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間盤鏡手術與開放手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的護理比較
史曉娟 劉建華 楊衛
【關鍵詞】 椎間盤鏡;護理對比
【關鍵詞】 椎間盤鏡;護理對比
腰椎間盤鏡下椎板間開窗,髓核摘除術(MED)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一種微創治療方法. 因其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的優點,越來越多的運用于椎間盤突出的手術治療中. 我們通過臨床研究對椎間盤鏡下微創手術與開放手術的護理進行比較.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200212/200503同一術者共行L45和(或)L5S1腰椎間盤突出癥手術治療245例,其中椎間盤鏡手術119例,全部病例均有典型的腰腿痛癥狀和神經定位體征,行各種保守治療無效. 所有患者均常規攝腰椎正側位片,并行CT或MRI檢查證實有椎間盤突出、鈣化或軟骨板破裂. 根據椎間盤突出的類型不同,分為單間隙單純突出,中央型突出,雙間隙突出,軟骨板破裂或突出鈣化共4組. 根據患者入院順序,按隨機化原則分組,分別行開放手術和椎間盤鏡手術,觀察療效. 剔除標準:年齡小于20歲或者大于60歲者,合并嚴重椎管狹窄需行半椎板切除或全椎板切除者,合并脊柱滑脫或腰椎不穩需行內固定手術者. 符合隨機化原則入組的患者共175例,其中鏡下手術92例,開放手術83例(表1).
表1175例入組患者腰椎間盤突出類型(略)
1.2方法腰椎間盤突出癥治療均以常規手術方式和方法進行. 術后2 d拔除引流管后床上直推抬高功能鍛煉,2~3 d后下地活動.
1.2.1手術前心理活動對比觀察觀察患者對不同手術方式的顧慮內容: ① 手術損傷是否較大;② 手術后出血是否很多;③ 手術后是否很痛;④ 手術后多長時間可以下床;⑤ 通過微創手術能否徹底摘除突出的椎間盤;⑥ 是否因髓核遺留導致癥狀不緩解;⑦ 手術后復發率是不是要高. 1.2.2手術后對比護理觀察參數包括MED組與開放手術組的術后傷口引流量、術后疼痛指數(使用VAS疼痛評分法)、術后2 d首次直腿抬高度數、術后尿滁留發生率、術后平均住院天數、抗生素使用日數.
1.2.3近期療效對比參考日本骨科協會(JOA)1956年制定的下腰椎功能評定標準制定臨床隨訪結果評定標準.
表2JOA評分細目略
2結果
2.1術后護理觀察
2.1.1術后引流量、疼痛程度、直腿抬高度數的對比觀察結果與開放手術相比,椎間盤鏡手術后平均引流量(mL)明顯減少(32.3±14.5 vs 67.5±19.6, P<0.001),術后疼痛指數明顯降低(3.1±1.6 vs 6.3±2.3, P<0.001),術后第2日直腿抬高的度數明顯增加(61.3±4.5 vs 43.4±10.1, P<0.01).
2.1.2術后尿滁留對比觀察椎間盤鏡手術患者中92例患者有7例出現尿潴留(7.6%), 開放手術患者83例患者中15例患者出現尿潴留(18.1%).
2.1.3 術后平均住院天數、抗生素使用天數椎間盤鏡組與開放手術組比較,無論是在術后住院日(4.1±0.9 vs 6.7±1.7, P<0.01),還是在抗菌素使用時間上(3.2±0.6 vs 5.6±1.2, P<0.01),都明顯減少.
2.2手術后近期療效對比手術后進行了3 mo~1 a的近期療效隨訪,兩組患者均獲得了滿意的療效,椎間盤鏡手術組有效率96.7%,開放手術組有效率94.8%,但是兩組在術后腰痛指數上有明顯差別,椎間盤鏡組的患者腰疼指數0.9±0.7,開放手術組的患者腰疼指數2.4±0.9,說明椎間盤鏡組術后產生腰疼的情況少.
3討論
傳統的開放手術,即椎板間隙開窗、腰椎間盤摘除術是一種經典術式. 外科手術在去除病灶的同時,也給患者帶來了創傷. 如何獲得更好的療效,使創傷“微創”化,成為現代外科追求的更高境界[1]. 而椎間盤鏡下椎板間隙開窗、髓核摘除術,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一種微創手術. 與傳統的的開放手術相比較,具有切口小、創傷小、術后出血少、下床早、潛在并發癥相應減少等優點[2-3]. 患者的疼痛程度、術后引流量、術后直腿抬高等各項指標椎間盤鏡手術的創傷均遠遠小于開放手術. 對于一項新技術的產生和發展,患者有一個了解和接受的過程. 椎間盤鏡手術這項新技術,對患者造成的心理壓力,與開放手術造成的心理壓力有所不同,特別是在開展此項新技術的早期,患者對該手術的了解較少,患者主要考慮的是它的療效問題,而對于它創傷小的優點并不看重. 隨著該項新技術的成熟,更多的患者主動選擇椎間盤鏡手術,心理問題相應減少. 但是作為一種新的治療手段,護理人員應該在手術前對患者的心理進行分析,并進行適當的心理輔導,不能因為創傷小而輕視. 在手術前的病情宣教中,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給予講解,把心理問題、心理恐懼調節到最低水平.
[1] 李娜,黃懷蘭,劉亞男,等. 腹腔鏡下超聲刀治療小兒先天性巨結腸癥的手術配合[J]. 中華護理雜志,2005,10(10):794-795.
[2] Isaace RE, Podichetty VK, Santiago P, et al. Minimally invasive microendoscopyassisted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with instrumentation[J]. Neurosurg Spine, 2005, 3(2):98-105.
[3] Schizasc C, Tsiridis E, Saksena J. 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 compared with standard microsurgical discectomy for treatment of uncontained or large contained disc herniations[J]. Neurosurgery, 2005, 57(4 Suppl):357-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