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芪增免散對圍手術期食管癌組織Langerhans細胞的影響
高鳳蘭 杜華貞
【摘要】 目的 觀察黃芪增免散對圍手術期食管癌組織Langerhans細胞(LC)的影響。方法 采用黃芪增免散治療圍手術期食管癌患者36例,觀察手術切除食管組織內LC的變化及形態特征。結果 與對照組比較,服藥組食管癌組織內LC顯著增多(P<0.05),且與癌細胞密切接觸,反映對癌細胞殺傷作用增強。隨著腫瘤分化程度降低,浸潤深度增加,LC及間質淋巴細胞數量明顯減少(P<0.01),顯示腫瘤對機體免疫功能的損害。結論 圍手術期食管癌患者免疫調節治療可改善細胞功能。
【關鍵詞】 黃芪 Langerhans 細胞 免疫功能
Influence of Astragalus Mongholicus Misture on Langerhans Cells in Tissue of Esophageal Carcinoma During Period of Operation
Key words:Astragalus mongholicus; Langerhans cell; Immune function
研究證實,腫瘤的發生、治療、預后和康復與機體免疫狀態都有密切關系。因此,維持一個良好或健全的免疫狀態對于機體抵御腫瘤的侵襲和危害以及腫瘤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質量都至關重要。近年來臨床中醫采用“扶正祛邪”藥物輔助治療惡性腫瘤,對于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有獨到之處,本文應用黃芪增免散治療圍手術期食管癌患者36例,觀察其對食管癌組織內Langerhans細胞(LC)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54例食管癌患者,術前均經纖維胃鏡活檢,病理診斷為食管鱗癌,隨機分為兩組,服藥組36例,男24例,女12例,年齡35~72歲,平均58.84歲。對照組18例,男11例,女7例,年齡43~75歲,平均57.4歲。兩組均行食管癌根治切除術。每例于癌中心取材1塊,癌旁四周1cm處取材4塊,每塊1cm×1cm×0.5cm,10%緩沖福爾馬林固定制成蠟塊。切片厚4μm,貼片4張,分別做HE染色及S100蛋白ABC免疫組化染色,兩組在年齡、性別、治療方法、病理分級等方面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藥物用法及觀察指標
1.2.1 藥物用法 增免散配方由紅參、黃芪、枸杞子、女貞子、肉蓯蓉等組成,按1∶5∶2∶2∶2比例配方,稱重后烘干(60℃~70℃)。粉碎后過120目篩,混勻即成藥粉,于術前一周服用黃芪增免散,每次10g,每天3次;水煎服,術后1周,繼續水煎劑口服或灌胃,總療程4周。對照組未用中藥,其他治療方法均與服藥組相同。
1.2.2 觀察指標 光鏡觀察癌細胞分化程度、浸潤深度及間質淋巴細胞浸潤情況,詳細觀察LC細胞的形態分布,并通過油鏡觀察LC與腫瘤細胞之間的關系,每張切片挑選10個陽性細胞較密集的高倍視野,每個視野計數100個細胞并計算陽性細胞的數量,求其算術平均值,將(0~2)/H定為(+),將(3~4)/H定為(++),>5/H定為(+++)。癌組織內LC細胞,散布為(+),呈灶狀聚集為(++),生發中心形成定為(+++)。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LC細胞數量及形態比較 S100陽性LC為棕黃色,其胞漿及胞核均呈陽性反應,胞核清楚,核仁不明顯,對照組LC胞體較小,胞突少而細長,見圖1、2。服藥組LC胞體多較大,分支較多,短而細,多呈叢狀,在癌組織中LC散在分布、鑲嵌于癌細胞之間,以壞死區、癌巢周邊較多,癌間質內淋巴細胞浸潤較多且呈灶狀聚集處LC相對較多,可見一些LC細胞延伸至癌細胞之間,并見部分LC胞突與癌細胞密切接觸,也可見LC與淋巴細胞互相伴隨,其胞突包繞細胞,見圖3、4。兩組觀察發現,服藥組LC在癌組織內數量明顯多于對照組,兩組比較P<0.05,見表1。表1 食管癌組織LC細胞檢測結果χ2=6.03,P<0.052.2 LC與各觀察指標之間的關系 通過定量觀察發現,腫瘤組織內LC和淋巴細胞數量與癌組織浸潤深度及分化程度有密切關系,隨著腫瘤分化程度降低,浸潤深度增加,LC及淋巴細胞數量顯著減少(P<0.01),見表2。
3 討論
許多研究已證實,惡性腫瘤患者外周血中NK細胞、B細胞、T細胞及巨噬細胞均有不同程度降低。S100蛋白陽性LC是骨髓來源的樹突狀細胞,能刺激同種系的T細胞增殖,為主要的抗原遞呈細胞,在細胞介導的抗腫瘤反應中充當重要角色,在激活或輔助細胞轉化為具有攻擊的淋巴細胞或具有合成、分泌抗體的漿細胞的過程中有重要作用[1]。表2 食管癌組織病理學檢測結果
觀察指標nLC+++χ2P分化程度 高28424中1578低11101 21.31<0.01浸潤深度 粘膜下12111肌層341321外膜880 18.93<0.01淋巴細胞 散在322111聚集22121 19.48<0.01
本組結果顯示,LC數量、形態、分布與食管癌組織分化程度、浸潤深度及淋巴細胞浸潤等方面有密切關系,隨著癌細胞分化程度降低、浸潤深度增加,LC及間質淋巴細胞浸潤趨勢減少,可能系惡變細胞產生免疫抑制因子,廣泛抑制機體免疫殺傷細胞群的活性[2],惡變細胞分化越低、浸潤越深、其免疫抑制作用越強,LC數量及淋巴細胞浸潤現象越少,從形態學角度反映腫瘤對機體免疫損害。手術根治性切除是治療腫瘤有效方法,可解除腫瘤對機體細胞免疫功能抑制作用,但手術創傷亦會抑制機體的免疫功能,而對于不能根治切除腫瘤的手術創傷為術后機體殘存腫瘤的蔓延與擴散提供機會。因此,開展對腫瘤患者圍手術期免疫功能的動態監測及免疫調節治療具有重要意義[3]。
國內外有研究表明,中藥黃芪含有一種叫AAG的多糖,該多糖可作用于人體的二級免疫組織(一級免疫組織胸腺已退化)中的免疫調節細胞,一是通過分泌造血因子GMCSF、GCSF和IL6促進造血,增加免疫細胞的數量,二是分泌不同的細胞因子(IL12和IL10)調節不同功能免疫細胞(Th細胞)的分化和功能表達以及NK細胞的活性[4]。增免散以黃芪為主配方,其中黃芪、枸杞子、女貞子、紅參等有效成份為中藥多糖,是一類重要的免疫反應調節劑[5],起到“補五臟,益氣血,滋補強壯”之功效,“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有利于機體免疫功能的恢復和增強[7]。術后病理組織學觀察發現,服藥組手術切除癌組織內S100蛋白陽性LC數量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LC胞突延伸至癌細胞之間與癌細胞密切接觸,也可見LC與淋巴細胞互相伴隨現象。此結果顯示,中藥黃芪等多糖類物質對激活局部免疫活性細胞的免疫殺傷功能有一定作用。通過圍手術期食管癌免疫調節治療,可望改善機體免疫狀態,增強對手術的耐受力,提高手術治愈率,延長患者生存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