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心理護理與評估在兒科護理中的應用
趙彩虹
【摘要】 通過對家長正確的心理護理及評估,更好地開展兒科臨床護理作,以達到良好的護理效果,減少護患糾紛。方法 通過與患兒家長談話、交流、觀察,正確的評估患兒家長存在的心理問題,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結果 減少了護理糾紛,取得了良好的護理效果。結論 正確的心理護理與評估在兒科護理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關鍵詞】心理護理 心理評估 兒科護理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健康概念的演變,對專科臨床護士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兒科護理是重要的醫學護理,其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存在著特殊性,其對象是0-14歲的兒童;當其生病住院時,未能全面有效的表達自己的需要,同時其家人由于對疾病缺乏認識,對環境、醫護人員的陌生感,心疼患兒在住院期間進行的各項治療及檢查尤其是使用一些侵入性的醫療用具產生的恐懼感,從而不利于治療與護理。因此為了更好的開展護理工作,我們需通過對家長的心理護理與評估,希望家長以其與患兒親密的關系和熟悉的表達方式來配合,以達到良好的護理效果。[1]家長的心理狀態和由此而表露出的態度對患兒的心理狀況、接受治療、護理時的態度與反應,包括對疾病痛苦及治療時疼痛的感覺忍受程度,有著強烈的暗示作用和直接的影響;對家長的不同心理表現以及針對這些心理表現進行護理是兒科優質護理的關鍵。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中,將人的需要分為五層:即生理的需要,安全感的需要,愛和歸屬感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2]這五種需要在兒童身上均有不同程度的體現;為滿足這些需要,心理護理是非常必要和非常重要的手段和方法。兒童由于語言表達能力及理解能力有限,護患關系主要以主動被動模式及指導合作模式為主,進行心理護理非常困難,很難達到預計的效果和目的,甚至會有相反的結果。[3] 因此為了更好的開展護理工作,我們需通過對家長的心理護理與評估,希望家長以其與患兒親密的關系和熟悉的表達方式來配合,以達到良好的護理效果。
對患兒家長的心理護理
1 其主要心理問題的產生原因及表現
1.1 焦慮和緊張
1.1.1 入院時對疾病缺乏認識,對環境及醫護人員的陌生感引起的緊張與焦慮;表現為反復詢問病情,希望得到肯定答案或不斷打聽醫護人員的情況,希望得到經驗豐富的醫護人員治療與操作。
1.1.2 住院期間由于病情變化產生的緊張與焦慮;表現為對病情變化的反復陳述,要求醫護人員的操作和觀察準確仔細,耽心遺漏病情變化及操作失誤。
1.2 恐懼與缺乏安全感
1.2.1 家長對疾病預后產生的恐懼感;
表現為對其他相同疾病患兒的預后敏感,尤其是急、重危患兒的家長,表現急躁、焦慮、驚恐與悲觀,避免甚至忌諱說一些關于生死的問題甚至字眼。
1.2.2 由于心疼孩子而對各種注射和侵襲性的檢查產生的恐懼感;表現為患兒在接受檢查和治療時家長表現出不敢看或者躲開的行為。
1.2.3 對年輕護士、實習護士操作的擔心、恐懼、反感與抗拒,要求護理操作由高年資護士執行且一步到位,不愿接受年輕護士更不愿讓護生操作的心理。
1.3 懷疑和不信任
1.3.1 對疾病的不了解引起的對治療方案的懷疑;表現為拒絕配合醫護進行治療。
1.3.2 對醫護人員由于年齡、性別、言語、著裝等外在條件和表現引起的不信任;表現為對醫護人員的技術水平的不信任,要求更換主管醫護人員,拒絕護理帶教時讓護生操作。
1.3.3 對教學醫院護理帶教工作不理解,擔心在治療時拿患兒做教學工具,給護生充當實驗品而耽誤治療并增加額外的損傷和痛苦。
2 患兒家長其他心理表現
2.1 容忍:對患兒不正確行為的容忍和支持是許多家長共同的表現。他們認為孩子的生病是自己照顧不周造成的,對孩子有欠疚感,于是對孩子病中的不合理要求盡量滿足,甚至許多錯誤的行為如打罵醫護人員也不加管教;對患兒在吃、穿、玩等方面的不合理的索要和故意毀壞物品不加以制止,并對工作人員的制止表示不滿。
2.2 依賴感:家長對患兒日常生活上的照顧也依賴于護理人員,而對自己表現得缺乏信心,只信任高年資醫護人員而拒絕年輕護士、實習護士的操作實踐。
2.3 同病相憐感:表現為相同疾病的患兒家長非常容易溝通,有同病相憐感,新入院的患兒家長有時對老病人的經驗與傳聞的信任程度更甚于醫生,往往以同病室的患兒家長局限性看法為依據,人云亦云。
3 心理護理措施
首先要找出患兒家長存在的心理問題,分析形成這些心理問題的原因,根據不同的原因進行心理護理。
3.1 對家長焦慮心理的護理;
3.1.1 對環境及醫護人員陌生引起的焦慮,護士可詳細介紹醫院環境和病區設施,住院期間需要遵守的各種規定,并對主管護士進行重點介紹,如需要幫助時可以找誰等,幫助家長盡快認識主管醫護人員熟悉就醫環境。
