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胸手術后早期活動和康復鍛煉
房寶梅
【關鍵詞】 開胸手術;早期;活動;康復
開胸手術后早期活動和康復鍛煉,對預防和減少呼吸道并發癥,降低死亡率,促進人體各組織系統加速恢復功能,維護人體健康起了極大作用。本文總結我院胸外科近10年開胸術后2670例,積極開展早期活動和康復鍛煉,收到較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2670例,食管癌術后1648例,肺癌術后989例,其他33例;年齡35~81歲。術后發生呼吸道并發癥34例,占1.3%,平均住院20天;未發生呼吸道并發癥1614例,平均住院14天。
2 早期活動和康復鍛煉的方法
2.1 術前宣教 術前應對病人宣教,說明術后早期活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說明什么是有效咳嗽,有效咳嗽的重要性和具體做法。本組病人常見的顧慮是手術后早期活動是否會增加痛苦,是否會造成胸部切口裂開,可否待體質恢復好一些再鍛煉,具體問題都應向病人及家屬詳細解答和說明。教會病人做有效咳嗽方法,使病人在術后就能很好配合,利于早期活動順利進行。
2.2 早期活動的具體方法和效益
2.2.1 身體部位活動
2.2.1.1 肢體活動 肢體部位活動應在病人回房后早期開始,在病人還未從麻醉清醒過來時,由護理人員或指導家屬對病人做被動性活動,包括上下肢各關節的活動,按摩下肢,特別對老年人應認真執行,可避免下肢靜脈血栓及肺動脈血栓栓塞。病人清醒后,應鼓勵病人上臂外展90°,第3天能上舉高過頭頂,并做梳頭動作。下肢活動應能屈曲和伸直自如,避免下肢靜脈栓塞,促進靜脈回流。
2.2.1.2 改變體位和翻身活動 避免病人長期停留于一種臥位不動,防止老年人或心功能差者發生墮積性肺炎。當病人還未從麻醉中清醒過來時,護理人員應每小時將病人體位改變1次,如從左側臥位式變為右側臥位式,或從右側臥位式變為左側臥位式。但血壓不穩、血容量不足者應謹慎,不應體位突然改變,否則血壓可突然下降。病人神智清楚,血壓平穩后,應改半臥位,這種體位對開胸術后病人非常重要:第一,可使橫膈下降,助長肺部擴張,橫膈每下降1cm,呼吸量可增加300ml之多,這樣有利于氣體交換,使咳嗽排痰更有效;第二,橫膈下降有利于心臟排血,改善循環;第三,有利于胸膜和縱隔積液積血引流出體外,更有利于肺臟膨脹及改善呼吸和循環。這種早期活動能改善病人情況,避免許多并發癥,是開胸手術后病人早期即應受到重視的護理之一。
2.2.2 有效的咳嗽和排痰 咳嗽排痰是開胸術后極為重要的早期活動內容之一。術前應向病人說明其重要意義并教會做法,術后醫護人員用手按胸部切口,減少因咳嗽時胸壁震動而產生的疼痛,鼓勵病人努力咳嗽,不管有無痰液,均應認真執行。其優點有:促使肺葉膨脹,有利于氣體交換,改善全身供氧;咳出痰液使氣道通暢,消除氣管痙攣,避免肺不張,減少肺部感染和發生窒息的機會;將積于縱隔和胸腔內積液由胸導管擠出體外,以利引流,避免肺部感染的機會。有效的咳嗽,應該是盡量吸足空氣,將聲門緊閉以后突然開放聲門,使氣道內空氣沖出??嚷晳檀儆辛?,但并不需要劇烈咳嗽。如咳時氣體漏掉,不突然沖出,或在喉頭發出假聲都不是有效的咳嗽。應避免連續無效的咳嗽。否則只有增加病人的疲勞,消耗氣力,達不到目的。每1~2次有效咳嗽,應讓病人休息片刻后再咳1~2次。如扶病人坐起咳嗽,效果能有所增加。術后咳嗽應結合霧化吸入和祛痰劑等治療共同進行。使病人側臥,用手叩擊胸背部使之振動,可幫助將一側的痰液易于咳出,由于更換體位,胸內積液也易于在咳嗽時被擠出引流管。
2.2.3 早期起床活動 開胸手術后,不管年齡有多大,只要循環已穩定,已無出血現象,胸導管已經拔除,意識清楚,一般情況尚好的病人,均鼓勵和幫助病人下床活動。一般術后3天試行在床邊椅子上做一段時間,每天2~3次,術后第5天應在病室內走動,做四肢活動鍛煉,以后根據個人情況,逐漸增加活動量。經過這樣早期活動和康復鍛煉的病人,術后并發癥極少見,尤其是呼吸道并發癥,病人都很快順利恢復健康。況且,早期活動能促進胃腸道蠕動,恢復消化功能,增進食欲,有利于恢復體力和增加抵抗力。
3 討論
本組病人并發呼吸道感染的有34例,其平均住院天數比未發生呼吸道感染者延長了6天,經認真分析原因發現與以下幾方面有關。第一,手術時間長者,比無并發癥者延長0.5h;第二,年齡大,體質差,咳嗽無力者;第三,病人為中層以上干部,部分醫務人員不愿多次督促他們下床活動及咳嗽,以免引發反感;第四,護理人員未教會病人做有效的咳嗽排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