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老年膽石癥病人的術后護理
曹軍英
: 老年患者膽石癥行手術治療,手術風險增大,術后并發癥發病率增加。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科共護理老年患者膽石癥102例,通過加強對患者圍手術期的護理,均取得了較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一般資料:本組患者102例,男35例,女67例,年齡60-85歲,平均70.2歲。病程0.5-35年。本組102例都有程度不同的膽囊炎。合并癥:高血壓15例,冠心病10例,糖尿病9例,慢支肺心病7例。急診手術34例,擇期手術68例。
2 護理方法
2.1 嚴密觀察病情 術后1~3天心電監護,監測生命體征的變化。觀察傷口敷料滲出情況,了解有無出血現象。每天觀察體溫2次,注意有無發熱或并發感染。
2.2 保持呼吸道通暢 全麻術后患者未完全清醒時,取去枕平臥位,頭偏向一側,防止嘔吐物窒息,派專人守護,直至清醒。對于打呼嚕習慣的患者,可在患者肩下墊一軟枕,使頭后仰,避免舌后墜。常規給予吸氧,提高血氧飽和度,以利全麻后組織器官的修復。
2.3 管道維護 術后對各種管道如腹腔引流管、T型引流管、導尿管、胃腸減壓管等,應妥善固定,保留適當長度,避免扭曲受壓,定時擠捏引流管,保持引流通暢。觀察引流液的量、色、質并準確記錄。應經常巡視病房,老年患者血管脆性大、通透性強,應及時發現輸液部位有無滲出、疼痛,輸液的速度是否合適,液體的安排是否合理,充分發揮藥物的最佳療效。由于老年人竇道形成慢,放置T管引流的拔管最好選擇在術后4周左右,以免發生醫源性膽汁性腹膜炎。
2.4 并發癥的護理
2.4.1 肺部感染 高齡患者肺的順應性減低,肺功能隨年齡增加而減退,加之手術和全麻的刺激,術后由于切口和腹腔引流管引起的疼痛,限制了患者的深呼吸,影響咳嗽功能,引起呼吸道痰液多、粘稠,難于排出,易發生肺部并發癥。應協助患者翻身拍背,指導深呼吸,促進有效排痰。
遵醫囑霧化吸入,正確使用鎮痛劑及抗生素,預防肺部感染。本組肺部感染5例,經有效治療和護理,痊愈出院。
2.4.2 心律失常 高齡患者心臟傳導功能老化、變性,心肌因長期供血障礙,致興奮與傳導異常,加上手術刺激、麻醉等,術后易發生心率失常。因此術后應給予心電監護,定時觀察心律變化。本組發生心律失常7例,由于發現及時,經控制輸液速度及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患者轉危為安。 2.4.3 腹腔感染 高齡患者免疫功能減退,膽道手術又為污染手術,因此術后腹腔感染是較常見并發癥。由于腹腔感染臨床表現不典型及非特異性,加上高齡患者主觀反映病情不確切,所以術后應仔細觀察,注意腹部檢查,密切觀察腹腔引流液的性質及體溫變化。本組腹腔感染2例,因仔細觀察診斷及時及積極抗感染治療,患者康復出院。
2.4.4 腹部切口裂開 老年患者腹部切口的發生率為年輕患者的3.6倍[1]。術后應注意觀察切口愈合情況,如患者訴說切口疼痛,局部紅、腫、熱、壓痛或有波動感,應及時報告醫生處理。一旦發生切口裂開,立即讓患者取平臥位,如有內臟脫出,應用無菌紗布覆蓋,并報告醫生,重新縫合傷口。本組1例,經重新縫合切口,加強營養支持等處理,切口愈合。
2.4.5 多臟器功能不全 重癥急性膽管炎等梗阻性黃疸患者,應血容量相對減少,并發感染極容易發生慢性休克,如不及時糾正,會導致多臟器功能不全。術后應嚴密觀察患者神志及生命體征的變化,警惕休克的發生。一旦發現迅速處理,及時糾正,以避免多臟器功能不全的發生。
2.5 加強基礎護理 術后患者由于禁食或留置胃管,導致口腔黏膜干燥,易發生口腔潰瘍,應每日口腔護理2~3次,協助患者經常用溫開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潔。術后患者身體虛弱,經常出汗,要及時用溫水擦干汗液,更換被服,避免受涼,保持床單位整潔。按時協助翻身,按摩骨突部位,避免壓瘡的形成。
2.6 術后功能鍛煉 老年患者重要生命器官發生生理退行性變,代償力差,功能恢復緩慢,早期進行鍛煉能促進胃腸功能恢復,預防腹脹,促進血液循環,對縮短手術恢復期,盡快恢復日常生活能力有重要作用[2]。剖腹手術患者,術后6-8h即可指導其進行功能鍛煉,如床上活動四肢、呼吸運動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督促早期下床活動。進行功能鍛煉時必須有護士或家屬在場,避免發生意外。
參 考 文 獻
[1]張中聲,鄭扶民,林增源等.老年急腹癥學[M].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1997:52.
[2]陳永彤,方女,諸蕊玉等.腹部術后早期鍛煉對胃腸蠕動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2008,43(11):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