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間盤鏡技術改良法治療特殊類型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手術配合
黃峰 汪曉玲 周曉蘭
【摘要】 目的探討椎間盤鏡技術(Microendoscopic Disectomy MED)改良方法治療特殊類型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手術配合,以優化手術過程,提高手術效率。方法由于原設備對中央型突出、合并鈣化或骨贅增生等處理困難或無法處理,研制了系列特殊輔助器械并對該技術進行了相應的改良和優化。針對這些變化,也對MED的手術配合方法進行了相應的改進和優化。結果共606例患者,其中中央型突出121例,合并鈣化或骨贅增生485例。全部病例的手術配合順利,無一例中轉開放手術,未發生椎間隙感染,手術時間30~60 min,平均45 min。結論針對椎間盤鏡技術改良方法采取相應的手術配合,能順利地配合醫生完成手術過程,有效地提高手術效率,對進一步優化和推廣MED技術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椎間盤鏡; 改良方法; 手術配合
MED技術融合了開放手術的原理和顯微內窺鏡的微創技術,是目前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較理想的手術方式,但由于原設備主要是針對單純性腰椎間盤突出癥設計的,對中央型突出、合并鈣化或骨贅增生等特殊病例處理困難或根本無法處理,使該技術的臨床應用受到限制。基于以上問題,我院研制了L型打入器、弧形纖維環刀等系列特殊輔助器械及相應的改良方法[1]。為了適應這種變化,我們也對MED術的手術配合方法進行了相應的改進和優化,并自200103~200703治療中央型突出的患者121例、合并鈣化或骨贅增生的患者485例。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本組606例中,男327例,女279例。年齡21~76歲,平均43.5歲。病程1個月~30年,平均3年2個月。中央型突出121例,合并鈣化或骨贅增生485例。突出間隙:L3-4間隙55例,L4-5間隙239例,L5-S1間隙302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腰、腿痛或麻木癥狀。所有患者術前均作CT或磁共振掃描及腰椎正側位片。
1.2 方法
1.2.1 術前準備術前訪視病人,了解病情并進行心理干預以消除病人的緊張、恐懼心理,使病人以良好的心理狀態接受手術。 設備器械準備:術前一天進行器械的滅菌,除鏡頭、電纜、光纖采用熏蒸滅菌外,其它器械(包括自制器械)均可采用高溫高壓滅菌。手術當日檢查椎間盤鏡系統及C臂X線機的運行情況。
1.2.2 手術方法及術中配合 巡回護士配合:協助麻醉師進行麻醉,建立靜脈通道。協助擺放手術體位,患者取俯臥位,用兩塊條形海綿墊使腹部懸空,以減少對呼吸的干擾及術中出血,調節多功能手術床,使腰椎呈“凸”型,以增加椎板間隙的寬度,便于手術操作。消毒、鋪巾后用導引針穿刺定位,并用C臂X線機透視確認。協助安裝自由臂固定架、連接電纜、光纖等。 器械護士配合:當術者沿導引針切開皮膚及腰背筋膜后,依次傳遞擴張管及工作通道。未進椎管前用彎電凝止血,準備進椎管時及時更換直電凝及帶鉤吸引管。分離、咬除黃韌帶及部分椎板,顯露硬膜脊膜及神經根,暴露突出物,若遇有粘連可用自制的鉤刀狀粘連分離器套鉤粘連組織并切斷,打開纖維環,用髓核鉗取出髓核,用自制的弧型纖維環刀處理突出的纖維環或鈣化組織,若伴有椎體后緣骨贅增生,則用自制的L型打入器(頭部底面經防滑處理)打平,對中央型突出可用L型打入器(頭部底面光滑)在后縱韌帶前間隙處理,對突出物或鈣化組織可直接打平或先打入椎間隙再用髓核鉗取出。探查、清理神經根通道,沖洗,止血,用自備長針在椎間隙注入慶大霉素8萬單位,用可吸收絲線縫閉切口。
2 結果 本組共606例患者,其中中央型突出121例,合并鈣化或骨贅增生485例。全部病例的手術配合順利,無一例中轉開放手術,未發生椎間隙感染,手術時間30~60 min,平均45 min,術中失血量5~120 ml,平均30 ml。療效評價根據MacNab標準[2]:無痛,活動自如,為優;偶背或腿痛,不影響其正常工作和生活,為良;間斷性疼痛功能障礙,影響正常工作和生活,但功能得到改善,為可;疼痛無減輕,功能無明顯改善或未改善,需再次手術,為差。依上標準,本組病例優良596例,可6例,差4例。
3 討論
3.1 中央型突出對有單側根性癥狀的患者一般采用單入路的方法,在處理突出物時除了使用弧型纖維環刀外還要用頭部底面光滑L型打入器處理對側突出物,傳遞時要注意打入器的頭部底面特征,在傳遞纖維環刀的同時也要準備好錘子,因為在切割時全部是采用行程短的撞擊力,以提高安全性。對有雙側根性癥狀的患者則采用雙入路的方法[3],處理時以維環刀為主。
3.2 合并鈣化或骨贅增生對鈣化組織主要用弧型纖維環刀沿邊緣處理,切割完后馬上傳遞帶齒髓核鉗取出。改良方法摒棄了用骨刀啄除(損傷大、易出血)來處理骨贅增生的方法,而采用L型打入器(頭部底面經防滑處理)將增生骨贅打平的方法,又快又不出血,簡單實用。
3.3 術中止血MED術的主要難點是椎管內止血,器械護士要隨時保持電凝鑷頭部的清潔,及時清除焦化物,以免燒灼時粘連牽扯引起新的出血。一旦發生椎管內出血,注意力要高度集中,密切配合止血操作,并及時準備好明膠海綿及填塞器械,吸好沖洗鹽水以保持視野清晰。
3.4 技術要求MED術的技術要求較高,參加手術的巡回、器械護士都必需經過專門的培訓,熟悉該技術的相關知識、術者的習慣及自制器械特點和使用方法[4,5]。術后處理器械時應將纖維環刀的頭部用膠管套好,以保持刃口的銳利度。 椎間盤鏡技術的改良方法較好地解決了治療中央型突出、合并鈣化或骨贅增生等特殊類型腰椎間盤突出癥的難題,而針對該方法采取相應的手術配合,能順利地配合醫生完成手術過程,進一步優化了MED術的可操作性,有效地提高了手術效率,擴展了應用范圍,進一步提高了其綜合效能。
【參考文獻】 [1] 廖中東,楊子坤,萬 里.MED術中應用自制器械處理后縱韌帶鈣化及骨贅増生[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05,5 (5):369. [2] Sung WR,Daniel H,Alderto L ,et,al Endoscopic Foraminotomy using MED system in cadaveric specimens. Spine,2000,25:26. [3] 廖中東,王 兵,楊子坤.椎間盤鏡改良法治療中央型腰椎間盤突出癥[J].中國內鏡雜志,2004,10(12):73. [4] 孫 紅.椎間盤鏡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手術配合[J].中華護理雜志,2002,37(3):234. [5] 李福宜,胡 平,郭力克.經椎間盤鏡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手術配合[J].護理學報,2004,11(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