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先天性心臟病介入手術圍術期的心理干預
李明秋,任麗
【關鍵詞】 先天性心臟病 介入治療 心理干預
先天性心臟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CHD)是兒童常見的心臟病,其發病率為8‰~12‰,據估計我國每年約有15~20萬患先心病的新生兒出生[1]。近年來,由于新型系列堵封材料較快發展,介入治療使用于先天性心臟病的年齡越來越小,疾病的種類越來越多,效果也越來越好[2]。我院心血管內科于2007年2月4月先后對14例CHD患兒實施了先心病介入治療封堵術,取得良好療效。先心病介入治療是近年來開展的新技術,做好術前指導工作是十分重要的,針對家長及患兒的心理特點,認真做好心理干預,使患兒及家屬消除疑慮,增強對手術治療的信心是必要的,可以全面保證手術順利進行。現將體會總結如下。
1 術前心理干預 患兒入院環境陌生,見到醫生護士會感到害怕、恐懼,對醫生和護士懷有戒意。再加之患有先心病的小兒體質較弱,心理防御能力較低,在這個時期患兒一般都存在明顯的恐懼、反抗、不安及過分依賴家長的心理反應。加之先心病介入治療封堵術是一種新的治療方法,患者與家屬對新的治療往往顧慮疑惑,對手術成功表示懷疑,所以護理人員應先通過仔細觀察了解患兒及家屬的心理反應,再具體實施心理干預。我們首先應向患兒及家屬解釋手術的優點,手術的方法和可能發生的并發癥及搶救措施,術后監護方法,手術前后的注意事項及配合要點等。側重介紹封堵術的具體操作過程,使患者及家屬能形象地了解介入治療的相對安全性和技術的可行性, 用患兒易于理解的語言說明手術的重要性及簡要過程,以及身體有關部位的愈合。鼓勵患兒以勇敢精神配合治療,使患兒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以其穩定的情緒接受手術。向患兒及家屬提供有關手術麻醉及護理方面必要的信息。只有家屬情緒穩定,對治療充滿信心,患兒才會以自然輕松的心態對待治療,有利于介入治療的順利進行。另外觸摸是人際溝通中最親切的動作。不妨將這一動作加入我們的護理過程中先輕輕地觸摸一下患兒的面部或身體的其他部位或一逗患兒樂,可以減少患兒的陌生感,同時還能給家長欣慰親切的感覺,這樣才能與患兒家長進行有效的溝通。
2 術中心理干預 患兒來到導管室這一新環境首先感到恐懼、陌生、害怕,此時會更加依賴家長。家長也同樣會有心理壓力,情緒緊張。手術日不宜將患兒過早接入手術室,待各項術前準備工作完成后再將患兒接入手術間,以免引起恐懼。手術中年齡較小的患兒麻醉誘導期讓其父母在場以減輕患兒恐懼感。在使用約束帶時注意松緊適度,不要壓傷患兒。年齡較大患兒入室時應和藹可親,進入手術間后不宜將其獨自留在手術床上,以免緊張及發生墜床等意外。應陪在患兒身邊,分散注意力,減輕患兒恐懼感。各項操作應快捷準備,注意保暖,照顧患兒的自尊心,使患兒有安全感。對于患兒家屬可用安慰性語言將其安撫在手術間外耐心等候。以誠懇的態度告訴家長這樣可以減輕家長的緊張、不安的情緒。
3 術后心理干預 在手術結束后手術護士應為患兒擦去身體上的血跡,包扎好傷口。患兒麻醉未醒時應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復蘇患兒易躁動、哭鬧,應做好安全保障工作,將手腳妥善固定,確保術側傷口包扎固定好無滲血。當患兒清醒時,應以更加親切和藹的態度進行安慰和鼓勵,對患兒任何不適感覺都給予足夠的重視。可以用適當的方法轉移患兒的注意力,以減輕疼痛等不適。護士也可使用改變體位、創造舒適環境方法減輕患兒術后的不適。術后告知家長合理安排患兒的生活制度,提高機體的抵抗力,及時增減衣服,避免上呼吸道感染,適當休息,以免過度勞累。避免患兒情緒激動,盡量不使患兒哭鬧,減少不必要的刺激,以兔加重心臟負擔。1月內避免劇烈運動,指導患兒每日服阿斯匹林3個月,避免接觸強磁場,術后1、3、6個月及1年回院隨訪,并行超聲心動圖、心電圖、X線胸片檢查。注意有無心前區疼痛、咯血、血尿、腹痛等癥狀,一旦出現要及時回醫院檢查及治療。 先天性心臟病介入治療手術,創傷小、并發癥低、住院日少、康復快,患者易于接受。精湛的技術和周密的護理配合是手術成功的關鍵。本組護理通過對患兒及家屬在手術前后的心理干預,解除了患兒及家屬的精神壓力和心理負擔,使其在術中能主動默契的配合,全面保證了手術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