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急診外傷手術患者的心理護理
趙玲霞
隨著現代護理學的發展及護理觀念的更新,“以病人為中心”將成為最核心的醫療理念之一;醫院的護理工作已由以疾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的健康為中心的整體護理時代。將護理對象的心理研究與護理學相結合,發展成為護理心理學[1]。手術作為外科疾病的主要治療手段,對需要手術的患者來說是一種心理應激原[2]。急診外傷手術多數為意外傷,如四肢,頭面部等,多數病人均無心理適應過程,受傷后感到恐懼、焦慮、緊張等一系列復雜的負性心理反應,不能很好的配合手術,影響手術的順利進行。因此,醫護人員除積極治療外,還要運用嫻熟的溝通技巧,在術前為患者實施恰當的心理護理,保證手術順利進行,讓患者以最佳的心理狀態接受手術治療。通過對128例急診手術患者開展的心理護理,取得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科自2010年1月至2011年2月共護理急診外傷手術128例,其中成人76例,兒童52例,年齡2-78歲。均能順利度過手術期。
1.2 手術前和手術中的心理特征
1.2.1 焦慮 幾乎所有手術患者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焦慮心理,患者的這種焦慮心理常常會影響麻醉效果及術后的愈合等。
1.2.2 情緒沖動,恐懼 急診手術病人大多伴有情緒沖動、理智不足等心理特點。患者是意外受傷無心理準備、同時伴有劇烈疼痛、出血及全身不適。特別是兒童患者受傷后面對陌生的環境哭啼不止,家長擔心、焦慮等等,都會使患者及家屬產生情緒沖動和恐懼心理。
1.2.3 心理反應復雜、敏感 急診病人的心理活動因起病方式、年齡特征、性別差異、個體經歷等不同而各具特點。如憤怒、冷漠、不敢面對現實,這種患者來院后情緒不穩定易激動,有時會因經濟原因而焦躁不安,不主動配合治療。另外一些個別患者悲觀、消極,被送到醫院后常常拒絕治療等。
1.2.4 擔憂 期望來醫院后被尊重和手術受到重視。
因為認知原因,患者缺乏手術和疾病知識,擔心術中出血、術后感染、手術后是否美觀,是否留下疤痕等擔憂心理。
1.2.5 自卑與壓抑心理 由于受傷而可能留下疤痕或身體器官可能的殘缺、暴露等易使患者感到失去了尊嚴或自卑。
2 護理措施
2.1 感同身受地予以關注 急診手術患者病情急、變化快,工作應積極主動,認真負責,分秒必爭,保持穩定情緒,有條不紊,以嫻熟的技術及時采取各種搶救措施,向患者及家屬傳遞一種與之呼應的情感信息,給予其心理支持,以平息患者或親屬的緊張情緒,贏得其信任與積極配合手術治療。
2.2 關心體貼患者,有效地交流溝通 不論其社會地位、個人經濟狀況、自身健康水平如何,均應一視同仁,視患者如親人,千方百計地為患者減輕痛苦。根據患者的心理反應,不時給予耐心細致、開導解釋、安慰鼓勵。患者進入手術室時熱情接待,向其解釋手術及麻醉操作過程及需要配合的注意事項,并檢查手術部位,安置好體位,認真回答患者提出的疑問,努力創造一種輕松的氣氛。使患者了解醫務人員在做什么,從中認識到手術中的重要性、安全性和可靠性。這樣既能讓患者配合操作,又能使患者減輕恐懼,產生一種安全感。 2.3 保持適宜的環境氛圍 如注意將各種儀器聲響調至最低程度,避免一切與手術無關的噪聲,實施護理操作時關注患者需求,予以必要的解釋,爭取患者的密切配合,讓患者在急救環境中也能感到溫馨、關愛,減輕其身心重負。
2.4 根據不同個體分別對待 醫護人員應根據不同個體如年齡特征、性別差異、個體經歷等不同而各具特點的心理特征采用各種有效的交流溝通技巧,對患者實施心理護理。
2.5 對急診手術患者進行術前指導 根據不同患者恰當的向患者解釋知曉的病情,手術的必要性及預后情況,特別是對頭面部外傷,要求完美無缺的愛美人士,更應該詳細、耐心的做好解釋工作,向他們介紹醫院的設備、技術力量和同類患者的預后情況等。
2.6 手術后護理 手術結束后將住院患者送回病房,與病房護士交接清楚,告知其手術后注意事項等。對不需住院的患者,告知其換藥、拆線的日期,手術后的注意事項、飲食營養等。同時做好家屬的配合工作,讓他們給予患者以心理支持,共同樹立戰勝傷痛的信心。
3 討論
手術室護理人員除有嫻熟的護理技術和操作能力外,還應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工作有條不紊,使患者產生安全感和信任感。因此,做好急診手術患者的心理護理尤為重要,它能使手術順利進行及預后良好結果。我們在護理中抓住不同患者的心理特征,以病人為中心,提供優質的整體護理理念,因人施護,爭取在有限的時間內,盡可能的減輕患者的負性心理,樹立其戰勝傷痛的信心,以最佳的心理狀態,接受手術治療,安全度過手術期,早日康復。
參 考 文 獻
[1]王宏宇,王靖,劉望彭等.血管病變早期檢測在心血管疾病中的應用[J].中國民康醫學,2005,8(5):336~337.
[2]袁曉紅.食道癌病人手術前后焦慮狀態調整及護理對策[J].護理學雜志,2001,16(4):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