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預在護理實踐中的開展與評估
楊彥香 莫琴 黃曉麗
【摘要】 目的 評估患者在住院期間的心理狀態、治療效果、滿意度等,探索心理干預在護理實踐中的作用,提高護理質量,指導護理工作。方法 將多方位心理干預貫穿于護理實踐中。結果 患者對護理人員信賴度提高,治療過程中有主動的合作意愿,術前有較好的心理承受能力,術后有較科學的自我護理能力。結論 心理干預在護理實踐中的開展,有利于融洽護患關系,提高治療和護理質量。
【關鍵詞】 心理干預;護理實踐
按現代醫學“社會-心理-疾病”模式,醫護人員不僅要重視生物、生理因素,如創傷、手術等對患者所致的影響,更應重視社會、認識、心理因素,如認知缺乏、恐懼、焦慮等對患者以及疾病的影響[1]。
Anderson等學者認為,病人患者心理活動對疾病的感覺反應,以及醫護人員對患者施加的心理影響,會直接影響治療效果[2]。有研究表明:對患者進行護理干預可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引導其樹立正確的疾病認識觀,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和自我護理的能力。因此,對患者進行多方位的心理干預便成為護理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項工作。
心理干預系指護理人員運用醫學心理知識,以科學態度、恰當方法、美好語言對患者的精神痛苦、心理顧慮、思想負擔、疑難問題進行疏導。用啟發、誘導、說服、解釋、安慰、勸解及調解環境等方法,幫助患者擺脫困難。
針對我院廣大住院患者現狀以及護理工作實際水平,我們采取將心理干預貫穿到護理實踐的各個角落去的全方位護理方法。
1 護理干預的開展形式
1.1 開展形式多樣的健康教育工作 健康教育是現代整體護理發展的產物,它的著眼點是如何使人們建立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為或生活方式,以消除危險因素,更好地促進和維持人們的健康。健康教育的實質是一種心理干預,它向人們提供改變行為和生活方式所必需的知識、技術和服務等,使人們能選擇性接收促進健康和預防疾病、治療、康復等各個角度的健康知識[3]。
我院患者從入院、接受治療或手術到出院,積極開展了如入院宣教、健康指導、術前指導、術中引導、術后照顧和隨訪、出院指導等多種形式的健康教育工作。通過操作示范、口頭指導、掛畫、宣傳等方式實施。在此工作中,我們高度重視了不同認知層次、接受能力的患者應“因人制宜”的原則。如文化層次、認知接受能力較高者,在通俗易懂的基礎上盡量運用專業術語的口頭指導;對文化和認知層次相對較低者,多采用深入淺出的語言,避免令患者和家屬費解的專業術語。
1.2 創造舒適的病房環境 好的環境能給人創造良好的心理狀態,齊全的設備能給人提供方便、全面的治療和護理。我院每個病房都設有呼叫器、負壓吸引器、輸氧通道裝置、電視機、小臺燈等,再加上溫馨寧靜的氛圍,使患者治療和心理上需要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滿足。有好多患者反應有一種家的感覺,這無疑對疾病的治療和患者心理起到了積極作用。
1.3 加強社會支持系統 一套健全積極的社會支持系統是患者良好心理的支柱。因此在護理實踐中,我們努力做好家屬、親友的思想工作,建議他們多探視、細致照顧患者,不讓患者擔憂家中的煩惱事和醫療費的問題,多給予患者情感上的支持,從而使他們樹立了積極的治療信心。
1.4 鼓勵患者及時表達異常癥狀和不良情緒 治療期間,細心觀察癥狀和患者表情,認真耐心地聽取患者的不適主訴,并給予及時、科學有效地處理。對患者的不良心理,鼓勵其向護理人員、家屬及其他患者訴說,并給予積極心理暗示,以引導患者樹立正確、積極的心理意識,尤其是針對手術患者。
1.5 努力提高護理操作技術和專業理論知識 患者心理上相信能力的說服力、技術的運用即是知識體現。所以,嫻熟、規范的操作技術,扎實的理論知識,都將有效地提高患者對醫院水平、治療能力的信任度,從而樹立樂觀的治療信心。在嚴格規范操作的同時,我院通過護理技能培訓、考核,督查小組不定時地督查、抽考、人才引進等,不斷提高護理人員的素質護理質量。
2 開展方式
2.1 心理干預與護理實踐有機結合[4] 將心理干預的內容貫穿于各項護理實踐中,既合理安排了時間,又因勢利導,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輸液時向患者講解藥物的作用,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處理方法。利用護送患者檢查或手術時講解檢查目的和意義,注意事項,配合方法,告知他們不要緊張。利用晨間護理時間,關心患者睡眠飲食,講解有關疾病知識,防護注意事項等。經過觀察,較之專門的時間講解患者都樂意接受這種適時適地的方式。
2.2 實施個性化心理干預 由于文化層次、職業、社會地位、性別、年齡、社會支持系統等不同,患者對心理干預的接受能力有很大的差異。文化層次高、求知欲強、接受新知識快的患者,我們盡量進行全面、專業化的心理干預;對文化程度相對較低的患者,深入淺出、通俗易懂、重點突出是關鍵。對老年人應反復宣教以加深記憶。
2.3 分階段心理干預 入院階段:講解入院須知、責任醫師和護士以及保持情緒穩定的重要性。住院階段:講解疾病的相關知識、用藥知識、自我護理知識,協助樹立良好的認知、心理等(注意針對不同疾病的不同性質和表現進行)。出院階段:指導出院注意事項、功能鍛煉方法、遵醫囑服藥、交代定期檢查的重要性和時間間隔等。這一方面讓患者在各個階段適時地接受到良好的心理干預,較便于自我調節、實施;另一方面也讓護理人員層次分明、心緒整齊,不會遺漏。
2.4 針對不同心理問題施以不同心理干預 以焦慮、恐懼心理為主者,應態度和藹,言語溫和,語氣委婉地給予安慰,深入淺出地向其解釋說理;以悲觀、絕望心理為主者,要循循善誘,耐心疏導,以病情好轉、痊愈患者為實例,幫助其正視現實,振作精神,激發其對生命的留戀和對家庭、子女、社會的責任感;以孤獨、抑郁心理為主者,應熱情關懷,主動與其交談,協助其完成一些生活問題。
3 評估
我院通過多形式、多方式的心理干預與護理實踐,使患者滿意度提高,不良情緒逐漸減少或消失,對治療的依從性提高,護患關系融洽,患者自信心、主動性增強,疾病康復速度加快。同時,隨著患者病情的改善,患者心理狀態也相應好轉。在此過程中,護理人員也體會到了患者心理良好、信任、感激的樂趣,充實了護理內涵。
心理干預對疾病的治療、護理、康復有積極的作用,在得到患者肯定和看到效果的同時提出強烈的要求,更有效的方法和方式,不斷探索,不斷改革,以提升心理干預的質和量,提高護理質量。
4 體會
4.1 感情上融洽、高度的信任感是干預成功的關鍵 在進行心理干預和護理時,最主要的是與患者有密切的人際關系,這就要求我們盡可能地多下病房,多與患者交流溝通。
4.2 有針對性進行“三適”心理干預期 針對不同疾病、不同階段、不同個體,選擇不同時機,適時、適地、適人地進行心理干預,才能體現干預的本質要求。
4.3 持之以恒、常于不懈 不氣不餒、不急不躁、毫不松懈地長期進行心理干預,才能表現出更加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