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全髖關節置換術82例的康復護理
賈紅梅 宋會平
【關鍵詞】 髖關節置換 康復護理 功能鍛煉
1臨床資料
200301/200612,我科共進行全髖關節置換術82(男43,女39)例. 年齡為45~86(平均64)歲. 股骨頸骨折62例,股骨頭壞死20例,均未發生護理并發癥,且術后髖關節功能恢復良好,隨訪6~32 mo,均能生活自理,可從事輕度體力勞動.
2護理體會
2.1術后護理① 術后正確搬運: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回病房時護士要指導正確搬運,搬運時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軀干與下肢在同一水平,動作協調一致,同步進行. ② 體位護理: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患髖一般放置于外展中立制動位或根據人工假體柄和臼置入角度將患髖置于外展輕度外旋位或內旋位,不能側臥于患側,翻身時肩臀腿同時向一側翻,向健側翻身時雙膝部墊1個軟枕,防止髖關節內收內旋而引起脫位. ③ 生命體征的觀察:術后密切觀察體溫、血壓、脈博、呼吸、SpO2,做好記錄,必要時觀察尿量,以確定患者血容量,嚴密觀察患肢的血運、皮溫、感覺、運動的情況. ④ 傷口的觀察:觀察傷口疼痛的情況,根據醫囑適當應用鎮痛藥,利于患者能夠接受早期的康復訓練;觀察傷口有無出血,保持切口敷料清潔干燥,負壓引流通暢,并觀察引流液的顏色、性質、量,并記錄,防止引流液倒流,傷口換藥時嚴格無菌操作. ⑤ 生活護理:術后協助患者臥床休息,并保持床單平整、清潔、干燥,照顧起居,減少手術帶來生活上的不便,滿足患者日常生活所需;指導患者利用吊環抬臀,按摩受壓處皮膚,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預防褥瘡;飲食調養,術后當日不宜進食過多奶制品,以免引起腹脹. 鼓勵患者術后早期坐起,以促進腸功能恢復,改善食欲. 手術初期宜清淡素食,恢復期多食補養氣血的食物,如牛奶、蛋、魚、骨頭湯、蹄筋、豬肝等,以增強機體抵抗力,促進體力恢復有利于康復訓練. ⑥ 預防感染、深靜脈血栓和肺栓塞(發生率可達47.1%[1])及術后墜積性肺炎等并發癥. ⑦ 術后康復訓練:肌力訓練(股四頭肌靜力收縮運動,患者仰臥位膝下墊一紙卷,主動下壓膝關節,保持大腿收縮10 s,再放松,保持雙臀收縮10 s再放松,反復20遍,4次/d,同時患者可于床上做直腿抬高運動,主動為主、被動為輔,抬高<30°,保持15 s,反復2~3遍,逐漸增至10遍,2~3次/d). 關節運動(踝部運動,即踝背伸跖屈抗阻訓練,每個動作保持10 s,避免髖內外旋;仰臥位屈膝屈髖運動,手術側足跟滑向臀部,足跟靠床,再滑回來. 一般髖關節屈曲<60°,以防假體脫出,此動作10次一組,2~3組/次,2~3次/d;仰臥位患肢外展運動,兩腿間夾軟枕,主動夾腿內收保持10 s,反復20遍,3~4次/d;推拿髕骨,患者仰臥,膝關節伸直,置于床上,肌肉放松,用拇指捏髕骨,上、下、左、右推動,4~5次/d,10~15 min/次,以防止膝關節粘連. 負重(臥坐位訓練,雙手支撐坐起,屈健腿伸患腿,利用雙手和健腿支撐力將忠肢小腿垂于床邊;坐站位訓練,患者扶拐健腿著地,患肢觸地,利用健腿及雙手的支撐挺髖站立;站立行走訓練,柱拐,健腿先向前邁進,拐杖隨后,患肢隨后或同時,由不負重過度到部分負重和完全負重,逐漸增加行走距離,2~3次/d).
2.2出院指導① 維持住院期間的鍛煉方法,堅持正確的功能鍛煉,循序漸進地增加活動量和正確的負重時間,活動范圍,要根據骨折類型和手術方法的不同來進行鍛煉,防止關節腫脹和疼痛. ② 注意做到屈髖不要超過90°,不要翹二郎腿,不要把患肢的膝蓋,放在一個容易移動的位置,保持膝蓋向前或輕微向外,不要坐在床上屈膝,不能坐低凳和下蹲,不能坐位前傾取物,如果必須通過移動身體才能拿到東西時,須把整個身體都旋轉過來,以防關節脫位. ③ 注意安全,切勿摔倒, 告知練習后有輕微疼痛,表示達到預期鍛煉效果. 應避免重體力勞動和劇烈運動. ④ 注意加強營養,可以予鐵劑,多種維生素,高鈣食物,并注意飲食調配,必要時隨訪,復診時間為出院后1 mo.
[1]呂厚山,徐斌. 人工關節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J].中華骨科雜志,1999,49(3):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