3.1.2 對由于對疾病不了解而引起的焦慮,可以通過進行病人教育,介紹病情,疾病的發病原因,一般治療方案,護理措施進行講解,以讓他們了解。
3.1.3 對護理帶教工作的不理解而引起的焦慮,應盡可能地向他們介紹教學醫院的性質職能與義務,說明護理帶教工作的必要性,重要性,解釋實際操作時的方法步驟與監督,讓他們了解,信任,放心,以取得他們的支持與配合。
3.1.3 對病情變化引起焦慮,護士應耐心解釋可能造成病情變化的原因,并向家長說明目前的治療方案與護理措施是針對患兒病情需要制定的,使家長對醫療方案與護理操作放心;同時護士還要加強巡視,以實際行動使家長安心。
3.2 對家長恐懼心理的護理;
3.2.1 對因對疾病預后的擔心引起的恐懼,護士應針對患兒的疾病對可能發生的各種預后進行說明,使家長對孩子在治療期間可能發生的情況有所了解和準備。對預后良好的疾病,在對家長說明時可多用鼓勵的語言,讓家長看到治愈的希望。 3.2.2 對患兒進行治療時引起的恐懼,應當主動將治療步驟和方法、要達到的目的在操作前向家長說明,以誠懇的態度告訴家長,“我們會盡量減少無謂的失誤,最大程度的減少患兒所受的痛苦。
3.2.3 對患兒家長對護理帶教時護生的操作引起的恐懼,帶教操作前認真準備,細致、充分地講解,以提高操作成功率,如最主要的兒科護理帶教—小兒頭皮靜脈穿刺等,如一次成功,可幫助家長減少恐懼感。
3.3 對家長對年輕護士、實習護士的懷疑與不信任心理的護理;
3.3.1 主動與患兒家長進行溝通,注意有技巧的交流,通過樹立自己良好的形象來贏得家長的信任。
3.3.2 引導年輕護士、實習護士與患兒及其家人雙向交流,一方面熟悉病情,了解患兒特點、性格、喜好;一方面讓患兒及其家人認識、了解年輕護士、實習護士,向他們介紹年輕護士、實習護士的學習與實習情況,以縮短距離,加深感情,取得信任。
對患兒及家長的心理評估
1 對患兒的依從性及心理評估
1.1 對外界如醫院的環境是否有陌生感。
1.2 對醫護人員是否畏懼、回避。
1.3 對來自外界的交流如問候、表揚、鼓勵等是否有積極的回應,如主動伸出手、順從臥床等。
1.4 能否接受‘白大褂’(醫護人員)對其身體的觸摸、檢查、操作。
1.5 對疼痛的反應是否過于強烈如劇烈全身扭動、掙扎反抗致全身肌肉緊張或恐懼、哭吵致面色蒼白以及屏氣而面色紫紺等。
2 對患兒家長的心理評估
通過與患兒家長的談話、交流、觀察,對他們進行如認知過程、智能狀況、人格特征等方面的簡單判定與評價,評估他們對帶教工作認識和接受程度,推測一旦帶教過程中出現困難和失敗如靜脈穿刺不成功時是否仍能保持相對穩定的思維、認知、和交往方式。
2.1 詳細告知護理操作的目的、方法和過程,解釋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了解他們對此的看法,理解程度,接受程度。
2.2 通過對話、交流及假設性暗示,大致判斷其智力狀況、思維水平,以粗略了解他們對護理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情況的態度與反應,是否存在潛在的適應性不良等人格特征。[4]
2.3 在與患兒家長的談話交流中有選擇地提出一些問題,評判他們的回答、作出的反應,了解他們的性格特點是否耐心,好爭斗否,是否容易激惹及思想偏執等。
2.4 通過對話、觀察,了解其基本家庭生活狀況,生活水平,受教育程度,工作、生產環境,有否傳統迷信思想,是否重男輕女等。
綜上所述,在醫療服務對象對醫療護理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的今天,隨時利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正當權益已成為人們的常識;因而在臨床護理過程中為避免護患之間的矛盾、誤解與糾紛,在整體護理模式下運用心理護理與評估指導幫助工作就成為必要的手段和重要的方法。既使護理工作得以順利進行,護理程序處于良性循環,有利于患兒疾病的恢復,也對患兒良好心理素質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幫助作用,同時增強了護患間的關系,對兒科臨床護理順利開展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
參 考 文 獻
[1]劉曉虹主編,護理心理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6.
[2]馮鴻滔主編,普通心理學.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2006.
[3]徐俊冕主編,醫學心理學.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 1988: 55—56.
[4]MARK H. BEERS, M. D主編:默克診療手冊(第十七版)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