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宮產手術中子宮 腹壁切口的保護對預防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中的比較分析
陳桂芳 王中凡
【關鍵詞】 剖宮產 子宮 腹壁切口 預防 內膜 異位癥
子宮內膜異位癥是生育年齡婦女的常見病和多發??;近年來隨著胎兒監測技術水平的提高和社會因素的干擾,剖宮產率不斷增高,而手術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病率也有逐漸增高的 趨勢。為了最大限度預防手術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生。作者自2005年1至12月對來本科孕前無痛經史及子宮內膜異位癥病史的712例孕婦行剖宮產手術者,隨機分為A、B兩組。在手術時切口的保護與否對產后切口異位癥的發生、發展作一對比分析,經過2年隨訪,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選擇2589例孕婦,對孕前無痛經及子宮內膜異位癥病史的712例孕婦隨機分為A、B兩組,每組356例進行對照研究。
1.2 方法
對A組孕婦在剖宮產手術時常規不給予腹壁切口保護,縫合切口時也不沖洗。對B組孕婦在剖宮產手術時常規給予腹壁切口保護,腹壁切開后用兩層無菌紗布保護切口(進腹后即用潮濕的紗布墊圍住腹壁切口四周,盡可能僅暴露子宮體下段),用生理鹽水沖洗切口后(關閉子宮切口前用注射器沖洗已用干紗布墊保護的子宮切口,再更換吸引器頭吸干沖洗液。縫合切口后再次沖洗切口及切口四周,沖洗時用吸引器吸干沖洗液,盡可能使沖洗液不進入腹腔),關腹后沖洗腹壁各層并更換手套再縫合腹壁各層。
1.3 隨訪
術后隨訪1~2年。了解切口有無周期性疼痛,局部有無結節和包塊,及結節和包塊的手術和病理檢查等。
2 結果
A組有繼發性痛經21例,B組有繼發性痛經19例。二維超聲于皮下脂肪層探及形態不規則,邊界較模糊的低回聲腫塊,彩色多普勒顯示腫塊內見點狀,短棒狀或線狀血流信號,線狀血流信號多見于腫塊周邊部,脈沖多普勒為低速高阻動脈血流。A組發現腹壁有痛性結節并經過病理檢查證實為子宮內膜異位癥16例,B組6例。兩組比較繼發性痛經無顯著性差異(P>0.01),而腹壁切口有痛性結節,在A組為4.49%,而在B組僅為1.68%,兩組比較,存在顯著性差異(P<0.01)。
3 討論
子宮內膜異位癥是生育年齡婦女的常見病和多發?。唤陙黼S著胎兒監測技術水平的提高和社會因素的干擾,剖宮產率不斷增高,而手術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病率也有逐漸增高的趨勢。而本研究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生率,不干預為4.49%,而文獻報道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發生率為3.5%[1]。本研究手術時切口保護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發生率為1.68%。兩組有顯著性差異。本研究表明:剖宮產時手術切口的保護與否對產婦繼發性痛經無明顯關系。 剖宮產手術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最常發生于剖宮產后,偶有發生于經腹卵巢巧克力囊腫,子宮肌瘤剔除術后,多為醫源性種植所致,目前以子宮內膜種植理論來解釋。癥狀多發生于術后6個月至數年。病灶一般在皮下組織,很少突破皮膚表面,卻可以侵犯筋膜或腹壁肌肉;較少侵入腹膜或進入腹腔[2]。本研究支持該理論。彩色多普勒超聲對腹壁子宮內膜異位癥超聲特點:(1)二維超聲于皮下脂肪層探及形態不規則,邊界較模糊的低回聲腫塊;(2)彩色多普勒顯示腫塊內見點狀,短棒狀或線狀血流信號,線狀血流信號多見于腫塊周邊部,脈沖多普勒為低速高阻動脈血流。實驗和觀察證明,不同時期子宮內膜種植能力不同,其次序為月經后>間隙期>分泌期>經前期>月經期>妊娠早期>妊娠晚期[3]。在剖宮產時,子宮內膜碎片“污染”切口不少見,而發生子宮內膜異位癥者不多,這與經血逆流而致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生相似。內膜碎片的遺留特點,生物學活性以及局部或全身因素是造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因素,并不完全取決于切口是否被“污染”。但本研究中表明,在剖宮產手術實施有效的切口保護,可明顯減少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