物理實驗,對一些錯誤概念進行糾正。我們知道,很多物理知識來源于生活,其中也有一些生活經驗會先入為主地在學生頭腦中形成錯誤概念。如有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就運動,如果停止用力,物體就靜止。這些早已形成的概念都是錯誤的,僅憑口頭講解,學生很難理解和接受,如用直觀教學法讓學生先在感知上對這個概念產生懷疑,再聽教師的理論推導,就能糾正錯誤概念。
三、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成就感
學生在學習中,每取得一點成績,教師如能及時地加以肯定和鼓勵,就會使學生有一種成就感,讓他們從成功中體驗喜悅,從而增強自信心和進取心。特別對于成績較差的學生,失敗會導致學習動機的減弱,從而失去進一步學習的興趣。因此,教師要不斷為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讓他們更多的品嘗到成功的喜悅。成功與否并無絕對標準,如一次好的考試成績、能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能圓滿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等,都可視為成功。比如在批改學生作業時,常常會發現出現這樣或那樣的錯誤,如果教師在錯誤的地方劃一道橫線,標明錯誤,并在批語中寫道:“老師完全相信你在以后的作業中會認真一些,不會再出現類似的錯誤?!边@樣學生以后都會認真檢查,再交上去。無論學生的任何一次進步,都要恰當的、不失時機地給予書面或口頭鼓勵。
四、把物理知識和實際生活相聯系
物理知識的學習只有和生產、生活實際應用聯系起來,才能更加生動有趣,才能對學生更有吸引力。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應注意向學生介紹物理原理在實際工作和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如人們利用電磁感應制造發電機、電動機、變壓器;用電流熱效應原理制造出了電爐、電熨斗、電烙鐵;利用超聲波反射原理制造超聲波測位儀;用電阻規律、歐姆定律解釋為什么斷開的燈絲搭接后會更亮,讓學生在身邊的事例中認識到物理知識無處不在,從而樂于學習物理。
五、改革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過去,注入式的教學方法占統治地位,把學生當成接收知識的容器,學生處于被動地位,課堂上單調的多次重復,迫使學生反復地、機械地記憶,這種教學方法容易讓學生感到厭煩,覺得物理學習過程是枯燥無味的,以致喪失學習興趣。教學方法的改革,把注入式變為啟發式,改變了學生在課堂中的地位,變被動地位為主動地位,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教師通過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讓學生去體會探索知識的樂趣,達到培養學習物理興趣的目的。如講了液體的沸騰后可問學生:向沸騰的水中放入一個盛有冷水的杯子,不讓開水進入杯子,也不讓杯觸到鍋底,繼續加熱,那么,一段時間后,杯中的水能不能開?大家課后做一做這個實驗。這個問題也許很多學生會認為是可以燒開的,但做完實驗后卻發現杯中水是不能開的,這就給學生創造了一個“憤”和“悱”的境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之積極思考和認真看書,由此,學生也對沸騰的兩個基本條件加深了印象。從而激發了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