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頸椎病圍手術期護理及功能康復

舒武蘭,張靜榮

[關鍵詞] 頸椎病;圍手術;護理;康復

頸椎病指以頸椎間盤退行性變為病理基礎,繼發頸椎穩定性失調,進一步發展可引起椎體、椎間關節及周圍韌帶發生變性、增生、鈣化,最后導致相鄰脊髓神經、血管受到刺激壓迫,出現一系列臨床體征。臨床多見于中、老年患者,依次多見于C5~6、C6~7、C7~T1,患者均感頸部不適、頸肩肌緊張、疼痛向一側或兩側上肢放射并觸電樣麻木,手握力減退,精細動作失調,有步態不穩,似踩棉花樣的感覺,同時伴不同程度感覺障礙,重者出現大小便功能障礙。因此,頸椎間盤退行性改變是頸椎病的基本原因;先天性頸椎管狹窄也可引起頸椎病,而損傷則可誘發、加速、加重頸椎退行性變;長期伏案工作和不良生活習慣也可誘發或加速頸椎退行性變的發生,而出現一系列臨床癥狀,給工作、學習、生活帶來很大影響。臨床上對診斷明確、反復發作、保守治療無效的頸椎病患者或脊髓型頸椎病進行性加重經CT、MRI證實有壓迫癥狀應盡快手術治療。現就頸椎病的圍手術期護理及功能康復作一綜述,以便于能更好地服務于臨床,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1 臨床資料

我科自2003年1月~2005年10月,通過對46例頸椎病圍手術期患者的臨床觀察、治療、護理及療效隨訪,較好地改善了頸部及四肢功能,提高了生活質量。其中男31例,女15例,年齡最大79歲,最小34歲。頸前路術式31例,頸后路術式15例。其中自體取骨植骨13例,包括1例發育性頸椎管狹窄,頸椎多間盤突出,后縱韌帶骨化者,行頸后路C3~7單開門椎管擴大成形術,前路C3~4椎間盤摘除加后縱韌帶骨化灶切除、植骨、鈦板內固定術;術后切口均一期愈合。

2 護理

2.1 入院后做好衛生宣教及心理護理 包括介紹病區環境、疾病相關知識及同種疾病治療情況。頸椎病患者病程長,需手術者均有不同程度脊髓損傷癥狀,加上頸部手術的特殊性,患者除了害怕疼痛外,更重要的是擔心手術安全及效果;產生恐懼悲觀心理,根據患者的心態,可請手術治愈的頸椎病患者現身說法,介紹術中無痛、術后止痛方法及康復情況。醫護人員應詳細反復向患者講解手術的必要性,圍手術期治療、護理、康復配合的重要性。讓患者及家屬對本病有一個明確的認識,消除恐懼情緒;讓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主動地配合治療護理工作。

2.2 手術前配合訓練、準備及護理 (1)枕頜帶牽引:緩解頸肩肌痙攣,減輕頸椎管壓力及頸脊髓的壓迫。并隨時觀察病情,確保牽引效果。(2)入院后戒煙,預防感冒,避免咳嗽導致手術后傷口疼痛、頸椎活動而影響手術效果;減輕氣管炎癥,避免排痰不暢可能出現窒息危及生命。(3)術前一周配合訓練:頸前路術式練習氣管推移,每天3~4次,每次5~10 min,因術中長時間處于仰臥伸頸位,將氣管拉向一側才能更好地暴露椎體,利于手術操作。頸后路術式練習俯臥位,術前練習5天,患者趴在床上,胸前墊一軟枕,雙上肢自然放于身體兩側,每日2~3次,每次30 min,以適應術中耐受性;教會患者學會深呼吸,有效咳嗽,防止術后呼吸道感染;訓練床上排大小便,防止術后尿潴留及排便不習慣;床上訓練移動軀體,更換體位,下床方法,防止靜脈血栓形成、肌力減弱或喪失,也為術后下床活動做準備;選擇臥、立均合適的頸托,并教會正確使用方法。(4)配合醫生術前完善各項輔助檢查,全面了解患者各重要器官的功能及身體狀況;術前一日交叉配血,遵醫囑做藥敏試驗。(5)術前常規備皮,洗澡更衣。頸后路術式備皮范圍:剃頭,頭頂至肩胛下緣,左右過腋中線。頸前路術式備皮范圍:上至下頜緣,下至雙乳頭水平線,左右過腋中線;男性患者剃胡須。取骨植骨者備會陰及雙髂部,上至肋緣,下至膝關節,前后過正中線。(6)術前一日晚排便或灌腸后禁食,術晨禁飲6 h;術晨常規測體溫、脈搏、呼吸、血壓并記錄;護送入手術室前協助患者解小便,取下義齒、發夾、首飾及貴重物品交家屬保管;送入手術室應帶病歷及各種檢查資料。(7)備好麻醉床單位,供氧裝置、負壓吸引裝置、引流掛鉤、點滴掛鉤或架,血壓計或監護儀,氣管切開包等。

