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腦血管病偏癱患者的康復護理
戴左琴
: 【關鍵詞】腦血管病偏癱康復護理
腦血管病是當今世界死亡率最高的三大疾病之一。有其發病率高、致殘高和死亡率高的特點。由于目前醫療技術的提高,死亡率明顯降低,但致殘率很高,將近有2/3的病人遺留不同程度的神經損害所致的肢體功能障礙,給病人、家屬帶來諸多不便,給社會造成負擔。因此,對腦血管病偏癱患者進行早期的康復護理是十分重要的[1]。
1臨床資料
50例均經頭顱CT確診的急性腦血管病患者。男28例,女22例。發病年齡38~89歲,平均年齡58歲,腦梗塞39例,腦出血11例。左側偏癱26例,右側偏癱24例。住院25~70天,平均47天。50例病人肢體肌力均在I-III級。
2康復護理程序
2.1 急性期康復護理 無意識障礙的缺血性腦血管病在發病的第二天和腦出血患者病情穩定后5~10天,即可進行早期康復護理[2]。①臥姿 采取仰臥位,健側臥位,患側臥位。每1-2個小時翻身1次,并配合被動運動,如上下肢各關節的屈伸、內旋、外展、每個動作做10次,根據病情逐漸增多,每天1-2次。本文50例病人均按三種臥位交替進行,無一例發生褥瘡,肌肉萎縮,關節攣縮等并發癥。②患肢的擺放 仰臥位時,患肩墊枕,使肩胛骨處于前伸位,同時患側上肢也要墊枕,使肘、腕伸直,掌心向上;健側臥位時,肩胛骨處于前伸位,患側上肢應支撐,肘關節伸直,掌心向健側。下肢的正確擺放可預防髖關節的內收、內旋。這些措施為早期恢復、康復打下良好的基礎。③按摩 包括按、摩、揉、捏四法。順序應從遠心端至近心端,掌握原則為先輕后重,由淺及深,由慢而快。每日兩次,每次20分鐘。對病人的上肢從手指至前臂,肩關節周圍,下肢從腳趾到小腿,大腿,髖關節周圍用樟腦酒精進行輕緩的按摩。通過按摩,有32例病人甚覺舒適滿意,其余較良好。
2.2 恢復期康復護理恢復期康復護理與急性期明顯不同。恢復期護理的主要任務是增加患肢的運動,對患肢進行坐、立、行的訓練及各種日常生活訓練。
①被動運動:在50例偏癱患者中、患者肢體肌力尚不足以進行主動運動時,主要進行各肢體和關節的被動運動。如前臂的外旋,腕及手部關節的伸展、拇指的外展,髖的伸展及內旋等。在被動運動同時可配合意念主動運動。即鼓勵患者思想上有一個強烈的想法,肢體可以活動。一旦患肢有主動運動能力,即應鼓勵其進行積極的主動訓練。②主動運動:訓練動作由簡單到復雜,著重訓練癱瘓肢體較弱肌群。如屈肘關節,內收肩關節。屈伸肘關節的同時,并用小皮球練手指的屈伸、并攏。分開動作,反復屈伸膝關節和髖關節及活動足趾關節。逐漸達到能上抬癱瘓肢體等。鼓勵病人加強健側肢體主動運動的同時,配合患肢活動。③坐、站、走等康復練習[3]坐位練習:先抬高床頭30度,再逐漸增大角度并延長時間,防止直立性低血壓。幫助病人床邊坐位,健手扶床欄,兩腿下垂或椅坐位,增加脊椎骨和髖關節的肌肉。韌帶功能和坐位平衡能力。起床動作宜慢不宜過快。站立位練習:患者坐于床邊如無不適即試行站立。站立時護士站在患側保護,讓病人身體靠床邊,健手扶床欄,身體重心置于健側。站立時間可由幾秒鐘逐漸延長致數分鐘。在此基礎上練習前后擺動患肢,前擺時伸膝,踝背屈;后擺時屈膝,足趾屈。然后逐漸將重心移向患側,反復練習直到獨立站立。行走練習:護士站立于患側,病人健手扶持手杖。囑病人先出手杖,邁患腿,向患側移動身體重心,護士輔助患膝關節支撐重力,再邁健側,完成一個步行周期,反復多次練習,至到獨立行走。本文29例能獨立行走。④日常生活訓練:該項訓練的目的是使患者達到生活自理或半自理。其中包括吃飯、穿衣、洗漱,上廁所及室外活動等。在鍛煉中必須有人照顧,當患者有獨立日常生活能力時,才能逐漸脫離助手。 50例偏癱患者在精心護理下,29例自行完成康復訓練動作,達到“自我護理”。自我護理是高訓練效果的措施,也是防止患者依賴心理,體現自身價值的好方法。
