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老年患者心臟術后肺部感染原因及護理
佚名
作者:鄭霄,崔勤,于智純,藏妍,涂娟
【關鍵詞】 肺部感染
【關鍵詞】 心臟手術;肺部感染;護理
1臨床資料
西京醫院200003/200406,實施老年心臟手術346例,年齡60~79歲,其中冠狀動脈搭橋術(CABG) 238例,瓣膜置換術87例,大血管手術等21例. 同期CABG和心臟瓣膜置換術20例,術后發生肺部感染16例,肺部感染發病率4.62%,術前心功能Ⅲ~Ⅳ級13例,Ⅱ級3例,慢阻肺2例. 16例患者心臟術后合并心功能不全10例,氣管切開2例,應用IABP 3例,應用血液透析治療(CRRT) 2例,二次氣管插管5例次,二次體外循環轉機1例,二次開胸1例,腦梗死致昏迷1例,心肺復蘇后二次入ICU 3例,16例中9例死于多臟衰,死亡率56.25%,7例痊愈出院,呼吸機使用9~56 d.
2討論
2.1肺部感染原因① 老年人術前肺基礎差: 由于老年患者呼吸系統生理功能的改變,常伴有肺功能障礙,呼吸肌萎縮、肺順應性減低、肺通氣量下降、呼吸道保護能力降低、痰量增多且咳嗽排痰運動減弱,易致肺炎; ② 心源性因素: 心臟手術后心功能不全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肺瘀血、肺水腫、支氣管黏膜充血水腫,對入侵病原菌防御、抵抗力下降,有利于細菌生長繁殖[1]; ③ 手術因素: 心臟手術術后因切口疼痛和胸腔引流管的刺激,對患者呼吸深度與咳嗽力量有一定影響,呼吸道分泌物不易排出,導致肺不張甚至肺部感染的發生; ④ 體外循環(CPB)的因素: CPB引起的肺部異常改變亦是肺部感染發生的基礎[2]; ⑤ 麻醉因素: 各種麻醉用藥、術中肺膨脹不全及吸痰不及時,在不同程度上均可導致肺部感染的發生; ⑥ 侵入性操作因素: 完整的皮膚黏膜是人體抵抗病原體入侵的第一道防線,而侵入性操作打破了這些天然防御屏障,增加了條件致病菌的感染機會,是老年患者的易感因素; ⑦ 心肺復蘇、二次氣管插管、氣管切開、長期機械通氣等是危重患者肺部感染的重要因素.
2.2預防措施及護理對策① 術前控制老年患者肺部疾患,改善呼吸功能基礎; ② 嚴密觀察生命體征變化,維持心功能穩定; ③ 術前做好呼吸訓練指導,術后給予充分的鎮痛藥物,保證患者有力、有效咳痰; ④ 術中注意保持呼吸道通暢及充分通氣,選用良好的人工心肺裝置,嚴格進行灌注管理; ⑤ 術中麻醉師注意及時吸痰和膨肺; ⑥ 對必需的各種侵入性檢查、治療,應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并完善護理措施,杜絕病原體直接置入體內,病情允許時應盡早撤除有創管道及治療; ⑦ 醫護人員在每接觸一位患者前要認真洗手,嚴格遵守消毒、隔離制度; ⑧ 加強ICU環境的凈化、消毒及監測,定時通風、換氣,對老年危重患者應盡量做到固定房間、固定護理人員、制定護理計劃,以保證患者治療、護理的連續性; ⑨ 加強呼吸道管理,呼吸機應用期間,應做到以下幾點: a. 充分溫化、濕化氣道;定時吸痰,每次吸痰前后用呼吸氣囊膨肺給氧,及時清除鼻、咽及口腔分泌物,避免分泌物流入氣管致吸入性肺炎;吸痰時嚴格無菌操作;定時翻身、拍背,避免墜積性肺炎;觀察痰液的量及性狀;每天更換、消毒吸氧管道、呼吸機濕化罐及呼吸機管道,呼吸皮囊專人專用; b. 嚴密監測患者呼吸頻率、SpO2、血氣等項指標,觀察呼吸動度,勤聽呼吸音,待循環、自主呼吸平穩時逐步撤離呼吸機; c. 加強胸部物理治療,做好老年患者呼吸功能訓練指導.
[1] 李秀珍,賈俊榮,連英林. 心力衰竭患者醫院感染調查分析及護理對策[J].實用護理雜志,2002;18(9):64-65.
[2]蘇鴻熙. 重癥加強監護學[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