2.3 術中的配合及注意 手術室內調節合適溫濕度,給患者一個舒適的手術環境;備齊術中所需物品,熟練配合醫生手術,避免術中并發癥發生,縮短手術時間,減輕患者痛苦;術中嚴格無菌操作。手術開始前及結束前和結束后均要清點好各種器械及術中用物;術畢包扎好切口敷料,連接好引流管并牢靠固定。

2.4 術后觀察及護理

2.4.1 術畢安置與交接 術畢安置患者于監護病房,嚴格交接生命體征、各種管道及皮膚受壓情況。頸前路注意患者枕部、頸背、骶尾、雙足跟皮膚受壓情況;頸后路注意患者的鼻部、面部、雙側胸大肌肋緣、雙髂前上棘、雙膝關節皮膚受壓情況,發現異常及時匯報值班醫師及護士長。

2.4.2 體位 術畢回病房佩帶合適頸托,頸前路術式去枕平臥或僅墊小薄枕,頸兩側置沙袋,保持頸部中立位,軀干連同頭部抬高10°~15°;頸后路術式取仰臥位,一般去枕平臥3個月;肥胖、體重者為防引流不暢壓迫神經的危險,多以側臥位為佳,頸面部墊枕與肩高一致;翻身時保持頭頸與軀干一同轉動。

2.4.3 監護與觀察 術后心電監護并觀察記錄生命體征至平穩,尤其是高位頸椎手術后,應特別注意有無心動過緩、血壓下降、呼吸功能不穩定,重點觀察呼吸頻率、節律、深淺度和有無缺氧表現,如鼻翼煽動、口唇發紺、憋氣等,并根據監測血氧濃度調節給氧流量及時間;確保呼吸道通暢及輸氧效果,因術中長時間牽拉氣管,加之全麻插管引起喉頭水腫影響通氣功能,手術刺激脊髓而致脊髓水腫造成呼吸肌麻痹。發現上述異常情況及時報告醫生并協助處理。待患者全麻完全清醒后,觀察四肢感覺運動情況,并與術前檢查結果相比較,聽取患者主訴,檢查四肢肌力及關節活動度,各種生理反射及皮膚感覺變化,觀察手術療效,若有異常變化,如有感覺運動減退甚至消失,應高度警惕術中損傷脊髓可能,立即向醫生匯報積極救治。

2.4.3.1 頸前路于術后注意事項 頸前路手術后,常規霧化吸入3天,每天1~2次;觀察傷口有無滲血、腫脹,注意頸部有無增粗,發音是否改變,及時觀察有無聲音嘶啞、飲水嗆咳等神經損傷表現。因喉返神經損傷及頸深部血腫是頸椎前路手術常見并發癥。尤其是深部血腫重者可壓迫氣管引起窒息而死亡,多見于手術當日12 h內[1],若術中止血不徹底,結扎血管線頭滑脫,加上骨質側面難以止血,均可于術后滲血,形成深部血腫,壓迫氣管引起窒息。臨床表現:頸部增粗,發音改變,呼吸困難、唇紺、鼻翼煽動。引流液為鮮紅色,引流量增加,常提示活動性出血。若遇上述緊急狀況及時通知醫生并協助醫生立即拆除縫線,排除積血,解除壓迫,必要時行氣管切開,待呼吸情況改善后送手術室進一步處理。

