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喉乳頭狀瘤切除手術的麻醉分析
任政權
【摘要】目的:探究小兒喉乳頭狀瘤切除手術的最佳麻醉方式。方法:使用復合麻醉藥和小號氣管導管為31例擇期進行喉乳頭狀瘤切除手術的患兒實施麻醉。結果:31例患兒均順利地接受了手術,且在手術后都能快速蘇醒。結論:使用復合麻醉藥和小號氣管導管為小兒喉乳頭狀瘤切除手術實施麻醉,具有操作簡單、對患兒循環系統影響小、患兒術后易蘇醒等優點,是一種值得在臨床上推廣和應用的小兒麻醉方法。
【關鍵詞】小兒;喉乳頭狀瘤切除手術;麻醉方法
喉乳頭狀瘤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兒科喉部良性腫瘤。目前,臨床上治療此病主要采用為患者實施喉乳頭狀瘤切除手術的方法。但是,由于多數喉乳頭狀瘤患兒的腫瘤體積絕大都比較大,所以麻醉師常常為如何才能順利地給喉乳頭狀瘤患兒實施麻醉而感到頭痛。筆者在非洲援外醫療期間,通過使用復合麻醉藥和小號氣管導管為31例擇期進行喉乳頭狀瘤切除術的患兒實施了麻醉,并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筆者在非洲援外醫療期間共收治需擇期進行喉乳頭狀瘤切除手術的患兒31例。其中男14例,女17例;年齡為1~6歲;體重為6.5~20千克;初次手術患兒為4例,再次手術患兒為27例。術前醫生查房時,此31例患兒均有聲嘶和輕中度呼吸困難的癥狀,無明顯的紫紺癥狀。
1.2 麻醉方法 此31例患兒在術前均禁食禁水4個小時,且由家屬陪同進入手術室(待患兒入睡后,家屬需離開手術室)。患兒進入手術室后,護士為其連接上監護MAP(平均動脈壓)、SpO2(血氧飽和度)、ECG(心電圖)及HR(心率)的儀器(護士需通過此儀器記錄患兒在進入手術室、入睡期間、氣管插管后、手術開始時、術中、術畢和拔管后10 min的MAP、SpO2、ECG和HR的變化)。待術前準備結束后,麻醉師開始為患兒進行麻醉。其麻醉步驟為:①為患兒進行麻醉誘導。此31例患兒使用的麻醉誘導藥物為:濃度為50%的O2+N20混合氣體、濃度為0.4%的氟烷,給藥方式為面罩吸入。②待麻醉誘導至患兒入睡后,麻醉師將氟烷的濃度調至0.8%~1.4%,并囑護士為患兒靜脈推注阿托品(0.02 mg/kg)、芬太尼(1 μg/kg)和地塞米松(0.25 mg/kg)。③待護士靜脈推注結束后,麻醉師需將氟烷的濃度調為1.5%左右,并用此濃度維持整個手術。④在③結束1 min后,麻醉師為患兒進行氣管插管。氣管插管應選用號碼較小的導管(直徑約為3.0~4.0 mm)。麻醉師應將氣管導管連接在麻醉機上,并保留患兒的自主呼吸。在手術期間,麻醉師還需間斷手控輔助患兒的呼吸,使患兒的SpO2維持在大于90%的范圍內。
手術結束后,麻醉師需給患兒換用較大號的氣管導管(直徑約為3.5~5.0 mm),并改為吸入純氧。待患兒清醒后,先由麻醉師為患兒拔管,然后再由護士將患兒送入恢復室。患兒進入恢復室后,應取頭低腳高側臥位(頭位和腳位連線的角度應小于10°),并進行面罩吸氧。護士需監護患兒的SpO2。
1.3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采用統計軟件SPSS 11.0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的方式表示,P<0.05,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此31例患兒均順利地完成了手術,且每例患者的手術用時都比較短(麻醉的誘導時間為2~4 min,手術時間為15~35 min,術畢至拔管的時間為3~15 min)。在圍手術期,患兒的平均血壓、心率、血氧飽和度等各項指標都比較平穩。在術后,患兒蘇醒的比較快,且蘇醒后均未出現躁動的癥狀。
3討論
3.1 關于研究對象的討論 有關研究顯示,80%以上的喉乳頭狀瘤患兒都會在4歲以內發病,且最常見的發病部位為聲帶、室帶和喉室(如果患兒存在氣管切開史,則其發病部位易出現在氣管的切口處)[1]。此次研究的31例患兒經診斷,其發病年齡、病史、發病部位都與上述研究結果相符。
3.2 關于麻醉方法的討論 由于小兒喉乳頭狀瘤的瘤體都比較大,且小兒喉乳頭狀瘤切除手術的手術操作和麻醉操作都必須在患兒的氣道內進行,所以為實施喉乳頭狀瘤切除手術的患兒進行麻醉是一件比較難處理的事情。但是在此次研究中,筆者對照有關專家(如馮霞 [2]、林派沖 [3]等)的麻醉經驗并結合自己的臨床體會,總結出一套既安全可靠又操作簡單的,適合小兒喉乳頭狀瘤切除手術使用的麻醉方法。在這套麻醉方法中,共有4個關鍵步驟:①氣管插管。氣管插管是保證患兒氣道通暢的根本保證,但為了方便手術操作(在氣管導管周圍操作),麻醉師可選用較小號的彎形氣管導管(氣管導管的直徑最好比估算的導管直徑小0.5~1 mm)進行氣管插管。在氣管插管時,麻醉師應以輕柔的動作進行插管,以防止導管碰觸瘤體,使瘤體發生脫落或出血。②麻醉方式:此31例患兒使用的是面罩吸入式麻醉。此種麻醉方式具有呼吸抑制輕、誘導無疼痛、麻醉深度可控性好、麻醉藥可原形經氣道排出等優點,較為適合兒童使用。③麻醉用藥。該31例患兒使用的麻醉藥物有濃度為50%的O2+N20混合氣體、氟烷、小劑量的芬太尼、阿托品和地塞米松。其中,小劑量的芬太尼可起到鎮痛、降低氣管應激反應的作用,阿托品可起到減少氣道分泌物的作用,地塞米松可起到防止氣道黏膜水腫的作用。④術后處理。麻醉師在術后需給患兒換用較大號的氣管導管進行通氣(較大號的氣管導管可使患兒的氣道更通暢,使CO2更易排出)。患兒在術后應采取頭低腳高側臥位休息,以防其發生氣道分泌物和血液的誤吸。
總之,在實施小兒喉乳頭狀瘤切除手術的過程中,使用較小號的氣管導管來保證其呼吸道的通暢,使用吸入復合式麻醉藥進行麻醉是非常值得在臨床上推廣和應用的。
參考文獻
[1] 崔順九,韓德民,陳學軍等.兒童復發性呼吸道乳頭狀瘤病臨床研究.中華耳鼻喉科雜志,2001,36(6):458-462.
[2] 馮霞,袁寶龍,黃文超.27例小兒喉乳頭狀瘤切除術的麻醉處理.Guangdong Medical Journa,2002,23:24-25.
[3]林派沖,王越洪,孫嬋.小兒喉乳狀瘤切除術的麻醉處理.暨南大學學報(醫學版),1996,17(4):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