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外科手術放置腹腔引流管引起108例并發癥原因分析
佚名
作者:張立新,衛長福,徐茂法
【摘要】 目的 探討腹腔引流管引起并發癥的原因。方法 回顧性分析本院腹部外科手術放置引流管病人引起并發癥的108例臨床資料。結果 引流口感染45例,占41.67%;引流管引起腹腔內的感染13例,占12.04%;引流管口出血9例,占8.33%;引流管內出血8例,占7.41%;引流管壓迫小腸引起腸梗阻2例,占1.85%;引流管引起損傷空腔臟器1例,占0.93%;引流管折斷2例,占1.85%;引流管滑入腹腔內1例,占0.93%。結論 腹腔引流管的合理放置能有效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
【關鍵詞】 腹部外科手術;腹腔引流管;并發癥
在腹部外科手術后放置腹腔引流管是很常見的。引流管的作用:(1)及時吸出積水、積血和滲出液;(2)減少腹腔內感染和局部血腫;(3)觀察引流物性狀和數量,及時了解病情的發展。但引流管放置不當,可引起局部并發癥及全身并發癥。本院從2002年8月—2010年8月腹部外科手術病人放置各種部位的引流管2558例,因引流管放置不當引起并發癥108例,占4.22%,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108例,男74例,女34例;年齡13~78歲;單管道83例,二管道16例,三管道9例;原發病為腹膜炎手術放置引流管35例,胃穿孔12例,脾臟手術13例,肝膽手術39例,結腸腫瘤3例,外傷引起小腸穿孔4例,其他2例。
1.2 引流口感染 本組45例,占41.67%。引流管大部分另作戳口引出,因放置時間過長,引流管周圍軟組織感染,管周有少量分泌物,不潔內容物從管旁溢出引起局部感染,但經常換藥,更換敷料,用聚維酮碘管壁旁消毒均可痊愈。
1.3 引流管引起腹腔內的感染 本組13例,占12.04%。引流管在更換引流袋時,兩頭接口消毒不嚴,管道為細菌提供了進入腹腔的通道,引起引流管周圍的炎癥,管道內有少量膿性分泌物及管道內液體混濁,提示有引流管引起腹內感染可能,可用抗生素、聚維酮碘少量液體沖洗引流管,以免細菌擴散。各種引流管引流物需常規作細菌培養及藥敏,便于針對性應用抗生素。
1.4 引流管口出血 本組9例,占8.33%。截口時應避開腹壁血管,一般少量滲血多可自行停止,無特殊處理,若有較多出血,可能戳口損傷腹壁動靜脈,引起戳口內出血,可用縫針深縫,扎緊管壁,可控制出血。
1.5 引流管內出血 本組8例,占7.41%。引流管內出血發生在放置引流管時間過長、殘腔久不閉合、引流管腹腔端周圍形成大量的肉芽組織,在活動時肉芽組織受到損傷而引起出血,出血量一般不大,發現管道內有出血后,可用凝血酶粉劑2000U加入生理鹽水20ml,從引流管內注入,也可引流管拔出1~2cm,一般出血均能停止。
1.6 引流管壓迫小腸引起腸梗阻 本組有2例,占1.85%。引流管質地較硬,放置位置不當,壓迫回盲部腸管,術后出現腹痛,腹張,排氣、排便停止,檢查病人全身情況及引流管無明顯滲出液,可提早拔除引流管,無其他原因引起腹痛、腹脹者,首先考慮是否引流不當引起腸梗阻,術后可松動引流管,向外拔出1~2cm后,腹痛、腹張緩解,開始排氣、排便。
