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重癥老年冠狀動脈搭橋術后的觀察與護理
佚名
作者:崔會麗,楊秀玲,賈宏,孫子蘭
【關鍵詞】 冠狀動脈搭橋術
【關鍵詞】 老年患者;冠狀動脈搭橋術;護理
1臨床資料
我科199601/200312行老年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CABG)共106(男78,女28)例,年齡60~78歲,體質量55~95 kg. 絕大多數患者術前冠狀動脈造影顯示3支或3支以上冠脈血管嚴重狹窄. 術前合并高血壓30例、糖尿病17例、高脂血癥23例、慢性支氣管炎2例、有腦梗死史3例,心功能Ⅱ級38例,Ⅲ級42例,Ⅳ級26例. 106例患者全部行冠狀動脈搭橋術,其中單純CABG 72例,CABG合并二尖瓣置換15例,合并主動脈瓣置換5例,合并左房黏液瘤摘除2例,合并室壁瘤切除12例,每例患者搭橋2~6支不等,共搭橋360支. 術后監護中發生早期低心排綜合征4例,肺炎3例,胸部傷口感染3例,呼吸衰竭4例,腎功能衰竭2例,腦功能障礙2例,經積極治療98例痊愈;死亡8例: 2例術后并發腦部并發癥、昏迷,繼發腎功能衰竭死亡;3例死于頑固性低心排綜合癥;3例因呼吸衰竭繼發多功能臟器衰竭死亡,死亡率占7.1%.
2護理
2.1加強心功能監護CABG術后常見的并發癥是低心排綜合征. 重癥老年患者除常規生命體征監測外,應特別注意監測心排出量(CO)、心排指數(CI)、中心靜脈壓(CVP)、肺動脈壓(PAP)和動脈血壓. 通過監測PAP、CVP調節容量,合理應用強心利尿及血管活性藥物. CI<2.5或手術中不能順利脫離體外循環的患者應及時給予IABP輔助治療. 本組有6例術后使用IABP輔助治療,由于使用早,心功能得到有效改善,患者全部存活.
2.2呼吸系統監護由于麻醉氣管插管及體外循環的影響,易導致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如不及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潴留可導致肺不張、肺炎等并發癥,故術后嚴密觀察呼吸頻率、胸廓動度,勤聽雙肺呼吸音,監測脈搏氧,觀察末稍循環狀況,應用呼吸機期間根據血氣及時調整呼吸機參數,保持氣管插管及胸腔引流管通暢. 拔除氣管插管后,應特別注意觀察患者自主呼吸情況,多鼓勵患者做深呼吸,同時輔以翻身、叩背、霧化吸入和抗感染等治療措施. 2.3合并癥的護理合并糖尿病患者,由于手術應激反應可致血糖突然增高,術中、術后應嚴密監測血糖、尿糖、電解質,同時根據血糖值調節胰島素輸入量,術中血糖≤13 mmol/L;術后預防皮膚黏膜感染,此時皮膚黏膜低抗力低,易發生糖尿病大瘡,因此應保持皮膚清潔,定時翻身,加強口腔護理. 高血壓患者術后血壓維持不低于術前2/3,血壓過高可導致吻合口破裂、出血,腦血管意外[1]、血壓過低影響組織灌注. 老年患者術后應特別注意觀察神志、感知及認知能力,早期發現腦部并發癥,及時采取治療措施. 本組2例由于體外循環的影響,術后一直處于昏迷狀態,經高壓氧艙治療和應用腦活素、胞二磷膽堿、甘露醇等,患者始終未恢復,術后監護10~16 d死亡.
2.4藥物不良反應的觀察老年CABG術后心功能恢復依賴血管活性藥物支持,護理上應嚴密觀察各種藥物的作用特點,特別是抗心律失常及血管活性藥物毒副作用及過敏反應. 老年患者術后使用廣譜抗生素,易繼發腸道菌群失調、霉菌感染,需注意觀察大便性狀及次數,加強微生態治療,給予po酸牛奶或三株口服液,預防菌群失調.
3討論
老年冠狀動脈搭橋術后患者護理、治療除常規監護外,有其特殊性. 呼吸衰竭、腦功能障礙等并發癥發生率高、治療困難,有報道老年CABG術后肺不張發生率高達15%. 因此護理重點應強調保持呼吸道通暢,采取合理的肺部體療,預防肺部并發癥的發生,提高體外循環灌注技術,降低腦部并發癥的發生率,最終達到提高老年冠心病的手術成功率的目的.
[1] 王曉武,蔡振杰,張衛達,等. 體外循環與非體外循環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圍術期治療結果對比分析[J]. 第四軍醫大學學報, 2003;24(3):24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