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3例創(chuàng)傷患者的急救與護理支持
佚名
摘要:目的:探討創(chuàng)傷急癥急救現狀,尋求提高搶救成功的對策,降低死亡率,促進創(chuàng)傷急癥護理水平。方法:對我院急診科2008年5月~2011年5月期間收治的1673例嚴重多發(fā)傷病的患者從受傷年齡、受傷機制、就診情況等方面進行回顧性的調查研究。結果:受傷年齡主要分布在19~51歲年齡段(60%);受傷機制主要包括車禍傷、高墜傷、燒傷,銳器傷等7大類型;全組搶救脫險1522例,搶救成功率91%,死亡151例。其中這些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呼吸循環(huán)衰竭,院前死亡。結論:在創(chuàng)傷急救過程中,醫(yī)務人員應該加強急救意識,準確的判斷傷情,科學的應用急救程序是提高患者存活率的關鍵。
關鍵詞:創(chuàng)傷患者;急救;護理支持;受傷機制;臨床分析 【正文】急診科是一個接診危急重癥的一個科室,對創(chuàng)傷的急救來說,時間就是生命,因此急診急救措施是否及時有效是搶救成功的關鍵。現在對我院2008年5月~2011年5月急診急救的1673例創(chuàng)傷患者的病情進行回顧性的研究和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資料患者共1673例,均為2008年5月~2011年5月在我院急診急救的創(chuàng)傷患者,年齡主要分布在19~51歲年齡段;交通事故傷1158例,墜落傷309例,其他傷206例;損傷部位:顱腦586例,四肢及骨盆435例,胸部322例,腹部200例,脊柱及其他部位130例。 1.2 護理措施 1.2.1準確的判斷病情 ??損傷性休克常常繼發(fā)于創(chuàng)傷復合之后,如果患者的病情比較嚴重,應該對患者的傷情進行仔細的觀察,主要檢查患者的整體情況如:骨折、脫位、燒傷、體位、意識、有無活動性出血等方面。通過與患者交談了解患者的病史情況,這樣醫(yī)護人員就能對患者的病情做出準確的判斷,把握損傷的程度,掌握急救的重點,確保對創(chuàng)傷患者的急救成功率。 1.2.2 確保呼吸道通暢 ??在趕往救護現場前,救護人員應該做好相應的急救準備,仔細檢查是否帶全急救用品。急救人員應該有良好的供氧意識,這是維護患者生命的關鍵;其次,應該能夠熟練的掌握任何開放氣道的方法以及對各種吸痰器、球囊面罩呼吸器、氧氣、氣管插管等器械的操作方法。當遇到顱腦損傷或創(chuàng)傷性休克的傷者時,我們必須確保傷者的氣道通暢,對于呼吸道的分泌物、異物應該迅速的清理,清除窒息的危險,同時給予氧氣;對于舌后墜的傷者,在需要時可以結合紗布清理,然后放置口咽通氣管;對于呼吸驟停的患者,則需要進行氣管插管。 1.2.3 處理傷口 ??患者在受到嚴重的創(chuàng)傷時常常會有開放性的傷口,需要嚴格觀察出血的狀況,針對常出現的癥狀進行如下分類:①對于活動性出血必須立刻采取措施緊急處理;②創(chuàng)傷面較大的患者應該采用無菌紗布覆蓋或者填塞傷口,然后用繃帶加壓包扎止血;③對四肢開放性骨折大動脈損傷、皮膚撕脫的患者,應該采用大拇指壓迫傷口近端相應動脈或者采用氣壓止血帶止血,對患者的骨折肢體進行固定;④單純性頭皮出血采用加壓包扎止血;⑤開放性顱腦損傷采用明膠海綿進行帖敷;⑥開放性氣胸應該在患者呼氣末迅速封閉傷口;⑦張力性氣胸應該立即進行胸腔穿刺減壓;⑧腹部內臟脫出的患者,禁忌將內臟送回腹腔,以免加重感染。 1.2.4 建立靜脈通道,保持有效循環(huán) 。?患者在受到創(chuàng)傷之后,常伴有出血性休克,如果患者的有效循環(huán)血量達不到正常標準,對患者采取止血措施的同時還需要根據實際情況用靜脈留置針建成2條以上的靜脈通道,迅速大量輸液,必要的時候還要輸血,補充血容量來達到緩解患者休克狀態(tài)的目的,這樣為進行下一步的治療爭取了更多的時間。 1.2.5 監(jiān)測動態(tài)病情 ??在急救后應該密切的觀察患者的神志、生命體征、瞳孔、尿量等,如果發(fā)現有異常,應該立即處理;維持上漲而處于平穩(wěn)的姿勢,避免過多的移動;另外對于患者出現的可疑部位還可以進行點式檢查,必要時采用輔助檢查如:血常規(guī)、B超、腹部X線拍片、CT檢查等。根據檢查的結果,醫(yī)生可以盡早的診斷,找出原因,對癥下藥。 1.2.6 心理護理 ??由于創(chuàng)傷的不可預見性和突發(fā)性,傷者容易產生恐懼、焦慮等不安的情緒,這種時候應該加強醫(yī)護人員和患者之間的溝通,對患者及其家屬做好解釋和安慰,安撫患者及家屬的情緒,取得相互之間的理解和配合。