2.3 心理康復護理偏癱病人的心理護理,也是重要的一個康復程序。患者從發病之時起,就面臨著健康到殘疾的心理過程,因而康復護理應針對偏癱患者不同的心理問題,給予相應心理護理[4]。常見的有:①焦慮抑郁。患者表現為沉默不語,煩躁多慮,痛苦失望,甚至悲觀厭世。護士應首先為患者做好生活護理,同時對患者語言安慰,關心體貼,增加患者對護士的信任感,通過談心了解患者的心理需要及情緒變化,鼓勵患者樹立戰勝偏癱的信心,消除焦慮抑郁心理;②寂寞孤獨,護士應多與偏癱患者交談,耐心傾聽患者的心聲,盡量幫助患者擺脫孤獨的境地,督促家屬按時到醫院探視;③擔心病情惡化死亡而心理有恐懼感,護士應對偏癱患者耐心說服解釋,明確答復患者提出的有關病情問題;④因偏癱生活不能自理,對治療喪失信心,對肢體鍛煉不熱心,甚至不配合。護士應主動地偏癱患者介紹病情,治療情況和康復期肢體鍛煉重要性,增強患者的信心,從而以積極的態度接受訓練。當肢體功能訓練出現效果,家屬要配合醫務人員鼓勵患者指導其循序漸進,持之以恒再訓練。
3結果
本組50例患者,出院時均能翻身,起床,無一例褥瘡和因護理不當發生意外。29例能獨立行走,21例借助手杖行走。
4討論
腦血管病是發病率高,致殘率也高的疾病,好發于中、老年人[5]。其預后、殘疾程度取決于病變部位和及時有效的治療及其病情穩定后的行之有效的康復護理,而殘疾程度,生活自理能力取決于:
4.1 早期將偏癱肢體置于功能位,且積極按摩,以保證局部血液循環,引起機體內部功能的自身調節,以及刺激其本體感受器,誘發反射沖動等。正規而系統的功能康復訓練,積極有效地起到預防肌肉萎縮、關節僵硬及提高肢體肌力等作用,加快了康復進程,有助于提高患者自理生理水平和生存質量。
4.2 早期功能訓練,可以縮短康復時間,減少后遺癥。這與患者主動參與意識有關,早期病人迫切要求能站立起來,往往主動參與意識強烈。主動參與意識是早期康復護理的關鍵,也對肢體運動功能的恢復起著決定性作用。
4.3 適當的心理康復,有助于患者保持健康而穩定的情緒,還要求滿足患者合理的需要,使之身心得到休息,從而使患者的神經、內分泌和免疫功能增強。
總之,腦血管病偏癱早期的護理在整個康復中起著決定性作用。需要護士與病人、家屬密切配合,從生活、心理、功能鍛煉各方面給予正確的指導和精心照顧,幫助病人減輕因疾病導致的身體和心理創傷,使功能恢復到最大限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從而使患者以良好的身心狀態回歸家庭和社會[6]。
參 考 文 獻
[1]孟祥榮.老年人腦血管意外的康復護理[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1996,11(2):98.
[2]王興中.急性腦血管疾病恢復期治療[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1991,6(3):116.
[3]趙明倫.腦血管的搶救與康復[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3.
[4]朱巧鳳.腦血管患者癱瘓肢體的功能康復訓練[J].護士進修雜志,1995,10(5):36-38.
[5]吳亞麗,任蕾蕾,廖穎,等.腦出血偏癱病人康復綜合護理措施探討[J].護士進修雜志,2010,25(18):1688-1689.
[6]譚燕,劉鳴,王清芳,等.腦卒中急性期血壓與預后的關系[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06,39(1):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