2.4.3.2 頸后路手術后注意事項 注意有無腦脊液外漏情況,引流液為清澈淡紅色,應予以重視。如頸椎管狹窄,嚴重的后縱韌帶骨化,有可能因蛛網膜完整而硬膜缺損而無法識別引起撕裂,發生遲發性腦脊液漏[2];尤其是蛛網膜下腔切開探查者,臨床所見腦脊液外漏一般在術后3~4天發生,應予重視;一旦發生,立即通知醫生,改為俯臥位、正壓引流或拔出引流管,加大抗生素用量,局部加壓包扎,保持切口敷料干燥,防止感染。必要時手術修復。頸后路術式還應注意術后引流不暢,形成較大的血腫壓迫脊髓,術后定時評估四肢感覺、運動功能,有無四肢麻木,能否自主活動并與術前相比較,傾聽患者主訴,發現異常及時匯報醫生處理。

2.4.4 術后各管道的護理 遵醫囑給氧,提高血氧度,觀察給氧效果,給氧時間超過24 h應常規更換濕化瓶、給氧導管、鼻塞,停給氧遵醫囑;傷口引流保持通暢,準確記錄引流量及性質,一般24~48 h拔引流管或遵醫囑;準確記錄尿量,擬視血容量隨時調節輸液速度。

2.4.5 頸托應用及護理 頸椎術后即佩帶頸托,托扶頸部,保持頸椎的穩定性,幫助恢復功能,提高療效。睡眠時也勿隨意取脫[3];術后佩帶頸托一般3個月,去除頸托需常規行X線片復查示植骨融合后方能去除。術前必須選擇合適的頸托,讓患者立、臥試戴均合適,便于術后適應佩帶,預防術后并發癥,所以護士應詳細講解頸托的佩帶、脫取、使用、保養等方法,并要求患者及家屬能正確復述且能在護士指導下正確操作。佩帶頸托松緊適宜,維持頸椎的生理曲度,過松影響制動效果,過緊頸托邊緣易壓傷枕骨處皮膚,并影響呼吸;頸托勿直接與患者皮膚接觸,因其材料為優質泡沫,吸汗性能差,故頸托內應墊棉質軟襯墊,以利于汗液吸收,每日更換內襯墊1~2次,確保頸部舒適、清潔;佩帶頸托期間,保持頸托清潔,必要時用軟刷蘸洗潔精清洗干凈,毛巾擦干,置陰涼處晾干;加強頸部皮膚護理,向患者及家屬詳細講佩帶頸托期間皮膚護理的重要性,指導、協助并教會家屬定時檢查頸托邊緣及枕部皮膚情況,并定時按摩。

2.4.6 加強基礎護理預防并發癥 定時軸位翻身,輕叩背部,術后平臥2~4 h后,在頸托制動下,按每2 h軸位翻身1次,側臥時枕頭高度同一側肩寬;鼓勵深呼吸,咳嗽、排痰,保持呼吸道通暢,必要時霧化吸入;預防皮膚壓瘡及呼吸道并發癥。保持床單位清潔、平整,觀察傷口有無滲血、滲液,傷口有無紅腫,保持傷口敷料干燥,預防傷口感染。

2.4.7 藥物應用情況 遵醫囑準確、及時、有效應用抗生素及脫水劑。

2.4.8 飲食護理 術后第一天給予流質或半流質,1周后視病情改為普食,給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易消化食物,如魚類、蛋類、蔬菜、水果等,促進康復。

