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乳腺癌患者的手術配合及護理觀察
姜海艷 劉萍
【關鍵詞】 乳腺癌 手術 護理配合
乳腺癌是女性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發病率僅次于子宮頸癌,部分城市居女性惡性腫瘤之首位。手術是治療腺癌的主要手段,乳腺癌改良根治切除術是常用的術式。許多患者發現時已屬晚期,可直接蔓延到鄰近部位,以及隨血性轉移,亦可種植轉移。
1 術前護理
1.1常規術前準備檢查血、尿、便常規和肝、腎功能,電解質:進行心電圖和X線檢查。
1.2對于高齡的患者,如高于60歲應常規檢查心、肺功能,如有異常,應給予相應的術前治療,以減少手術中或術后發生心、肺功能失代償及并發癥的發生。
1.3皮膚準備注意手術范圍的皮膚準備,特別是乳頭和乳暈部位的清潔。若估計需要植皮者應準備供皮區的皮膚,當有皮膚潰瘍時,應該術前3天開始換藥,1天兩次,并且要用酒精擦凈和消毒潰瘍周圍的皮膚。
1.4適量配血,做普魯卡因皮膚過敏試驗,術晨遵醫囑應用術前藥物。
2 手術配合
2.1手術體位與固定:患者取仰臥位,患側上肢外展90°,用板支持并固定。
2.2手術開始前巡回護士將高頻電刀,電動吸引器,擱手板等,術中用物備齊,檢查電刀鉛板及電凝器是否完好,調節其大小是否靈活。檢查吸引器吸力是否正常,以防導管和瓶塞漏氣和吸力不足。體位擺好后,即應調整好無影燈,使手術視野清晰、明亮。保證輸液管道的通暢無阻,充分固定以防滑脫并經常觀察點滴的速度。使用電凝、電切時注意勿燒傷患者。觀察手術進行進度,主動配合手術。創造良好手術環境,保持手術室清潔、整齊、安靜。
2.3器械護士要熟悉手術操作步驟,與手術醫生配合協調,快速準確地傳遞手術中所需要的各種器械,同時在術中采用各種方法防止癌細胞以各種形式播放,從而提高療效,術中不僅要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更要注重“無瘤觀念”,手術野貼薄膜以保護切口。應站在外展手的上方,防止患者手臂過度外展,損傷臂叢神經。
行根治術前先結扎血管,以減少血流,降低術中血性轉移:離斷殘端包裹,周圍組織用鹽水紗墊保護,如疑為癌腫可能,先行局部腫塊切除,并立即行冰凍切片,若陽性行根治術時應重新消毒鋪巾,更換器械、手術衣、手套等,凡接觸腫塊所有的器械,尤其剪刀、刀要另行處理,用蒸餾水浸泡10分鐘,原用的敷料丟棄,重新更換,防止將癌細胞帶入正常組織。手術切除乳房、胸大肌和胸小肌以及徹底清掃淋巴結后,用直鉗鉗切口皮膚作牽引,外用鹽水沖洗傷口兩遍,每次沖洗后用紗布擦干傷口,仔細檢查傷口有無出血。如有出血,用電灼止血。第三遍用氮介水(1000ml蒸餾水,加鹽酸氮介20mg),浸泡創面5分鐘,然后,洗手護士,術者更換手套、手術衣、更換手術器械,手術后臺上再鋪上無菌小巾。放置引流管:關閉切口前于腋窩下6-7cm的腋中線上戳一小口,放置橡皮引流管。用大三角針4#絲線固定引流管。用負壓軸吸引流管,抽出切口內殘余的液體,蓋無菌敷料,腋窩部鎖骨下方及胸部用子宮墊壓迫包扎,減少創面術后滲血,引流管接上引流袋。 3 術后觀察護理
3.1術后嚴密觀察患者體溫、脈搏、呼吸、血壓等生命體征的變化,觀察切口敷料滲液情況,并予以記錄,若患者感胸悶、呼吸困難時應及時報告醫生,以便早期發現肺部并發癥,如氣胸等。
3.2手術部位用彈性繃帶加壓包扎,維持正常血液循環,以不影響患者呼吸為宜。
3.3觀察患者上肢遠端血運情況,若手指發麻、皮膚發紺、體溫下降等,提示腋窩部位血管受壓,應及時調整繃帶松緊等。
3.4維持有效引流:乳腺癌根治術后,皮瓣下常規放置引流管并接負壓吸引,以便及時吸出殘腔內積血,積液,并使皮膚緊貼胸壁,從而有利于皮瓣愈合,注意勿在患側上肢測血壓、抽血、輸液等預防患肢腫脹。
3.5術后感染的預防:①術后嚴密觀察生命體征的變化;②加強引流管的護理;③觀察傷口的滲血、滲液情況,保持傷口敷料的干燥,觀察切口的顏色,溫度,尤其是皮瓣移植術后,如發現顏色蒼白或青紫,局部變冷應及時處理;④保持病室環境清潔;⑤加強皮膚和口腔護理。
3.6手術后麻醉作用消失后,切口疼痛會影響患者的身心康復。應遵醫囑,及時予以鎮痛治療或在麻醉師指導應用術后鎮痛泵。
3.7心理護理:實施個性化護理原則,多了解和關心患者,避免情緒激動或波動,向患者和家屬進行心理輔導,鼓勵患者夫妻雙方坦誠相待,取得丈夫的理解、關心和支持,并逐漸接受手術后身體形象的改變,保持心情舒暢,保持良好的心態。
參 考 文 獻
[1]左文述.現代乳腺腫瘤學[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425.
[2]沈鎮宙,邵志敏.現代乳腺腫瘤學進展[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