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的非手術治療及康復指導
潘春艷
【摘要】 本文通過對臨床收治的頸椎病患者,作系統的非手術治療和合理周全的康復指導,從而把強化康復護理的理念貫穿臨床常見病的病程中,避免因缺乏正確的康復指導而導致疾病的復發。
【關鍵詞】 頸椎病 康復指導
頸椎病是由于頸肩部的急性損傷或慢性勞損引起的骨及軟組織的病變壓迫血管,神經引起的一系列復雜癥候的病癥。其發病率高,病程長,癥候頑固,臨床多采用非手術治療:如牽引,理療及推拿等。鑒于近年來此病發病年齡日趨年輕化,單純依靠上述治療雖短期療效明顯,但復發率高,因此正確的預防措施及康復護理須專人指導,才能有效的減輕患者的病痛,改善生活質量。
一 臨床資料的收集
1.臨床資料:取我院2001—2009年在理療科門診收治的病員,男71例,女152例。年齡最小24歲,最大75歲,平均年齡45歲,病程在一月到兩年,經X線攝片及臨床檢查確診。
2.治療方法:頸椎牽引可取坐位或臥位,坐位牽引時患者正坐,頭稍前屈,臥位時仰臥頭部正位。重量在6—12公斤,時間20分鐘,每日兩次。
3.手法:由輕漸重,以彈筋,撥絡,點穴,牽引,旋轉等手法放松頸項部肌肉韌帶及軟組織,每日一次,每次15分鐘。
4.理療:微波治療儀或紅外線照射,每日一次,每次20分鐘。
5.藥物治療:癥狀重者以甘露醇脫水,用以減輕脊髓水腫,再以紅花針靜滴活血化瘀,每日一次。
二 康復護理及指導
1.頸椎牽引的護理:一般取坐位牽引重量6—12公斤,起始宜輕。根據患者年齡,體質,體重及臨床體征作對應調整。對伴有眩暈及不耐久坐者,予臥位牽引。若出現頭暈惡心者,需調整牽引重量,必要時停止牽引治療。
2.手法治療的護理:自然的端坐位以減少身體對手法的抵抗力。另外適當的對疾病原理的解釋可用于排除患者對重手法引起的酸痛的畏懼心理以及對搖轉手法的恐懼心理。
對一部分患者追求每次治療都需聽到彈響聲也需正確疏導。
3.頸托應用的指導:頸圍及頸托的使用,以保暖及適合長時間佩戴為宜,充氣式或機械式頸托應避免支撐力過大損傷頸椎。 4.日常生活的康復護理:
必須糾正的生活習慣
坐姿:保持自然的端坐位,臀背均接觸椅背,雙肩外展,脊柱頸段及胸段保持正常的生理弧度,桌椅的高度根據身高調節,使目光接近于平視。
頸部的適當運動:工作一小時左右即稍做休息,頭頸做小幅度活動,然后可在工作的文字中隨意找一行按筆畫用頭頸部的活動來書寫。
遠望:可在長時間工作后作遠方眺望5分鐘,頸部及胸腰段做伸展活動,緩解疲勞。
睡姿:枕高一般在10-14CM(以平臥時肩的高度即可),軟硬合度,頸部充分接觸睡枕,必要時可加用頸枕,頸部保暖,糾正俯臥。
心理指導:頸椎病多遷延日久,病勢重,緩解慢。應充分讓患者認識到治療的延續性,癥狀的緩解的快慢,因人而異,無法互相比較。
三 結果
經牽引,理療及康復護理指導,醫治1-2療程(10-20天)后治愈139例,好轉59例,無效25例,有效率88.79%。
四 討論
頸椎牽引可以加大椎間孔和椎間隙,減輕神經根的壓迫,有利水腫的消退;頸部的手法治療能松解頸背部的肌肉和韌帶的痙攣,糾正小關節的錯位及嵌頓,同時可使局部血循環改善,松解粘連;理療可消除周圍組織和神經根的炎癥及水腫;甘露醇及紅花針可脫水消腫,活血化瘀,消除神經根水腫緩解神經壓迫體征,同時促進血液循環;康復護理指導可使病人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正確的坐姿可減輕頸部的疲勞避免及減少頸椎病的復發,正確的睡姿可維持和糾正頸椎的正常生理弧度。總之,現代醫學模式在治療的同時加強康復護理逐漸貫穿治療的始終其對治療中的促進作用對復發的預防有較大的輔助作用,臨床中應用簡單可使病員了解頸椎病的知識和康復保健消除疑慮及恐懼心理,使治療事半而功倍。
參 考 文 獻
[1]李 紅,柳 鋒.60例頸椎病病人的治療與護理[J].護理研究,2003,17(IB):78.
[2]趙平學.頸椎病診斷與非手術治療[M].沈陽:遼寧白山出版社,1991:202.
[3]寧立洲,楊愛民,趙詠梅.頸椎病的康復護理320例.實用護理雜志,2003,19(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