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小橫切口手術治療小兒斜疝227例
任志明 張永剛
【關鍵詞】 小橫切口
【關鍵詞】手術治療;腹股溝疝;小兒
我院自1994―2003年采用下腹小橫切口手術治療10歲以下小兒腹股溝斜疝227例,效果滿意,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組共227例,248側(其中雙側斜疝21例)。其中男192例,女35例,年齡2~10歲;左側62例,右側186例。227例中嵌頓疝22例(行急癥手術),復發(fā)疝10例。
1.2手術方法本組198例采用氯胺酮全麻手術、29例采用硬膜外麻醉。常規(guī)消毒術野皮膚,鋪無菌巾單。于外環(huán)口上方的腹橫紋處橫行切開皮膚,切口長約2~3 cm;切開皮下組織、腹外斜肌腱膜、提睪肌,顯露精索后,在其前內側尋找并切開疝囊,仔細游離疝囊至頸部(可見到腹膜外脂肪),分離時應注意保護輸精管,以免損傷。一般用4號絲線雙重貫穿8字縫扎疝囊頸部,切除多余疝囊,不需懸吊。較大的疝囊可橫斷疝囊,遠端大部分疝囊壁不必游離切除,在疝囊底部開窗,以免積液。仔細止血后將精索睪丸復位;縫合提睪肌及切口各層,完成手術。
1.3治療結果本組病例術后無血腫及切口感染。12例出現陰囊水腫,未作特殊處理,3 d左右腫脹消退,有2例膀胱損傷,經術中縫合修補,置放導尿管引流8 d左右痊愈,無其它并發(fā)癥。本組術后隨訪120例,隨訪時間為6個月~8年,其中1例半年后復發(fā),經再次手術痊愈。其它病例均無復發(fā)及其它并發(fā)癥。
2討論
小兒腹股溝斜疝是由于先天發(fā)育異常腹膜鞘狀突未閉,各種原因所致的長期腹內壓增高,致使腹腔內容物進入鞘狀突而形成。一般2歲左右不能自愈的病例均應采用手術治療[1]。我院采用下腹小橫切口手術治療小兒斜疝,在外環(huán)口上方皮膚自然皺褶處作橫切口,其切口正好在郎格氏皮膚紋理線上,分離組織少,創(chuàng)傷小,術中出血少,術后切口愈合平整,疤痕少,形似腹橫紋,美觀。我們的體會是2~5歲小兒腹股溝管相對較短,亦可采用不切開腹外斜肌腱膜的方法,直接分開外環(huán)口,尋找游離至疝囊頸部后高位結扎,但我們大部分均采用切開腹外斜肌腱膜的方式,這樣顯露好,結扎位置高,同時易發(fā)現其他病變,如精索鞘膜積液等,以便同時處理。較小疝囊可全部切除,較大疝囊可橫斷疝囊,遠端保留,其底部開窗,以防術后積液。小兒精索多不成束狀,輸精管細、迂曲,應注意保護,以免損傷。較大疝囊剝離時易出血,術后易形成血腫,應仔細止血。術中還應注意將睪丸精索復位。小兒膀胱位置較高,壁薄,靠近前腹壁,故術中應注意避免膀胱損傷,切口不能過于靠內,術前注意排尿,術中游離疝囊時應仔細,是可以避免的。術中不慎損傷時只要及時發(fā)現,修補并置放導尿管引流1周,應用抗生素,一般無后遺癥,我們遇到的2例經上述處理均痊愈出院,遠期隨訪無并發(fā)癥。術后切口及腹股溝部常規(guī)采用繃帶壓迫止血,同時減少患兒術后哭鬧,以免腹壓增高;回病房后常規(guī)行切口壓砂袋。
參考文獻
1.莫偉明,賀天橋,朱頡曾.小切口治療嬰幼兒腹股溝疝348例體會[J].腹部外科,1997,10(2):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