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芬太尼在開胸手術后病人自控靜脈鎮痛中的應用
佚名
表1 術后鎮痛情況 (x±s)
注:組間比較,*P<0.05
2.2 副反應 3組鎮痛液配方中以M組副反應較多,其中惡心發生率為40%,與S組相比差異有顯著性(P<0.05),F組有1例發生呼吸抑制,見表2。
表2 副反應發生情況 (例)
2.3 生命體征 各組病例的平均動脈壓、心率、呼吸頻率均在正常范圍,組間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其中M組MAP與術前相比,術后24h下降9.3%。 3 討論 開胸手術的創傷和術后疼痛可引起病人肺功能殘氣量下降,通氣血流比例失調,繼之發生術后肺不張和低氧血癥。有效的鎮痛可以使病人增加深呼吸和充分咳痰,方便的改變體位,改善術后肺功能,減少肺部并發癥的發生[1]。PCA是目前臨床普遍使用的術后鎮痛方法,其提供了一種能有效克服藥代學和藥效學個體差異的手段,病人可按需自行給藥,使用方便,鎮痛可靠。本試驗3組病人均收到優良的鎮痛效果,達到了術后鎮痛的目的。 術后靜脈自控鎮痛臨床應用配方較多,主要為阿片類藥物,以嗎啡、芬太尼應用最多,此外還有曲馬朵、哌替啶、氯胺酮等。嗎啡的鎮痛效價為芬太尼的1/100,試驗中M組與F組即按這一比例配制,結果M組的VAS與VRS評分均優于F組,差異具有顯著性。這可能是由于嗎啡與中樞神經系統內μ受體有非常強的親和力,其代謝產物嗎啡-6-葡萄糖醛酸仍具有很強的鎮痛活性,延長了嗎啡的作用時間;而芬太尼為高脂溶性阿片類藥物,它易于透過血腦屏障進入腦,也易于從腦再分布到其他組織,因而其在鎮痛開始階段藥物濃度上升較慢。當然也不能再任意增加芬太尼的用量,芬太尼反復大量靜脈應用后易產生蓄積并再次進入血液循環,導致胸肌僵直、延遲性呼吸抑制等并發癥,在試驗F組中即觀察到1例呼吸抑制發生。 舒芬太尼為芬太尼的衍生物,在國內臨床應用已逐漸增多,其與阿片受體親和力高,鎮痛效價普遍認為是芬太尼的7~10倍[2],是目前已知鎮痛效價最高的阿片受體激動劑,與芬太尼相比較,具有鎮痛作用強、鎮痛時間長的特點,而其時量相關半衰期卻顯著優于芬太尼[3],具有良好的可控性。許立新等[4] 將等效劑量舒芬太尼或芬太尼復合羅哌卡因用于術后PCEA對比發現:在術后鎮痛方面舒芬太尼的效價是芬太尼的10倍,甚至更高,兩者都取得了較好的鎮痛效果,舒芬太尼組惡心、嘔吐及呼吸抑制的發生率略低于芬太尼組。本試驗將舒芬太尼與芬太尼按1∶10劑量配制鎮痛液,結果顯示舒芬太尼組的鎮痛效果要優于芬太尼組,24h進藥量亦較少,兩者在血流動力學影響方面差異無顯著性,在副反應方面,兩組均各有2例發生惡心,1例出現皮膚瘙癢。Bailey等[5]也研究發現:在等效劑量下,舒芬太尼的鎮靜作用強于芬太尼,而呼吸抑制效應卻比芬太尼作用弱。所以將舒芬太尼用于術后PCIA鎮痛作用確切,與芬太尼相比更加安全可靠。 阿片類藥物的不良反應主要有4項:瘙癢、惡心嘔吐、尿潴留和呼吸抑制。阿片類藥可作用于下丘腦極后區的催吐化學感受區引起惡心、嘔吐,而呼吸抑制與其激動腦干呼吸中樞的μ2受體有關,這些副反應以嗎啡最為多見。在本試驗中,為觀察不同鎮痛方案的副反應情況均未使用鎮吐藥物,結果嗎啡組病人中有8例出現惡心,有4例出現不同程度的皮膚瘙癢,其發生率均高于其他組。所以在術后靜脈鎮痛中有必要常規加用鎮吐藥物,如恩丹西酮、氟哌利多、甲氧氯普胺、地塞米松等。瘙癢雖不會對病人構成危險,但影響病人術后的安定情緒,所以也應積極防治。與嗎啡相比,舒芬太尼主要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的脊髓、延髓、中腦、丘腦等痛覺傳導區的μ1受體,而對其他阿片受體作用較弱,所以在本試驗中舒芬太尼用于術后鎮痛的鎮痛效果接近于嗎啡,但副反應的發生率較低,顯示了其鎮痛方面獨有的優勢。 綜上所述,積極有效的術后鎮痛對于開胸手術后病人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其中舒芬太尼鎮痛作用確切,惡心、嘔吐等副反應發生率較低,顯示了其在術后鎮痛方面較廣闊的應用前景。因此,我們認為舒芬太尼可較安全可靠地應用于臨床術后鎮痛,但其最佳鎮痛配制方案尚需更大樣本臨床病例的進一步觀察。 【參考文獻】 1 Weissman C.The metabolic response to stress:an overview and update.Anesthesiology,1998,73:308-327. 2 金昔陸.μ阿片受體激動劑舒芬太尼的藥理作用和應用.中國現代應用藥學雜志,1999,16:1-5. 3 莊心良,曾因明,陳伯鑾.現代麻醉學,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524. 4 許立新,佘守章,許學兵,等.等效劑量舒芬太尼或芬太尼復合羅比卡因術后硬膜外病人自控鎮痛效應的觀察.臨床麻醉學雜志,2004,20:280-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