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腰椎間盤突出癥經后路椎間盤鏡手術治療的觀察與護理
高媛媛 梁艷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骨科的常見病,多發病,近年來發病有逐年上升的趨勢。該病多發生在青壯年,病因多為不同程度的外傷史及長期的體力勞動,男女之比各種文獻統計多有不同,為(4~8)∶1至(10~30)∶1不等,國內統計約40 歲左右發病[1]。由于病后給患者造成工作、學習、生活上的諸多不便,患者有迫切的治療愿望。傳統的治療方法多采用開放式手術,創傷大,出血多,恢復慢,且并發癥較多。而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微創技術于20 世紀90 年代末應用到醫學領域,成為21 世紀外科學發展的方向,現代高新技術發展的結果,是現代醫學模式的具體體現[2]。我院2008~2011 年實行經后路椎間盤鏡手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95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95 例,男62 例,女33 例,年齡18~72 歲,平均48 歲。反復加重的一側腰腿痛59 例,頑固性下腰背痛、一側下肢酸、脹、麻伴間歇性跛行15 例,大小便障礙36 例。89%的患者有明顯的壓痛點,90%的患者直腿抬高實驗陽性。
2 術前準備
2.1 評估全身情況
患者入院后全面了解病情,詳細查體,嚴密觀察體溫、脈搏、呼吸、血壓、飲食睡眠、大小便情況,有無大小便失禁、尿潴留等,下肢活動、感覺、反射情況及痛、觸覺有無變化及范圍,有無感覺過敏、有無臥床產生的并發癥與藥物過敏史等。配合做好各種輔助檢查及化驗標本的留取。
2.2 心理護理
了解患者對疾病的認識,根據病情向患者及家屬講明術前術后應注意的事項,對于椎間盤鏡的手術治療是項新技術,患者及家屬必然產生緊張、恐懼等負面情緒。我們在充分掌握患者心理狀態的基礎上采取了不同的護理對策。①鼓勵安慰患者,向患者耐心講解有關知識,使之對疾病有充分的了解并明白手術治療的必要性,簡要介紹手術方法并與傳統手術方法相比較,突出新技術的優點及效果(時間短,創傷小,術后恢復快)。解除患者顧慮,穩定患者情緒。②介紹椎間盤后路鏡治療椎間盤突出癥的發展狀況和我院目前的治療水平,并介紹手術醫生的情況,請已做過手術恢復良好的患者現身說法,使患者信任醫護人員,增加對治療的信心。③根據患者及家屬的文化層次分別給予耐心講解。④保持病房安靜、整潔,為患者創造一個舒適的就醫環境,盡量減少各種不必要的刺激。
2.3 手術體位及臥位排便訓練
患者自入院起即要求練習手術體位,胸腹墊枕俯臥位,時程逐漸增加直至1 次能耐受3 h左右的俯臥,同時注意保暖以免著涼[3]。本組患者都進行了充分的體位訓練,無一例發生不良反應。既往吸煙者勸其戒煙,防止肺部并發癥的發生。手術前1 d開始練習床上臥位排尿、排便,對防止術后尿潴留、減少術后痛苦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應耐心講解,使患者主動配合。本組有3例患者因羞于在床上排便等原因未加以練習,發生尿潴留。
2.4 皮膚的準備
目的主要是預防感染。方法:一般在手術前1 d洗澡、更衣、備皮,肥皂水清除手術區域的污垢,注意不要剃傷皮膚,用2%碘酊涂擦,75%乙醇充分脫碘后用無菌巾包裹。次日手術前1~2 h再用2%碘酊涂擦,75%乙醇脫碘后用無菌巾包裹。
3 術后護理
3.1 體位
患者術畢返回病房后,至少由1~2 名護士和1~2 名醫生協助、指導,將患者妥善安置于硬板床上,先平臥2 h,以壓迫創口達到止血的目的,2 h后可翻身,背部墊一軟墊,翻身時需直線翻身,防止扭曲。若為硬膜外麻醉需平臥4~6 h后,方可枕枕頭。
3.2 生命體征的監測
不能因為本手術創傷小而放松對生命體征的監測,麻醉后血管擴張,患者體位突然改變或搬動患者時,都可能引起生命體征的變化。因此,硬膜外麻醉術后,需密切注意生命體征的變化,每30 min監測1 次心率、呼吸,每1 h監測1 次血壓,并做好詳細記錄,直至循環系統穩定為止。監測期間如發現異常,及時通知醫生處理。
3.3 有效地止痛
術后麻醉作用消失,患者均會感到切口疼痛。切口疼痛多發生在術后24 h內,一般持續2~3 d,由于疼痛患者不敢翻身,應主動關心患者,傾聽患者主訴,采取分散及轉移注意力的方式,針對患者的愛好、興趣,播放一些患者喜歡的音樂曲目[4]。也可通過親人的撫摸、安慰,降低對疼痛的敏感性。如以上效果不佳,可遵醫囑適當給予止痛劑,如哌替啶等。
術后應注意保持病室安靜,避免各種不必要的刺激,給患者創造良好的休養環境。
3.4 保持引流管通暢