2.4.9 拆線時間 頸前路術式一般5天拆線,頸后路術式一般12天左右拆線,髂骨取骨處11天左右拆線;一般拆線后即行去除頸托頸椎拍X線片,但頸椎保持不活動,拍片后即刻帶上頸托。

3 康復訓練指導

術后當日即可開始肢體關節主動、被動功能訓練。

3.1 被動鍛煉 按摩雙下肢腓腸肌,由上至下,每天2次,每次30 min。

3.2 主動鍛煉 (1)雙手握力和手指伸屈練習:用力握拳,手握各種物體,如小皮球、握力器等,揉轉健身球,練各手指屈伸、內收、外展及協調動作,每天2次,每次15~30 min。(2)肢體關節練習:腕關節伸屈、旋轉;肘關節伸屈;肩關節內收、外展;膝關節屈伸;踝關節背伸,背屈;每天3次,每次30 min;手功能協調訓練,如穿針、系衣扣、拿筷子等。(3)深呼吸,吹氣球練習,每天2次,每組10~20下。(4)下床時間:一般拔除引流管后視病情或遵醫囑選擇下床時間,先抬高床頭取半坐位,若無頭暈不適,可由護理人員攙扶下床活動。

4 出院指導

4.1 出院護送 防止頸部外傷,尤其汽車急剎車時的慣性原理致頸部前后劇烈活動,導致損傷,所以出院乘車回家需平臥為妥;如無法平臥,取側坐位。

4.2 頭頸的位置與制動 術后繼續佩帶頸托3個月,保持頸托清潔,松緊適中,內墊小毛巾或軟布確保舒適,防皮膚壓傷;始終保持頸置中立位,平視前方,臥位時去枕平臥或僅墊小薄枕,保持頸椎正常曲度;禁止做低頭、仰頭、旋轉動作;避免長時間看電視、電腦、看書報、防頸部過度疲勞;避免枕高枕,保持頸部功能位,有利于康復,特殊情況遵醫囑。

4.3 鍛煉 繼續住院期間鍛煉方法,并循序漸進,加強肢體及各關節的鍛煉,保持正常肌力,加大關節活動度。術后8周開始在頸托保護下做項背肌的抗阻訓練,每次用力5 s,休息5 s,每組做20~30次,每2 h做1組,持之以恒,促進頸部肌肉血液循環,防止頸背肌失用性萎縮。

4.4 復查 一般要求3個月內每月復查1次,如傷口有紅腫、疼痛、滲液等及時復診,3個月后6個月復查1次。

4.5 出院后注意事項 (1)6個月后可恢復工作,工作中注意不能長時間持續屈頸,保持頸椎正常曲度防復發;術后3個月內禁抬重物。(2)出院后若工作單位、地址、電話有變更時,應及時通知住院病區,以利定期隨訪。

綜上所述,頸椎病是由頸椎間盤退行性變引起,而有效的科普宣傳,讓人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如正確的坐姿、適當的頸保健操訓練可延緩頸椎病的發生。頸椎病反復發作,保守治療無效或脊髓型頸椎病壓迫癥狀進行性加重手術治療為首選,頸椎病圍手術期護理治療、功能康復,程序化的護理及健康教育貫穿于全程。術前有效地溝通是讓患者主動配合圍手術期治療、護理及功能康復,提高護理質量的保證。而手術的成功與術前完善準備訓練、術中配合嫻熟、術后細心觀察護理及科學的功能訓練息息相關。術后早期有效、科學的功能鍛煉,把握鍛煉的時機、強度、幅度、循序漸進及個體化指導鍛煉的原則,以預防術后各種并發癥的發生。做好出院指導及跟蹤隨訪,及時指導調整有效的功能鍛煉方法,并督導持之以恒,確保患者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1 金芳.骨科臨床實用護理.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5,330-339.

2 楊述華.實用脊柱外科學.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4,3:897-898.

3 王大清,陳列平,何瑾云,等.頸椎術后患者應用可調式頸托的護理.現代護理,2006,5:468-469.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