1.7 引流管引起損傷空腔臟器 本組1例,占0.93%。患者因左降結腸癌穿孔,手術行左半結腸切除術,行橫結腸與乙狀結腸吻合,手術結束時考慮腹腔污染放置引流管時間過長,反復沖洗腹腔后放置泮氏引流管,但泮氏管壁較硬較粗,管道損傷吻合口,術后發現管道內的糞質樣內容物,經松動管道,拔出2cm,經過持續負壓吸引,引流管內容物逐漸減少,口服美蘭試驗,引流管內無藍色液體,10天拔除引流管而痊愈出院。
1.8 引流管折斷 本組有2例,占1.85%。膀胱造瘺管折斷,膀胱造瘺管折斷原因多方面:(1)膀胱造瘺管材質問題;(2) 膀胱造瘺管側孔剪過大,超過引流管周徑1/2;(3)放置時間過長,引流管被尿液浸泡時間過長,質地變脆,所以膀胱造瘺后易折斷,斷段在膀胱內,待病人病情穩定,可在膀胱鏡下取出。
1.9 引流管滑入腹腔內 本組1例,占0.93%。主要原因是病人肥胖,腹壁脂肪過厚,引流戳孔且過大,因固定不牢,滑入腹壁層中,不要盲目拔取引流管,用膽道鏡從戳孔內觀察清楚后,再用止血鉗夾住后慢慢取出。
2 討論
腹部外科手術應用引流管是非常重要的,很普遍的。腹部引流的應用自19世紀90年代后期Velleg和Heaton就先后描述了使用引流管的雛形,美國外科醫師首先使用了引流管引流。1905年Yetts使用觀察腹腔引流、泌尿系引流管作用,為腹腔引流管的使用奠定了基礎。腹腔引流是腹部外科手術最常用、最重要的基本技術之一。合理應用腹腔引流至關重要。一方面,腹腔手術引流可以挽救病人的生命;另一方面,如果引流管使用不當也可影響病人的康復。因此,何時放置腹腔引流管、如何進行術后腹腔引流的觀察以及使用引流管的放置所起到真正作用,是本文討論的重點[1]。
2.1 腹腔引流可分為治療性引流和預防性引流 治療性引流的應用特征明確,各種原因引起的腹腔積液、積血、積膿、組織壞死、各種消化道瘺、各種空腔臟器穿孔、實質臟器的破裂、各種泌尿系手術等。預防性引流主要用于臨床觀察、臨床監測。用于觀察腔內有無活動性出血、腹腔炎癥滲出液,并可早期預測腹部外科、泌尿外科的術后并發癥的發生[2]。
2.2 預防性引流 臨床有一定爭議,但普遍認為腹部手術放置引流是需要的,腹腔污染嚴重,可應用“二管法”、“三管法”,對手術部位引流越充分恢復越快。根據引流物的情況可早期拔管,在引流“二管”、“三管”時,可逐漸拔管。盆腔等低位引流最后拔,感染得到控制后可逐一拔除[3]。
部分學者提出,在無感染的手術創面,術者精細的手術操作,可消滅死腔,沒有放引流的必要性。因引流物(管)是一種異物刺激,減弱組織對細菌的抵抗力,管道為細菌提供進入腹腔通道,盡管目前腹腔手術后預防性引流有一定的療效,根據大部分文獻報道,放置預防性引流管較安全,對術后觀察病情變化也非常重要。
2.3 腹腔引流管的放置已成為腹部外科手術的重要治療和預防手術手段 要注重的是觀察引流物的顏色、性質及量,發現異常情況及時處理。每天早查房需首先看引流管,并采用手法從體外方向反復擠壓引流管,有無凝血塊堵塞;血液是否陳舊性或者新鮮血液,擠出血液濃度、顏色加以鑒別,正確掌握引流管放置的時間,一般預防性引流24h后可拔除。治療性引流應在術后2~3天拔管,而預防消化道瘺則需要術后觀察7~14天才能拔管。
作為一名外科醫師,除了應該掌握治療各種外科疾病的操作技術外,也應該具備預防和正確處理術中、術后各種并發癥的能力[4]。在采用引流時要正確選擇引流管材質及引流管的粗細,放置正確的位置達到引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