出血較多的切口置橡皮引流或負壓吸引,保持引流管的通暢,防止引流管受壓、扭曲、折疊、成角,詳細記錄引流液的量、色、速度。若術后引流液呈鮮紅色,可能有出血,應及時通知醫生處理。若引流液為淡黃色且量多,可能為腦脊液漏,應解除負壓吸引并將引流袋置于略低于切口的位置。傾倒引流液時注意遵循無菌原則,一般術后24~48 h拔除引流管。
3.5 注意切口出血
注意切口的滲血量、色、性質等。若切口的滲血量較多,且生命體征波動明顯,應及時通知醫生處理,更換敷料時嚴格注意無菌原則。如果發現出血,囑患者減少腰部活動,及時采取對應治療。若為腦脊液漏,則應抬高床尾,及時更換敷料,千萬不能打開切口進行引流。 3.6 注意雙下肢運動及感覺情況
麻醉清醒后,若疼痛加劇,下肢感覺、運動障礙加重,應及時報告醫生,并協助處理。若為硬膜外麻醉,應掌握麻醉平面消失的情況,如果最后一次用藥(利多卡因)4 h后感覺仍未恢復或運動感覺反射障礙,并呈進性加重,應考慮有截癱的可能[5]。需通知醫生及時處理,早期確診。
3.7 注意術后尿潴留的處理
由于麻醉作用及術后切口疼痛,本組有3 例患者發生尿潴留。盡量不導尿,可應用誘導排尿法,若失敗,可給予持續導尿,本手術的優點是:一般在手術后第二天可離床大、小便,手術后1 周即能恢復自由活動。
3.8 預防并發癥的發生
由于腰椎間盤突出癥多發生在青壯年時期,經后路椎間盤鏡手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為微創技術,對整個機體的干擾損害小,加上護理措施得當很少發生并發癥。措施包括:①鼓勵患者咳嗽及深呼吸,輕拍背部協助排痰,防止墜積性肺炎、肺不張;②尿潴留給予導尿的患者,用0.1%的苯扎溴銨擦洗尿道口,每日2 次,并囑患者多飲水,防止尿路感染;③臥床期間勤翻身,多按摩(骨隆突處),保持床鋪清潔干燥,預防壓瘡;④給營養豐富、易消化、富含粗纖維飲食,必要時,給通便劑,防止便秘;⑤預防術后粘連:術后48 h可指導患者做直腿抬高的功能鍛煉,以減少瘢痕和粘連。
3.9 起床訓練
指導患者采取合理的方法起床:①滾向一側;②抬高床頭;③將腿放于床的一側;④用胳膊支撐自己起來;⑤在站起前,坐在床的一側,把腳放在地上;⑥腿部肌肉收縮使自己由坐位到站位。按相反的順序回到床上。
3.10 功能鍛煉
在術后恢復期間,應注意進行背肌和腹肌的鍛煉,增強脊柱穩定性,防止神經根粘連。具體方法如下:①仰臥屈膝位,收縮腹肌及臀肌,伸直髖關節,將臀部舉起,保持5 min再放下;②仰臥屈膝位,屈曲一側髖關節,以雙手抱住膝部使大腿盡量靠近胸壁,兩側交替各持續3 min;③俯臥位,雙手置后,緊縮雙肩使頭抬起,堅持2 s后放下;④坐直屈膝位,雙足固定就不可移動,不可伸膝,在保持腰背肌張力平衡狀態下,緩慢的仰臥并維持屈膝位;⑤站立位,收縮小腿后側肌群,提起足跟5 s放下,足跟著地。以上動作可選擇應用,每次重復10 次,同時作慢速深吸氣運動;⑥倒著走。在以上訓練中應不斷調整以滿足日益改善的肌力,逐步增加肌力負荷,才能保證肌力的不斷增強[6]。
3.11 健康教育
經后路椎間盤鏡手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與傳統的治療方法(以開放式手術減壓為主)相比,具有創傷小、出血少、并發癥少、恢復快的優點,容易被患者接受,但作為一項新技術又會使患者產生焦慮情緒。護士作為健康指導者,應通過講解、支持、鼓勵、暗示、例證以及權威性的疏導,讓患者真正感到被關懷,增強其戰勝疾病的信心和勇氣。
[1] 楊明玉,孫雪瑩,崔松育,等.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手術與護理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02,37(5):375-376.
[2] 呂國華.MED技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存在的問題和展望[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03,7(13):394.
[3] 蔣麗華,李純志,陳杰.纖維內窺鏡腰椎間盤切除術的圍手術期護理56例[J].實用護理雜志,2003,19(7):19-20.
[4] 李樹貞.現代護理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0:762.
[5] 杜克,王守志.骨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3:182.
[6] 仇瑤琴,李樹貞,成鵬,等.運動療法在下腰痛康復中的應用[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3,18(1):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