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新課程標準下的高中物理教學
寧麗芬
一、物理新課程的特點
新課程內容改變了過去的“難、繁、偏、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主要特點有:
1.強調從生活走進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注重保護探索興趣
每章都有精彩的導入,旨在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些導入有的淺顯易懂、幽默風趣,引導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進入物理學習;有的高度概括,從科學技術的現代應用開始,啟發學生思考;有的則從身邊的常見現象出發,指導學生從不起眼的小事思考物理的問題;有的導入展示了大自然的奇妙,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使之產生學習興趣;有的則從物理學史的角度將學生引入課堂。例如在《課程標準》的內容標準中有“用力的合成與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問題”、“用牛頓運動定律解釋生活中的有關問題”、“用動能定理解釋生活和生產中的現象”、“分析生活和生產中的離心現象”等條目。這些都強調了從生活走進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注重保護探索興趣的課程基本理念。
2.強調知識的構建過程,注重培養物理實驗、科學探究能力
在《課程標準》的課程目標中強調,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認識科學探究的意義,嘗試應用科學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問題”。參加一些科學實踐活動,嘗試經過思考發表自己的見解,嘗試運用物理原理和研究方法解決一些與生產和生活相關的實際問題。具有一定的質疑能力,信息收集和處理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等。例如在《課程標準》的內容標準中有“經歷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實驗研究過程”、“通過實驗認識滑動摩擦、靜摩擦的規律”、“通過實驗,探究加速度與物體質量、物體受力的關系”、 “過實驗,探究恒力做功與物體動能變化的關系”等條目,這些都強調了對科學探究、物理實驗能力的培養。教師進行探究式教學時,盡量以學生常見的生活現象設置問題情景,注重探究問題的內在邏輯聯系,以學生的發現為活動中心,逐漸從具體到抽象,盡可能讓學生自主解決問題,并且允許他們從錯誤和失敗中學習。
二、物理新課程的教學
1.教學時要關注學生的興趣
學生學習動機的產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如何,同時學生的興趣也很廣泛,有時涉及的內容會超出教學的內容要求,這就要求教師靈活處理,通過適當的介紹,滿足學生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致,以便于物理教學的有效開展。例如,在講解《萬有引力》這一部分內容的時候,關于人造衛星的變軌問題時,有同學提出有關空間站的對接問題。因為學生通過電視新聞知道“神舟”六號在某個時間段要變軌。通過這部分知識的學習,學生知道,衛星軌道和運行速度有關,但不知道什么是對接。 為了滿足學生的這一知識渴求,教師可以簡單說明:當飛船與空間站在同一軌道上時,飛船不能直接加速,否則會導致飛船軌道半徑變大,在新軌道上其運行速度比空間站小,無法對接。一般是讓飛船先減速,其軌道半徑減小,但運行速度卻增大,故飛船可以接近或超過空間站,并在合適位置再加速,使軌道半徑增大,同時速度減小,當剛好運動到空間站所在軌道時停止加速,使兩者速度相等,從而完成對接。
2.教學中可讓學生分組討論
物理知識往往比較抽象,即使通過教師詳細的分析,學生也很難理解,關鍵一點就是學生沒有很好地參與到知識的獲得過程中來,沒有理解知識點的內涵。如果讓學生在知識的獲得過程中能親身感受到,并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出結論,那么一切問題將迎刃而解。例如在講《機械波的形成和傳播》中,通過學生演示機械波的形成過程,讓學生親身體會到在橫波的傳播過程中,介質并不隨波而前進,前進的只是波的形式和能量,介質只是在豎直方向上做簡諧振動。
3.教學中應加強實驗和多媒體的應用
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為新時代的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教學平臺,為“一支粉筆,一張嘴,一塊黑板加墨水”的傳統教學模式注入了新鮮的血液。老師除了采用對學生提問、分組討論等傳統的教學方式之外,還可以適當的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投影儀、錄音錄像、多媒體課件,特別是制作復雜物理過程的演示動畫等視聽設備和手段。它除了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和視覺上的沖擊外,更重要的是可以表現各種物理現象,能在短時間內展示物體的運動和變化的全過程,為學生提供大量而豐富的感性材料,突破傳統教學手段在時間、空間上的限制,能將傳統教學手段不能表現的許多現象和過程生動地表現出來,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因而廣泛地被廣大的教師采用。
新課程下的高中物理教學是時代所趨,我們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適應新時期下的物理教學工作,使自己早日成為新時期的研究型、復合型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