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產科圍手術期整體護理
韓向芬
【摘要】 近年來,國際護理科學迅速發展,隨著醫學模式的改變,以病人為中心的整體護理,越來越得到大家的認同,手術前、中、后的護理,起著重要作用。特別是婦科手術由于病人都是女性,而且涉及到生育功能、性生活等有關的問題。因此對手術的反應更為強烈,所以醫護人員通過病人術前心理護理緩解病人的焦慮手術中和手術后的恐懼,幫助病人維持最佳狀態,對手術的順利進行和病人術后身體健康起著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 婦產科 圍手術期 整體 護理
1 圍手術期護理的基本概念
所謂整體,是指按一定方式、目的、有秩序排列的各個要素的有機集合體。它不僅強調組成整體的各個要素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而且強調整體所產生的行為結果要大于各要素單獨行為的簡單相加。
整體護理是一種護理思想觀念。它體現的是以病人為中心、以現代護理觀為指導,以護理程序為基礎框架,并把護理程序系統化地運用到臨床護理中,為病人實施生理、心理、社會性的一種動態的、完整的、全面的綜合護理過程。
2 圍手術期護理程序概念
護理程序是一種系統地、科學地為護理對象確認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工作方法,是為了達到護理目的,即增進或維持患者的健康而制定的一系列護理活動,是一個持續的、循環的動態的過程。護理人員通過評估護理對象的健康狀態,確認現存的或潛在的健康問題,制定適合護理對象的護理計劃并采取適當的護理措施,以解決確認的問題,從而使護理對象恢復健康或達到最佳的健康狀態。當人的健康狀態發生變化時,護理程序提供必要的護理,使病人恢復到健康狀態;當病人沒有希望恢復健康時,護理程序應致力于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挖掘其生命的潛能。
護理程序是以系統論、信息論為思想理論基礎,把每一個護理過程和護理對象看成是一個系統的統一體,它由五個次系統組成,即評估、診斷、計劃、實施和評價。這五個步驟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互為影響,有時重疊循環往復,有序地存在著。它與環境和其次系統持續不斷地相互作用,以達到為護理對象提供系統的、適合個人的恰當的護理。應用護理程序是符合邏輯、條理清晰的一種護理方法。
3 護理
3.1 手術前的護理
3.1.1 改善病人的心理狀態隨著手術日期的臨近,病人的心理負擔漸漸加重,擔心的往往是手術的效果,麻醉的安全等問題,緊張的原因是多樣的,程度也是不同的,即使是很樂觀的人也難免產生不同程度的緊張和焦慮。護士應加強與他們之間的交流、溝通。針對不同的心理狀態,給予理解、安慰及術前教育。包括:病人的術前教育:護理人員應以同情的心態、和藹的態度耐心地向病人介紹手術的必要性及如何正確對待術前緊張,減少病人不必要的優慮,增加自信心。
手術室、麻醉恢復室護士可在術前對病人進行訪視,使病人能對這些地方有初步的了解,消除其陌生感。家屬的術前教育:術前與家屬談話要實事求是,既要指出疾病的嚴重性,手術的必要性和并發癥及危險性,又要告知其發生的幾率是很小的,不可故意擴大病情和隨意告知預后不良。一些與病人不便講明的問題可向家屬交待清楚,以取得家屬的配合和信任。術前與家屬的談話是非常重要的,不僅是必須履行的制度,而且由此可改善病人的異常心理。病人間的互相教育:同一病房術后病人的順利恢復對其他病人的影響很大。
3.1.2 改善病人的營養狀態根據病人的進食能力、胃腸道消化功能、機體對營養的需要量、病種對飲食的特殊要求等制定出合理的飲食計劃。 3.2 手術中期的護理
手術中期的護理是指病人被送進手術室進行麻醉、手術,到病人轉往恢復室為止。為了做好手術中期的護理,手術室的護士應在術前一日訪視病人,與病人溝通交流,熟悉自己,使病人對手術室有所了解。
手術前對手術室內進行徹底的清潔消毒。術中使用的一切物品必須達到滅菌完全,各項操作過程中嚴格遵守及執行無菌操作。以減少傷口感染的機會。簡單介紹工作人員,手術室環境、設備,手術過程、麻醉方式,以減輕因不熟悉而引起的焦慮反應。術中嚴格執行各項操作規程,正確使用電凝器、電燒器,手術結束時再次清點手術用品是否齊全,以防異物存留體內。注意觀察病人肢端神經血管功能、皮膚顏色及溫度。有無蒼白、發紺、水腫現象。在使用支架、約束帶的地方加保護墊,以維持皮膚的完整性及四肢神經血管的完整。
3.3 手術結束后的護理
密切觀察病情:觀察病人的呼吸、脈搏、血壓、體溫、尿量、消化、神經反射情況、末梢血運情況、皮膚的顏色和溫度及濕度,并使病人處于最佳狀態。保持適當臥位:全麻未清醒的病人應采取側臥或將頭偏向一側,避免嘔吐時誤吸。應定時翻身,以有助于兩肺擴張。胸部因固定而活動受限時,更要特別注意定時翻身,以利于分泌物的排除,防止發生肺部感染。清醒病人可采取半坐臥位,這種姿勢可降低腹部對橫膈的壓力,以利于肺部擴張。保持引流管通暢,避免引流管受壓或打折。觀察引流情況,防止血凝塊堵塞引流管。保持呼吸道通暢:如呼吸道分泌物過多,應及時給予吸痰。分泌物粘稠,可給予霧化吸入,以稀釋痰液,利于痰液排除。必要時可插入人工氣道。鼓勵深呼吸、咳嗽:指導病人進行正確的深呼吸和有效的咳嗽。咳嗽時應適當固定傷口,以防牽拉縫線,可減輕疼痛。適當補充液體,能進食者,鼓勵多飲水;禁食者應以靜脈輸液補充水分。如病人有嘔吐、感染等現象應及時向醫生匯報。定時測量病人的脈搏,當脈搏每分鐘超過120次或低于60次時應及時報告醫生。定時測量血壓,如收縮壓下降大于20mmHg或收縮壓低于80mmHg時應及時報告醫生。注意病人的尿量,手術后病人,除留置導尿和膀胱造瘺者外,一般應在術后6-8小時內排尿。若6小時后仍未排尿,應檢查膀胱并采用導尿方法來幫助病人排尿,必要時可用導尿術。注意胃腸道功能的恢復,病情容許可鼓勵病人翻身、床上運動及早期下地活動,以 促進腸蠕動的恢復。腸蠕動恢復后且無惡心嘔吐時,可逐漸增加進食量。若術后第三天或第四天仍無腸蠕動現象,應報告醫生。
參 考 文 獻
[1] 陳雪青,何紅霞,莫雪梅.圍手術期護理對婦科手術患者心理效應的影響.解放軍護理雜志.2002年.
[2] 趙存鳳,姚梅芳,趙繼軍,庹焱.護士在控制術后疼痛中的作用.解放軍護理雜志.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