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的安全問題及護理對策
木瓊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簡稱肺心病,是由于支氣管、肺、胸廓或肺動脈的慢性病變所致循環阻力增加、肺動脈高壓,進而使右心室肥厚、擴大,甚至發生右心衰竭,加之老年患者長期慢性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導致體內環境穩定能力和應激能力下降。該病具有合并癥多,病死率高,病情易變、多變,具有不可遇見性,高風險等特點。隨著開展優質護理服務工作、患者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日漸增強,迫切要求我們護理工作者應轉變服務理念,樹立積極,正確的風險意識,為了有效避免護理并發癥并保證醫療安全,對我院2008年7月~2010年7月住院80例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的護理安全問題進行評估并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從而有效避免了護理并發癥的發生,現分析如下。
1常見的安全問題
1.1常見風險:慢支炎肺氣腫肺心病患者大多為老年加之長期慢性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導致體內環境穩定能力和應激能力下降,結構和組織逐步退行性變導致患者意識模糊,判斷力,記憶力減退,自理能力低,但病程長,反復住院,過高估計自己的自理能力及家屬思想上放松警惕,在一定程度增加了該類患者在安全方面的危險性,常常導致墜床、跌倒、燙傷、氧氣裝置脫落、輸液時脫針漏針等意外發生。
1.2通氣功能障礙:由于炎癥導致纖毛運動減弱及咳嗽咳痰反射減退,小氣道發生塌陷和擴張肺的順應性下降而出現排痰困難,咯血,及支氣管持續痙攣等導致通氣功能障礙發生窒息死亡的危險。
1.3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心肺疾病,肥胖可引起呼吸紊亂,表現為間歇性通氣降低和血氧下降,睡眠時由于呼吸道肌肉力量減弱,對抗吸氣負壓的作用下降,而致下呼吸道塌陷,尤其是在熟睡時骨骼肌完全松弛,舌后縮,顎脫垂形成解剖學的狹窄而影響通氣,出現打鼾并伴有20秒或更長時間的“無呼吸期”如果次數在30次以上,則稱為“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可誘發猝死。
1.4醫源性感染:許多呼吸道疾患具有傳染性,在未明確診斷前同居一室潛在交叉感染及長期慢性肺部疾患者免疫力低下。各種菌群易通過各種渠道進入人體內,長期臥床又易使多個器官發生感染;由于長期使用抗生素及糖皮質激素引起二重感染;各種操作如支氣管鏡檢查、胸腔穿刺、吸痰、吸氧、置管等護理檢查治療時消毒隔離不嚴等等均可引起醫源性感染導致原有呼吸道疾患加重而誘發心肺功能衰竭。
1.5突發心腦血管疾病:老年呼吸道疾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腦動脈硬化及由于長期缺氧,酸中毒,使得血液粘稠性增加和肺血容量增多,肺動脈高壓,右心負荷加重,嚴重時出現全心衰竭;夜間患者入睡,交感神經興奮性受到抑制,迷走神經興奮,大腦皮質對心臟的調節功能相對下降,心率和血流減慢,心肌收縮力降低,心肌供血減少及回心量增加,加重了心臟的前負荷,從而增加了心臟負擔,促使心力衰竭的發生,由于心率和血流量的減慢,極易促使患者夜間發生腦梗死。
1.6藥物不良反應:由于抗生素聯合使用及必要時激素沖擊療法導致二重感染及應激性潰瘍發生率增高;老年患者對藥物吸收能力差,清除能力下降,致藥物半衰期延長毒性反應增多;大多存在電解質的紊亂,尤其是血鉀低,造成機體對洋地黃耐受性差導致中毒及使用較強的鎮靜劑時,抑制呼吸中樞使二氧化碳潴留加重,易造成昏迷。 1.7壓力性潰瘍發生:由于劇烈咳嗽及年老因素,意識不清致使小便失禁潮濕,污染及營養失調,心力衰竭,嚴重慢性疾病至長期臥床;及肺源性心臟病的病人常取被動強迫半坐臥位等原因使受壓皮膚發生壓力性潰瘍并難以愈合。
2護理對策
2.1完善護理評估及告知:認真對新入院的患者做好整體的評估識別高危(可能墜床,摔倒,燙傷)患者,進行認真做好入院須知告知的基礎上完善了護理安全告知制度,陪護告知制度,以提高患者及家屬防范意識,并制定落實相應護理措施,如建立“高危警示牌”在床頭,有利于護士看到此標識時就會警覺,也是對患者和家屬的一個溫馨提示,同時在護士站小黑板欄內注明“高危人群”以便護士動態了解全病區高危人群狀況并進行動態觀察評價,落實防護措施。
2.2完善護理查房,落實分級護理制度及交接制。為了進一步規范及確保危重患者的護理質量及一般病人突然發生病情變化,護士嚴格按分級制度進行病房巡視并做到每班認真對每一位患者情況進行床旁交接,加強夜間巡視,發現問題及早處理。
2.3培養護理人員安全防范意識。加強風險教育是提高防范意識護理風險的基礎,要使大家充分認識到護理風險存在于護理工作的各個環節采用崗前培訓,晨會進行教育,對科內發生錯誤進行分析,進行死亡病例護理問題討論,查自我缺陷進行回顧性查房,吸取經驗教訓。在強化護士風險意識的同時,護士長要加強護理風險的監控,重點對基礎質量,環節質量的監控,尤其對重點對象,重點患者,重點時段,重點環節等加強監控。
2.4加強技能培訓,提高業務素質。護士的素質和能力與護理缺陷事故的發生往往有著直接的聯系,是維護安全護理的最總要的基礎,重視專業技能培訓,采取結合呼吸專科特點舉辦專題講課,總結專科疾病的觀察重點及應急預案,加強急救技術及常規技術操作的考核,組織年輕護士進行操作授課考核,以督促主動學習的意識,提高她們的基礎知識和 操作技術水平。
2.5轉變服務理念加強基礎護理:樹立“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加強基礎護理,落實好口腔、皮膚護理,建立高危皮膚預警制度(高危告知,評估,皮膚跟蹤,報告制度)落實防護措施,針對肺部的慢性疾病,預防性霧化吸收指導正確咳嗽以及叩背,物理震蕩排痰,正確留取痰標本,及早采集細菌培養及藥敏實驗以便配合早期合理選用抗生素,加強對吸痰,氧氣導管,濕化器,霧化吸入器的清潔消毒工作;對可能呼吸道傳染病的患者及早進行雙向防護,做好病區的消毒隔離,防止醫源性感染的發生。
2.6加強預見性護理:在對原發病進行觀察護理的同時,隨時注意各器官功能損傷癥狀出現;協助醫生收集診斷數據:生命體征的監測,借助各種監護儀及變化。臨床的檢查手段,對器官,系統功能進行監測,盡早預測可能發生的并發癥,準備好所需的搶救物品及相應處理,預防和防止意外的發生。
[1]姚景鵬,主編.老年護理學.北京:北京醫科大學出版社,2002.9
[2]朱贏, 顏航群.新勢力下影響護理安全的原因與防范對策.現代護理,2006.1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