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康復護理計劃單在全髖關節置換術后康復中的應用
秦霞 鞏尊科
【摘要】 目的 觀察康復護理計劃單對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恢復的臨床效果。方法 80例髖關節置換患者分成2組,每組40例。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應用康復護理計劃單進行有計劃的康復,對比2組術后髖關節功能及并發癥。結果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7.5%,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為45.0%(P<0.01)。Harris髖關節功能評分,觀察組術后優良率為92.5%,對照組為69.5%(P<0.05)。結論 此康復護理計劃單的應用能增強患者鍛煉積極性,減少并發癥,促進功能恢復。
【關鍵詞】 人工髖關節 置換術 康復護理計劃單 Harris評分
隨著經濟的發展、醫療技術和器械的不斷完善,目前人工關節置換已成為一項比較可靠而成熟的技術。但由于術后的康復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影響了治療效果,往往不能達到術前期待的手術療效 [1]。有學者認為,髖關節置換術后早期的康復訓練是保證和鞏固手術效果,促進患者功能康復的重要方法[2]。以往我們采用健康教育、術后指導的方法進行患者的康復訓練,存在患者容易忘記、主動性不強、護士因為工作忙減少程序等缺陷,達不到應有的效果。近年來,我們將自行設計的康復護理計劃單應用于40例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的康復訓練,收效顯著,現將資料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4年6月—2006年12月本院收治的髖關節置換患者80例,男 44 例,女36 例,年齡44 79歲,平均65.6歲;其中股骨頸骨折34例,股骨頭無菌壞死36例,其他病損10例;骨水泥固定44例,非骨水泥固定36例;住院時間最短 16天,最長30 天。術前髖關節功能Harris評分10 42分,平均32.8分。所有患者均為首次接受髖關節置換,無嚴重腦血管意外、腫瘤、精神異常等不能配合鍛煉者。所有患者入院后給予說明鍛煉目的及意義,同意者列入本范圍。資料收集、計劃、評估及實施人員均接受正規培訓。將80例入選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2組患者年齡、性別、病情、術前Harris評分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患者給予常規護理及健康指導:術前練習床上排便,交待注意事項,心理健康指導;術后當日保持患肢外展20° 25°中立位,指導患者行踝關節的背伸跖屈鍛煉;術后第2天指導患者進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鍛煉、三點支撐引體抬臀鍛煉、臥床期間有效的咳嗽及擴胸運動。
1.2.2 觀察組 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按照康復護理計劃單給予有計劃地康復鍛煉。①計劃實施之前給予心理康復以增強信心,對每個患者說明鍛煉的目的、意義、對術后功能恢復有何影響等,使其積極配合。②在患者樂意接受的情況下將每個鍛煉的動作、方法示范給患者,并將每個動作繪制成圖譜以多媒體的形式幫助患者掌握要領。③將計劃單的鍛煉內容教給患者或家屬,以提醒患者復習,防止患者因年齡大記憶差忘記鍛煉方法,并說明鍛煉的開始時間、次數、每個動作的注意事項等。康復護理計劃單內容見表1。表1 髖關節置換術后康復護理計劃單
**下床前先將床頭搖高45° 60°練習坐位,每日3 5次,每次20 30 min,以減少頭暈、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扶拐行走時,患腿由不負重→部分負重→完全負重,在不引起疼痛的情況下逐漸增加行走時間。
1.2.3 效果評定 觀察對比2組并發癥及術后功能康復情況。并發癥的觀察從術后至復查。采用Harris評價標準[3]對術后功能進行評價,內容包括:日常活動能力和步態占47分,疼痛占44分,關節活動占5分,關節無畸形占4分,共100分;90 100分為優,80 89分為良,70 79分為中,低于70分為差。出院6個月后來院復查,由專業人員進行效果評定。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0.0軟件,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 結 果
2.1 并發癥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表2 2組患者并發癥及發生率比較與對照組比較:*P<0.01
2.2 療效 2組患者按照Harris標準進行髖關節的功能評分, 觀察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6個月后療效比較 3 討 論
骨科疾病治療的最終目的是使患者盡早地最大限度地恢復功能,康復護理是骨科術后康復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術后不進行積極的康復,將產生一系列術后并發癥,如:關節僵硬、韌帶攣縮、肌肉萎縮、下肢靜脈血栓形成、壓瘡、感染等,造成新的關節功能障礙,影響手術的預期效果,給患者和家庭都帶來極大的痛苦和負擔。
積極正確的康復鍛煉能有效地改善和增進全身和局部的血液循環、增強肌肉力量及關節的穩定性、增加關節的活動度、提高機體抵抗力、恢復日常生活的協調性,盡早恢復滿意的肢體和全身功能,同時也能有效地克服患者的依賴心理,促進心理康復。在護理過程中,運用科學的方法,有計劃的、系統的、針對性的進行康復護理,能促進患肢的功能恢復,提高手術效果及生存質量,有利于患者早日回歸家庭和社會。
就目前我國綜合醫院住院患者的康復條件來看,專業治療人員嚴重不足,有專門的康復治療師進行一對一康復鍛煉的單位不多。護士參與康復鍛煉是有效解決骨科患者術后功能恢復的一種有效方法,但由于護理人員護理任務重,往往僅限于手術前后指導及健康教育,很少能有時間一對一地參與患者康復,患者只是被動的接受一些指導,目標不明確,鍛煉的次數、力度、時間不到位,容易忘記,不能堅持,達不到目的。
Orem認為個人應對其健康有關的自我護理負責,護理是幫助患者提高自我護理能力,個人自護能力提高后其健康水平和生活自我滿足感就高;其原則是不要強迫患者接受附加的東西,而是滿足患者的需要,尊重其能力和決策,努力提高其行為能力,在患者不能提供自理需要時,護士確定患者的活動并參與患者的活動[4]。康復護理計劃單的應用正是以自理模式的康復護理理論為指導思想,突出了自理模式在康復護理中的作用。
本研究利用自行設計的康復護理計劃單,將內容以圖文并茂的形式示范給患者,使其掌握方法、技巧,自覺主動地參與鍛煉,調動了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提高了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和行為能力,真正達到了康復目的。計劃單的內容是護士與患者共同制定并教給患者或家屬,因為患者每天有計劃任務和目標,鍛煉的積極性較高,所以觀察組所有患者基本上都能按計劃執行;護士因為要按照計劃單完成康復鍛煉內容,其責任心增強,真正達到了參與的效果和目的,體現了整體護理的參與模式。
目前,臨床上年輕護士多,接受過康復專業培訓的護理人員太少,為了患者術后康復,培養護理人員的康復專業知識和技能是一亟待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李自強,蘇佳燦,張春才.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早期康復訓練及功能評價[J].中國臨床康復,2004,8(17):3238-3239.
[2] Long WT, Dorr LD, Healy B, et al. Functional recovery of noncemented total hip arthroplasty[J]. Clin Orthop Relat Res,1993,288(4):73-77.
[3] Harris WH. Traumatic arthritis of the hip after dislocation and acetabular fractures: treatment by mold arthroplasty. an end - result study using a new method of result evaluation[J]. J Bone Joint Surg Am,1969,51(4):737-755.
[4] 鄒 恂.護理程序入門[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1992:154-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