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腹腔鏡輔助下胃癌根治手術后的護理
佚名
作者:公鳳霞 王英 周靜 王麥煥
【關鍵詞】 腹腔鏡;胃癌根治術; 護理
1 臨床資料
我院自200301/200703對19(男10,女9)例早、中期胃癌患者進行腹腔鏡根治術,年齡28~65歲. 根據患者術前胃鏡、鋇餐及活檢病理有無局部淋巴結和遠處轉移征象等各項檢查確診. 19例患者均有1~5 mo上腹部飽脹不適,隱痛病史. 全部患者行氣管插管全麻、仰臥位,建立氣腹,采用不同術式在腹腔鏡下完成胃腸吻合,手術均獲得成功. 無中轉開腹,手術出血量平均120 mL,均未輸血,平均手術時間240 min[1]. 術后患者疼痛較輕微,胃腸功能恢復早,術后排便、排氣時間平均為60 h,較早拔除胃管,較常規開腹手術方式提前. 遵循飲食原則常常規進食,無手術及術后并發癥,均痊愈出院. 患者平均住院時間為7 d,依據病理類型,常規輔助化療,術后隨訪6~48 mo,患者飲食基本正常. B超、鋇餐等影像檢查及血液腫瘤標記物檢測無異常.
2 討論
2.1 術前護理 除常規術前護理外,還應給患者介紹有關于腹腔鏡技術的知識以減少患者對檢查的恐懼感. 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增加患者對醫護人員的信任感,使其能夠配合治療, 做好術前的身體及心理準備.
2.2 術中護理 手術護士應以親切的語言向患者核對姓名、年齡等,并以聊天的方式簡單介紹麻醉醫生、手術臥位,在麻醉誘導下的感覺性變化等以穩定情緒,消除顧慮;麻醉恢復中應放輕松的音樂[2],使患者從睡意朦朧中醒來,降低其緊張的心理、護士應協助患者穿衣,以溫和的話語告知手術情況,并親自將患者送回病房.
2.3 術后護理 術后護士應適時的給予患者同情和照顧,耐心傾聽主訴、細心解答有關問題,鼓勵患者戰勝病痛,可以通過患者的愛好,如聽音樂、看報、雜志、小說等分散注意力,緩解疼痛,輕松愉快地配合治療. 術后醫護人員還應經常看望患者,詢問不適,一旦發現病情變化,積極應對處理,在排除異常的基礎上向患者及親屬解答有關問題,使其得致巨大的心理支持. 鼓勵患者早期下床活動及制定有效的梯狀康復訓練,促使胃腸蠕動早日恢復,在積極配合治療的同時,應盡最大可能的幫助患者去接觸新鮮事物,以更佳的狀態去適應生活,適應工作,適應社會. 可邀請患者講述自己的故事,從而進一步增強患者和自信心與使命感,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社會大家庭中. 飲食應定時、定量,細嚼慢咽,少吃過冷、過燙、過辣及油煎炸食物,禁煙酒,注意勞逸結合,行為規律的健康生活方式,保持樂觀進取向上的心情.
[1] 陳 凜. 新技術(腹腔鏡)在胃腸外科的應用[J]. 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04,5(2):175-176.
[2] 薛富善. 圍手術期護理學[M]. 北京: 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2001:4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